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饮法在明朝茶器文化中的地位

木桥看世界:……

明朝时,中华茶文化的发展步入了回归自然的审美阶段,“瀹饮法”取代了“唐煮宋点”,即用开水冲泡,这种方法在历史上被誉为“开创了品茗饮道的先河”。

由于某些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的文人墨客们大多隐居于山水之间,并创作了众多的书法作品。

这些书法和绘画作品中有很多茶画流传至今,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明朝时期的饮茶风尚。

这篇文章以明朝的茶器和古玩为切入点,对比并验证了明朝绘画和古玩中展现的喝茶情景,以此来探究明朝茶文化的各种风貌。

在明朝朱权写的《茶谱》里,有提到怎么品茶:“想品茶,得先把杯里的东西放进去,要是杯里的东西凉,茶水就会沉下去。”

这和宋代蔡襄的《茶录》里记载的差不多。书中关于喝茶是这样写的:“摘一枝一叶,把它们制成茶末,不能有茶膏和茶饼”。

喝的茶是散茶,不是团饼茶,是把茶粉磨成末再喝。明初钱春年写的《茶谱》里说“一片叶子,两个花蕾”,讲的就是散茶。文章还专门提到“点茶三要”,现在用的还是点茶的方法。

到了明朝中期,田艺蘅在《煮泉小品》里有“茶叶鲜放入瓯杯,则旗盖舒适”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田艺蘅在《煮泉小品》里讲过,散茶里面,用火烘干的不如用旺火烘干的,用旺火烘干的又不如用日晒的。

屠隆在明朝所著的《茶笺》里提到:“茶叶适合在太阳下晾晒,这样的绿茶颜色翠绿且香气扑鼻。”由此可见,他对阳光下的绿茶极为重视。

张源在《茶录》中讲:“好茶是碧绿的,好水是清澈的。”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里,对“龙团凤饼”和“散茶”进行了比较。

古代制茶,推崇龙团凤饼,不像现在,采了就马上烘焙,味道鲜美如花。明朝的黄龙德在《茶说》里,也对明朝和唐朝的茶叶做了比较。

茶叶的颜色,白色和绿色的最好。像唐朝和宋朝的茶叶,经过碾罗,再蒸煮,颜色虽然好,但还是比不上现在的茶叶好看。

明朝的陈师在《茶考》里说了“瀹饮法”:在杭州,人们经常把煮茶用的茶叶放到茶匙里,再用烧开的水冲点,这叫“搓茶”。

张源的“泡茶法”,在《茶录》里有写:“先放一点在杯子里,把冷气去掉,再倒出来,然后再放进茶叶。”

这是一种把茶杯里的水倒出来以冲淡茶叶的方法,许次纾在《茶疏》里也提过:“拿着茶杯,等水开了再倒。”

明朝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对“瀹饮法”可是赞不绝口:“茶叶的清雅,不是在最近几年,也不是在研磨的时候,而是在瀹饮的时候,那滋味才尽显出来,应该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明朝的“瀹饮法”是从唐、宋两朝的散茶饮法演变而来的,其主要工序是煎茶和冲泡散茶,因此宋朝的很多点茶过程都被简化了。

明朝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汲水、煎水、泡茶等工具,而炙茶、碾茶、煮茶等则被取消,相应的磨、磨、泡、壶等工具也被淘汰了。

(一)获取水资源

熬汤药时,要喝够水,把喝茶从止渴提升到品尝后,重点就变成了泡茶。

明朝绘画作品里有很多以取水为主题的画,像丘颖的《松亭试泉图》、沈周的《汲泉煮茗图》。

明朝沈周有一幅画叫《汲泉煮茗图》,画中一个少年提着水壶,拄着拐杖,到森林中汲泉水,打算用来泡茶。

这幅画上,少年手里拿着一个四系软耳瓶。明代邱英的《松亭试泉图》里,有山有水,有草亭有花,最显眼的是画面左下角,一个小孩拿着一只软耳双环壶在取水。

明朝钱谷画了一幅《惠山煮泉图》,画的是他和朋友们在无锡惠山喝茶的场景,有个老人手里提着个大木桶,可能是用来取水的。

把东西放在开水里煮。

“瀹饮”时,煮茶是关键步骤。到了明朝,除了“瀹饮法”(主要内容是用开水冲茶叶),还保留着用开水冲茶叶的传统方法。

陈师在《茶考》中讲:“把好茶叶放进瓷罐子,用火来烧煮。”显然,比起唐朝把团饼茶叶碾碎、筛箩后再熬制的“煮茶法”,明朝直接用比较好的茶叶熬制,这种方法相对更简单些。

这种喝茶习惯以及相应的茶器,在明朝绘画中有不少体现。比如明代唐寅的《品茶图轴》,画的就是一间书房。

书房里,主人正在看书。角落里,一个孩子拿着小火把取暖。灶台上有个水壶,旁边桌子上是一套茶器。

明代王问的《煮茶图》,画的是用竹炉烧水来泡茶,是用线画法绘制的。

画面右边,一男子盘腿坐在火炉前,正用木柴煮茶,火炉上有一把提横壶。

他的右边是两个盛水的罐子和一个水勺,左边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些茶罐等工具。

明代邱英的一幅《园居图》,画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一户人家正在迎宾,还有两户人家面对面坐着。在门前的院子里,一棵苍松下,有两个小男孩,正拿着扇子扇着炉火,烧着开水。

炉子上有个紫色砂锅,桌上有碗、杯子和水缸。文征明的《林榭煎茶图》里,一位身着红袍的老者靠着栏杆远眺,一个少年在屋外泡茶,灶台上的水壶正冒着热气。

钱谷的《惠山煮泉图》里,画了取泉水的过程,还有“熬”水的场景。两个童子坐在树下,用扇子扇着火炉,为煮茶做准备。

画里面有提梁壶、茶杯这些东西,明朝丁云鹏的《煮茶图》虽然画的是唐时卢仝一起煮茶,但展现的是明朝“瀹饮法”的煮茶过程。灶台上有个锅,锅里有碗开水。

好的,让我来品尝一下这茶。

水开就能泡茶喝了。明朝那些当官儿的在喝茶时,特讲究要悠闲、安静、恬淡,他们用的茶具也能显出他们独有的人生格调跟美学趣味。

唐寅在《事茗图卷》中,独自一人坐在小屋里,桌上茶具寥寥,仅有一提梁壶和一白杯。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提到:“义寺有个尖脚茶碗,质地像玉一样纯净,可以通过观察它的色泽来辨别。”高濂在《茶笺》中也说:“想要品尝茶的味道,就要看它黄、白的颜色,只有洁白的茶壶才是最好的。”

这意味着,明朝的许多茶人都偏爱清净雅致的茶器,尤其对白瓷情有独钟,他们认为“清净似玉质,可以测出茶叶的颜色”,而这又与他们用开水冲泡茶叶的“瀹饮法”密切相关。

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明朝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景,画面左边有个身着蓝色长袍的小童,正在生火做饭,桌上还放着一把水壶等物品。

一幅《品茶图》,画的是文征明与友人陆子傅一同饮茶,茶桌上放着一把茶壶和一只茶杯。

另一屋里,有个小孩正在烧热水,灶台上搁着个茶杯,小孩身后有张桌子,桌上放着套茶具。

在文征明的《真赏斋图卷》正中间,有一座三间草庐。两个主人在草庐中央相对而坐,正在欣赏画作。右手边站着一个小厮,右边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把水壶和一套茶具。

在陈洪绶的《品茶图》里,主客相对而坐,他的师父则在一片芭蕉叶上盘腿打坐,还真有几分文人雅士的样子。

明朝时用来煮开水泡茶的器皿,是研究明朝“瀹饮法”的重要依据,所以它也是一件非常有历史和学术价值的文物。

通过沈周的《汲泉煮茗图轴》、仇英的《松亭试泉图》以及钱谷的《惠山煮泉图》,我们能够发现,在明代,人们会用四系壶、双系壶和木桶来取水。

这些都表明他们会用四系壶、双系壶和木桶来取水,像明朝的紫砂四系壶和明朝的龙泉窑的蓝釉壶都是当时的取水工具,能用来打水。

1.锅:用来煮汤的主要用具,可以是不锈钢锅、铁锅、砂锅等。2.锅盖:盖在锅上,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持汤的温度。3.勺子:用于搅拌汤和品尝汤的味道。4.滤网:用于过滤汤中的杂质和固体物质。5.计时器:用于记录煮汤的时间,确保汤煮得恰到好处。

喝完后,可以把水烧开,用来泡茶。唐寅的《品茶图轴》、王问的《煮茶图》以及钱谷的《惠山煮泉图》,都有对用平底锅煮茶的描绘。

显然,在当时,这类锅都能用来烧开水,而烧水的壶通常会比泡茶的壶大一些,材质也相对粗糙。

在明朝前期,制作紫砂提梁壶时,会将紫砂与其他泥土混合在一起,壶的把手是从壶肩处抬起的,这样既方便拿在手中,又可以放在炉子上。

比如说,有王文的《煮茶图》、李士达的《坐听松风图》、仇英的《园居图》、丁云鹏的《煮茶图》、陈洪绶的《高隐图卷》、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以及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

用来放茶水和饮料的工具。

在明朝,散装茶叶很容易受潮腐烂,所以对茶叶的密封要求非常高,因此茶瓶和茶罐在明朝被普遍使用。

王文、丁云鹏、文征明的画中都有茶壶。

“上品”小罐和“上品香茶”都是明德化窑专门用来储存茶叶的。关于储茶的器具,明代张谦德在《茶经》中说:“杭州、宜兴产的壶,都是用来储存新茶的,能保持茶叶的原味。”

明代高元浚在《茶乘》里讲:“用砂壶来藏茶,比其他器皿更好。但凡用来装茶叶的器具,就应该一直装茶叶,别挪作他用。”

用紫砂来贮藏茶叶比较好,最好用专门的贮藏器,这样才能保住茶香。把茶叶从罐子里拿出来后,直接放进壶里煮就行。所以从明朝开始,就有了真正的茶壶。

这些作品里,都画有拿着茶壶的人,像陈洪绶的《高隐图卷》、丁云鹏的《煮茶图》、文征明的《品茶图》和陈洪绶的另一幅《品茶图》。

唐寅的《事茗图卷》里也画了拿茶壶的人。明代的茶壶还有明高士图的茶壶、明“用卿”款如意铜钱盖扣式紫砂壶、晚明紫砂壶、明万历折枝纹提梁壶等。

茶具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的时候,主要的茶叶产品已经从唐宋时期的团饼变成了散茶,这导致了人们喝茶的方式和茶具的变化。

茶叶用不着磨成粉末再喝了,唐、宋时期的茶器,像茶碾、茶磨、罗筛、茶臼、茶壶等等,都已经不用了。

到了明朝,茶壶、茶杯等茶具获得了长足发展。张谦德在《茶经》里,对茶壶做了详细阐释:“茶壶太大,香味就没了。”

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讲:“茶壶以小为贵。”人们普遍觉得茶壶越大,越有利于茶香聚集。使用茶壶和茶杯泡茶,能让喝茶的过程变得更简单。

紫砂茶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紫砂壶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收藏品,也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清朝,紫砂茶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品种也更加丰富,成为了宫廷御用的茶具。民国时期,紫砂茶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然有一些著名的紫砂艺人坚持制作。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茶器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紫砂茶器的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紫砂茶器的文化内涵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如今,紫砂茶器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讲:“用砂子做的茶壶最好。”明代屠本畯的《茗笈》也说:“用砂子做的茶壶,得用粗糙的砂子,这样才没泥土味。”

华淑在《品茶八要》中提到:“用粗糙的砂子做茶具最好。”书上说,由于砂子的通气性极佳,能使茶水不变质,还能让茶味更纯正,散发真正的茶香。

所以从明朝起,它就变成了一种主要的茶具,这从明清书画里的紫色器物和流传下来的紫色茶具也能看出来,明朝紫砂产业很兴盛。

不同的文化和个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偏好,因此美学具有多样性。

宣庙有个茶杯,白得像玉石一样,张源在《茶录》里也给了类似的评价:“雪白色的是上品”。

在明朝的典籍里有记载,那时的人们爱用散茶泡茶,所以用白色陶瓷杯更能衬托出茶水的嫩绿。

宋朝流行点茶和斗茶,那时人们认为“白色才是最好的颜色”,白色的茶水与黑色的茶杯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人们更喜欢黑色的茶杯,这跟明朝喜欢白色茶杯的情况大不相同。

《茶说》里,黄龙德讲:“有姑苏的锡罐,时大彬的陶罐,汴梁的陶罐,湘飞鸿的茶炉,还有宣城的茶杯。”

单看材料,就有锡类、紫砂类、陶类、竹类、木类等,美学可谓丰富多样。此外,从图案上看,也是五花八门,内容繁多,常见的有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人生百态、文人雅士、婴儿嬉戏、动植物花鸟等。

在明朝时,特别是明中期以后,人们还将一种“回归自然”的美学情感融入了茶叶器皿中。

就拿明代的青花文人画来说,壶身上画着一位文人,只用寥寥几笔,就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这个画着花鸟图案的明代青花瓷茶盏,外壁上有只飞虫在树叶上飞舞,画面自然、洒脱、有趣,充满了天然的美感。

这是一件画着几个孩子的红色和绿色婴儿戏图案瓷器,表面的青色和红色釉料虽然粗糙,但孩子们欢快的表情却很逼真。

明朝时,“瀹饮”的饮茶方式推动了茶器的演变,也为茶道的发展提供了不错的研究基础。

喝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朝起的饮茶习俗流传至今,明朝的茶具设计还彰显了中国的品味与趣味,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明朝)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

郑培凯、朱自振编注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

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7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