德化民俗民间舞蹈

八仙舞   八仙舞:民间传统舞蹈,长期保持古朴、原始风貌,常在祭祀礼仪活动和重大节日演出。“迎神赛会”八仙舞表演有固定程序,其套路和特点如下:四兵勇两肩扛“肃静”“回避”木牌开道,若干儿童抬着兵器紧随其后,绕场一周入内或者退避一侧,四天将披坚执锐,一对操演兵器,一对施展拳术上台表演,八仙们悠然自得,翩然起舞。八仙的舞蹈动作根据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套路,铁拐李有“握棍”“拐步”“插棍”“跑步点头”“敬礼”等花样;曹国舅常用“八字步”“摆拂甩帚”“提脚转”,显示与众不同;张果老则“摇扇”“跺步”“推顺”“捋须扇”等举动;韩湘子“踮步”“吹笛”;吕洞宾“跺步”“摇扇”“割脚”;何仙姑“抖步”“捞篱”;汉钟离“小跑步”“跳蟾”“敬礼”“摇蟾”“转蟾”;蓝采和“跳篮”“摇篮”“捞脚”。总之,他们都以能够表明自身特点的套路来表现自我,没有高难的动作,但富有喜庆幽默色彩。“八仙舞”伴奏用打击乐,所用的锣鼓点子依次为“开场调”“八仙调”“打把戏调”和“转路调”。扛球舞   “球舞”(又称踢球舞)出自梨园戏《郑元和》中李亚仙球的一段情节。舞蹈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扮男丑,一人扮花旦,一人扮女丑(即花婆)。男丑手举彩球做出各种滚球动作,有沿肩背滚、沿手臂滚、沿腿滚、再踢起承接环腰滚,并不时向花旦和女丑滚去。花旦手捏绣巾,舞姿轻巧柔和;女丑的动作则是轻巧中略带粗拙。在轻快的南曲音乐《孤栖闷》或《直入花园》伴奏下,三人轮流转移位置,频频用手、脚、肩、头等部位去托、踢、顶、碰彩球,三人你争我抢,妙趣横生,尤其是花婆,忽而挤眉弄眼,忽而抖肩扭腰,笨拙之中有机灵,泼辣之中含斯文,表演得活灵活现,让观者忍俊不禁,百看不厌。   宝美村“球赛”的活动历史悠久,每逢迎神赛会和闹元宵均有“球舞”助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里举办庆典活动,宝美村曾组织“球舞”参加游行。拍胸舞   拍胸舞原是乞丐舞,起源于泉州梨园古乐郑元和与李亚仙的爱情故事。   郑元和与李亚仙的故事为泉州梨园传统保留剧目,故事最早见于唐白行简《李娃传》。据传,郑元和赴京考试,父亲遣老仆、书童随往,三千两金作盘缠。郑元和赶考路上遇貌美李亚仙,迷恋温柔,挥霍无度,将老仆遣回,卖了书童,最后流落街头。郑元和与群丐为伍,沿街卖唱,路遇李亚仙,一对情人重逢又相认后,李亚仙为劝其敛恶习,自毁花容。郑元和受到很大触动,听从李亚仙相劝,立志功名,不久高中,遂与亚仙团圆,成就人间一段美好佳话。   “三千两金,费去尽空……”古乐下,粗犷拍胸舞跳起来,描绘了才子郑元和沦为乞丐后,跳着拍胸舞自述身世的景象,这一表演曾为旧时行乞的一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回归舞台。   元宵佳节,德化山城寒气逼人,赤膊跳“拍胸舞”者,常要事先饮酒暖身,还有醉酒拍胸舞风,有打“七响”“八响”之不同,舞得虎虎生风。苏岭蚌舞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赤水镇苏岭村组织蚌舞队伍到赤水街表演,庆祝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附近村的民众常前往观看,以不同的方式举行“迎舞”仪式,以示同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每逢国家及当地重大节日,以蚌舞作为节目参与庆祝活动。   传说该舞源于明景泰年间(—年),当时赤水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民众病死甚多,苏岭村小伙明祥,从小学得祖传医术,四处采药为乡亲医治,但却无济于事。有一次,他从苏岭村水尾“龙潭”边路过,发现潭边有株“龙舍草”,便想采回一试,不慎跌落潭中,危急时刻,突然从潭中浮出一只大珍珠蚌托住明祥并往岸上游。明祥醒后,发现龙舍草已不见,不禁伤心不已,只好将救活自己的大蚌捧回养在自家门前的水池里,并于大厅设立牌位,供奉祀拜,视为神蚌。有一天深夜,明祥梦见一个美若天仙的大姑娘来到房中,告诉他自己本是龙潭的一个千年蚌精,看到明祥不顾个人安危入潭采药救治乡亲,深受感动,愿耗尽自己千年修炼之功力,吐出珍珠一颗,救助百姓。随后便将口中的珍珠交给了明祥,要他连日煮汤让各村灾民喝下,此病可除。明祥醒来,手中竟真握有一颗珍珠,便依姑娘所说,将珍珠煮汤置于各村必经路口让大家喝下,果然药到病除。于是,明祥便将事情原委告诉众乡亲,乡亲们感激不尽,纷纷捧香献供到龙潭边祀拜。后来,当地民众为了感谢千年蚌精和明祥的救命之恩,就以一年24个气节,编排了24个小伙子与24个蚌姑娘相亲相爱的舞蹈故事,以纪念歌颂他们的功德;同时庆祝每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火鼎公火鼎婆   每逢喜庆佳节举行踩街活动,常有火鼎公火鼎婆这一传统节目。表演形式是:一人装扮手拿枯木长烟管、嘴挂八字胡须的火鼎公;一人装扮手摇大圆蒲扇、脸贴两块红药膏的火鼎婆。表演时,火鼎公火鼎婆抬着一口用竹竿架着的、有柴火在里面熊熊燃烧的大铁鼎,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游行的人群中,以滑稽的舞蹈动作,时而腾步飞穿急急前行,时而悠闲自得缓缓踯躅,颠而不疯,醉而不痴;或以幽默的语言,如“老奴才”“老番癫”“菜粿炊无熟”“踢倒厅中烘炉火”“无共子孙结衫带”“菜包好吃会嘴干”等,打诨插科,笑谑诙谐,趣味横生。车鼓亭公婆舞   该舞自清代、民国至今民间世代相传,常于民间请火巡乡时表演。踩街时,将鼓置于轿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对面抬鼓(男的化装成古代老人,带上胡须,手上拿一把扇;女的化装为古代老妇女,手上拿手帕),配合锣的节奏,作颠颤进退的对舞表演,动作大多吸收自戏曲科步,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等。道士舞   在道教祭祀活动上表演的舞蹈,流行于庙会、庵观或丧礼超度,单人、双人、三四人均可成舞。道士舞分文武科,文科且歌且舞,有说有念,具有戏剧特点,常见节目有“跳海青”;武科称大行罡,以粗犷刚劲见称,舞姿多变,节奏鲜明,舞技难度大,常见节目有“走药师”“过十五”“龙角舞”“打碗花”等。美湖等周边乡镇道士舞比较有名,有“开坛”“造楼”“护坛”“呈文”“申状”“招军”等,其舞蹈轻盈快捷、刚柔结合,配有轻柔的道曲和雄壮悠扬的龙角吹奏,三山法铃按撩拍滚动,红道裙随着舞步旋转而飘荡,别具特色。伴当公婆舞   一个车鼓公和一个车鼓婆,抬着一个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颠颤进退的对舞表演。彩球舞   彩球舞是德化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德化戏曲梨园戏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与李亚仙》、高甲戏的《抢卢俊义》等片段中都有彩球舞表演。民间彩球舞队一般由男生一人,彩婆一人,彩娴四人或六人组成,男生负责舞彩球,手持一柄彩球,左抖右滚,逗彩娴和彩婆快乐,几个人在嬉闹气氛中戏球。蒲扇舞   传说,公元年,北宋太子赵光胤、公主赵月娥以及家童三人被番邦俘虏,软禁在柳州城。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三人装疯卖傻让番兵失去警惕,便趁机跑出柳州城,回到中原。后人为了纪念太子回朝这一喜事,每年的上元佳节都以“蒲扇舞”作为游行队伍的先锋,意为太子所向无敌。蒲扇公(太子)身穿反面羊皮袄,左手拿“上元佳景”横匾,右手持一折扇,右肩挑一小担(前头挂灯笼、小锣,后头挂一只破鞋)走在前面;蒲扇婆(公主)手持纸扇半遮面,身穿风衣,头披头巾,走在中间,家童断后,在有桥的地方,蒲扇公在桥面三进三退(走三个来回)后,将蒲扇婆背过桥。表演开始时,鼓乐齐鸣,蒲扇公手摆花扇,动作飘然,不时扭腰挑逗,花样极多,颇有情趣。蒲扇舞在葛坑镇下玲村流传。舞龙   舞龙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利于强身健体和丰富文化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舞龙,最早出现于明隆庆年间(—年),在清嘉庆年间(—年)广泛流行。龙的长度不一,最长达70多节、50多米,每节龙体上安烛座、插灯火。表演时手、脚、腰身与舞龙套路相搭配,依鼓乐节奏起舞,表演者之间协调一致,配合默契,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表演形式有“巨龙滚”“乘风破浪”“跳龙门”“哪吒闹海”等,龙头不时喷射出五彩缤纷的焰火。   德化舞龙活动十分普遍,城关地区以宝美“龙”、西片以云溪“龙”最为闻名。春节、元宵、迎神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常有舞龙节目。   龙浔宝美舞龙灯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宝美村都举行舞龙灯游乡,龙灯全长53米,节与节之间留有15米空节表以帛,灯节与空节相连,每节安上烛座插多根烛火,由两人撑着,另备两人替换,配以鼓乐,依鼓点踏步起舞。   舞龙灯,是为了纪念林炳为设制龙窑作出的重大贡献,每逢春节便舞起龙灯游乡,从农历正月初二游至元宵,当时有十四个大窑,每个窑主游一个晚上。斗龙者分别执火球、刀、枪、剑、戟,并配以大小鼓、锣、钹、钟、唢呐等,舞者依鼓点踏步起舞,跳、跃、蹲、起,使得整条龙灯栩栩如生。当时有句俗话:“宝美迎龙许厝当人命”,是说许厝地面世代种烟草,迎龙的时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狭,当龙游来时,观光的人群为让路往路边退,踩了烟草,许厝人就失去收成,由此可知当时迎龙的盛况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盛况渐渐减少。这条大龙灯,年和年国庆节还举行舞龙灯游街,从此以后隐匿不见,当年训练有素的舞龙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现在多替以短小的布条龙。   杨梅乡舞龙灯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与三明市尤溪县相邻,是泉州和德化最边远的村落,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传统民俗丰富,别具特色的舞龙灯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据县史料载:云溪村,明永乐年间捌捌公的第六代孙惠六公,他见每年的元宵节活动冷淡平凡,就组织发动乡亲举行“迎龙”活动。在一个封闭偏僻的山村里,举办民间活动一定要就地取材,依当时的生活条件,只能用竹篾绑成框架,用色纸糊成一条简易的龙。为了使龙能活动起来,他们把龙身部分分成数百小节,每户一节,每节由一男丁托着,节与节之间用绳子连接起来,再接上龙头、龙尾,一条活生生的龙就这样做成了。民间艺人们又整理创造出纸狮和地上滚(又名“车车滚”,俗语“狗屎囵”),还有三通鼓、车鼓、五音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舞龙灯活动。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杨梅乡舞龙灯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近年来,当地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杨梅这一民间艺术活动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   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十六迎龙、十七迎灯,已成为如今杨梅颇具观赏性、参与性的一大民俗活动。据介绍,迎灯那晚,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户户撑花灯,再将那条巨龙舞动起来。舞龙灯路径:先是到祠堂祷告神灵,接着祷拜佛主、昊天帝君以及祈求土地挡境,最后,环绕全村一周回到祖祠堂前,由各家长撑着自己的龙灯回家。舞狮   德化舞狮在明清时代就很盛行。舞狮有两种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一为黄狮(文狮)、一为青狮(武狮)。文狮套路有出洞、伸腰、刷洗、喂食、单狮跳跃、双狮抢球等,武狮套路有闹阵、武术表演、轮番打斗等。舞狮又曰“戏狮”,除了用于民间娱乐,还可用于强身健体。但是光绪末期,也有的狮队将表演技能和武术用于格斗械斗等,尤其是对途经本地,挂有“青狮白目眉,拳头任你来”标志的外来舞狮队,或因为宗族纠纷想以舞狮作幌子进行挑衅的舞狮队,械斗更不可避免。   黄狮舞,由两个人穿上“狮衣”表演,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尾,另有前后“大阿福”两人持彩球逗引。表演中主要以舞蹈为主,动作一般有:跳跃、搔痒、抓耳、纵扑、俯转、掀竖、翻滚、玩球等,表演既生动有趣又惊险异常。   据说青狮是“有神”的,平时置于境庙里,演出前须焚香、上供、烧金纸。舞青狮俗称“刣狮”(“刣”方言即为“杀”),也就是“杀狮子”。据传清乾隆年间(—年),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势力,清廷下令焚毁泉州少林寺,剿灭寺中武僧。后来,少数幸免于难的武僧为了不让少林武技失传,便在隐居的山区或沿海成立了“刣狮馆”,组织“刣狮队”,把狮子作为假想之敌,以此形式作为掩护,教习武技,传授少林武术。节日里,刣狮队也经常参加踩街游艺,此为刣狮的由来,这是南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的完美结合。表演时,由两人扮作狮子,套上“狮衣”,另有18人手持十八般武器(通常是挞仔三把、单刀三把、耙三把、钩三把、叉三把、齐眉三把,另有藤牌八个),围成二重环阵(俗称“狮阵”),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狮子则时而左突右闪,躲过兵器的狙击,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众人。表演时,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有时再配以厚重的大鼓伴奏,场面惊心动魄。   舞狮很不容易,德化著名的舞狮队有丁墘、诗墩、雷峰和赤水等地数十支狮队。上漈、丁墘、诗墩、科荣狮队,还依序称“师父”“师叔”“师兄”“师弟”。   明嘉靖四十五年(年),诗墩等村曾设馆传授舞狮技艺,涌现出一批武艺高超、各具特色的舞狮能手。民国期间,诗墩狮队随“进香”队伍路过赤水街,表演了“吞火球”“登高饮水”等高难动作。年春节期间,浔中镇狮队表演了过桥“走栏杆”“观桥洞”等惊险技艺。   永嘉舞狮队源于南少林弟子释威,创于永嘉“嵩鹤拳”鼻祖许暹,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年)。永嘉舞狮队传统演练过程有五个关卡。第一关:“迎狮”。每逢外来狮队过来演出,本村狮队必须倾队相迎。迎狮队伍排立村头要道内侧,外地狮队进村时走道路外侧,倘若外来狮队硬要走道路内侧,即是“失礼”,村狮队即可出手“击杀”之。第二关:“接礼”。外来狮队进村后,应到本村事先摆好的茶桌前,向族长和本村狮队头领行鞠躬礼,本村狮队回礼。若外地狮队拒绝行礼,本村狮队即可出手“击杀”之。第三关:“文会”。两个狮队对阵后,双方各选出一名武功较高且擅长于辩论的代表,喝茶论武,并在接送茶水时双方握杯暗自较量腕力和内功。若来者言论和功力皆超过自己,则算过关;若来者败落又想闯关,本村狮队更可出手“击杀”之。第四关:“演技”。若外来狮队连闯三关成功,则可进入村中进行武术和舞狮表演,本村狮队则摆阵对演,外地狮队若自感不如,则应自行返回,绕道而行。若不肯服输,则可再闯第五关,即“武比”。“武比”分为五个过程。第一,拜佛。外来狮队应到本村最大的一座宫庙参香,拜佛,在拜佛途中必须边表演边通过本村狮队设立的三个障碍物。第二,过桥。外来狮队应到本村最大一座桥的另一端去“观桥洞”,过桥前,应先通过本村狮队排练好的“棍棒阵”。观桥洞时,扮狮尾之人应单臂抓住桥栏杆,让掌狮头之人悬于半空,手握狮头回望桥洞;同时,狮头狮尾两人皆不能露身于狮被外面,否则,算闯关失败。第三,“消水”,本村狮队在村里道路中排放五个直径为15米左右,里面装满水的大圆木桶,外来“狮子”应以完好形态在木桶上方不作停留地跃过水桶阵。第四,“狮拼”。外来狮子通过桶阵后,本村“狮子”即在前方拦路,外来“狮子”必须时刻保持狮子形态向对方夺路拼杀,扮狮帐之人亦可迂回相帮,以夺得去路为赢。第五,“械斗”。外来狮队“狮拼”成功后,本村狮队手持十八般舞狮器械截拦拼杀、格斗。若外来狮队最终不能通过第五个关卡,就得自行认输撤退,并行鞠躬礼致歉。本村狮队不得再行为难,让其离去。若本村狮队“戏狮”比武失败,则迅速保护村民退避,让其通过本境,外来狮队按武术规矩,赢得“面子”后迅速过境,不得伤及无辜。   布袋狮明朝嘉靖年间,布袋狮已在德化盛行。布袋狮狮头由竹篾搭成框架,以牛皮包裹制成。德化布袋狮为南狮中的一脉,打法有“狐狸洗脸”等套路。德化赤水的许氏家谱、诗墩林氏家谱记载,一些著名拳师都是舞狮好手和“狮父”(舞狮的领头)。现在,德化布袋狮依然存在民俗活动中。   狮阵闹春狮阵又称宋江阵,发源于宋朝的军事阵法及武艺演练,明清时期闽南村民为抵御倭寇常加演练,狮阵逐步成熟起来。狮阵可由几十人或几百人组成气势磅礴的表演队伍。   北狮表演作为“开胃菜”率先出场,表演者展示了摸、爬、蹲、退、滚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博得了村民们阵阵掌声。接着南狮表演作为“主菜”随后登场,阵法演练是狮阵表演第一部分,在一头“青狮”引领下,表演者排出了长蛇阵、蜈蚣阵、蝴蝶阵等各种独特阵法。最后登场的是武术演练,刀、剑、钩、锏等十八般武器悉数登场;另外还有独具民间特色的扁担、锄头、雨伞等武术表演,“随手拿起都可以当武器”。据专家介绍,狮阵武器有40多种。彩阁   彩阁,俗称坐阁。旧时的节日、上元迎灯和佛事活动均装彩阁游乡,尤以美湖镇龙湖寺农历十二月初四佛诞日彩阁游行最为闻名。彩阁用木头搭一方形阁架,两边是两根木制抬杠,阁架四周用丝绸布作阁墙装饰,同时挂上刺绣条幅;阁架中竖一根铁条,铁条的中部置一椅座;铁条顶用丝绸制成一方形或圆形的华盖,周边挂上典雅秀丽的刺绣品,便是一座人工彩阁楼。出游时用4人或8人抬,阁内演员扮演《陈三五娘》或《昭君出塞》等剧目的相关人物,在阁内清唱或弹唱,用南音四管或八音伴奏。演唱以散曲和套曲为主,或以故事内容而定,如《昭君出塞》配以《出汉关》《山险峻》《陈三五娘》《元宵十五》《阿娘听娴》《绣成孤鸾》等。新中国成立前,彩阁多用于民间迎神赛会踩街游乡活动。年后,彩阁发展成彩车,仍是参加踩街队伍活动,有扮演历史故事,用南曲演唱的;也有用一个地方的建设成就、特色等作为彩车装饰的内容,用现代歌曲演唱的。摇旱船   传说,旧时逢大旱,要以“摇旱船”方式求雨。具体方式是:娘子坐船,众船汉撑船,随着锣鼓节奏,边走边摆,祈求雨神降雨。后来这种祈雨习俗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   旱船以竹片绑制船架,四支竹竿撑起顶篷,船身、篷顶用布扎成,扎绸红花点缀。旱船表演需6—7人,以女性为主,“船娘子”站于旱船中,前后各一人扮撑舵人,左右各二人扮摇橹;每人一条红绸,一端扎在船沿,另一端扎在腰间;鼓吹队在前后敲锣打鼓。旧时春节有踩街演出,年春节,浔中镇南雁新村的三峡移民表演“摇旱船”,很受欢迎。上涌龙虎旗阵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组队舞扬龙虎旗,是德化县上涌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源于北宋,世代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宋年间,后坂建有道观通济宫,供奉着受过宋仁宗晋封的福德二侯王和郑公太尉,称“三圣”。当时,每年正月出佛游乡、庆赞元宵就有龙虎旗。后来,由于上涌民众每年要挑粮食到城关纳税,十分艰苦,又要受到官府的种种刁难,有苦难言,只好祈求通济宫“三圣”的庇佑。于是,桂格、传豪、云路、西溪、黄井、刘坑、上涌、后坂民众集资在城关建座小庙,再塑三尊佛像安奉,从此每年交钱粮十分顺利。当时,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感谢“三圣”的恩泽,众人商议按当年集资的十股份(称为十班),每十年轮班当值一次,定于每年十月初一恭迎“三圣”。当地流传一句“留三年山芒,不够迎一次里长”的民间俗语,道出筹备的不易和活动的隆重。活动要求每户有一支户旗,秀才以上出仕人员按文武官职位,有一面龙旗或虎旗,龙旗虎旗队伍是活动的主要队伍。   人们把龙虎旗作为出人才的标志,龙旗表示文官,虎旗表示武官,把某村、某姓拥有龙虎旗的多少视为该村、该姓人才数量众寡的参照物。近年来已形成规模,中专以上文凭按从事的职业或职务就有资格拥有一面龙旗或虎旗,并且有资格的人要参与出旗,这种习惯沿袭至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演变成按大学生多少、对社会贡献大小和社会知名度以及在农民心目中地位的高低等新标准,认定龙旗和虎旗数量的多寡。   现在每年十月初一成了上涌的民俗文化节,龙虎旗活动现场盛况空前。活动队伍排列很讲究,前面是“小鬼”开路,扮演“小鬼”的艺人化妆上阵,他们高举着“进香”牌,沿途表演幽默滑稽的动作,让人看了捧腹大笑,其乐无穷。紧接着是领队,领队由慎重推选的族中最有名望的人担任,负责指挥着各自村落的队伍;龙虎旗队紧接在领队的后面,依次排列,龙旗在前,虎旗在后;龙虎旗后面是户旗(每户一面)和五颜六色的彩旗;最后还有狮队、三通鼓队、南音队、花鼓队、大钹队、西乐队。街道两旁站满了来自四面八方观看热闹的人,阵势壮观,气势恢宏。活动现场旌旗蔽日,龙虎际会,雄风大展,鞭炮声、锣鼓声、乐队演奏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仿佛回到了千军万马奔腾呼啸的古战场。(来源:《德化民俗》)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