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jft/150221/4580631.html
在泉州,許多鄉村仍保留著一些古石橋,它們優美堅固,構思獨特,工藝精良,曾經為橋邊人們提供過往方便,是當地人智慧的結晶。它們默默守護著小鄉村,默默凝視著潺潺流水,見證著滄桑歲月……
在德化縣湯頭鄉嶺腳村,就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如一道飛虹橫跨嶺腳溪,在偏遠的小山村尤顯雄偉壯觀。橋名為“西城”,從拱橋的宏大規格、橋上大理石被歲月磨損程度及生長的老樹來看,可窺見此橋來歷並不一般。
嶺腳村位於德化縣西部,村尾的石拱橋很早就叫“西城橋”。相關史料表明,明代之前為木條橋,明代天啟元年(年)建為木質結構橋亭。清時順治四年(年),兵亂焚毀,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四十四年(年)被洪水衝垮,至乾隆十一年(年)再建單孔石拱橋,當時裡人王仕卿、周天作、黃國輔募捐,時任知縣為魯鼎梅。
之所以屢毀屢建,並且規格日益壯觀宏大,與嶺腳舊時重要的地理地位不無關係。宋時,劍州路驛道經湯頭嶺腳北上。有《名勝志》記載:“(泉州)宋自西北取劍州,路出城西義成門,至南安汰口驛、永春桃源驛、德化龍潯驛、上壅驛(上湧),抵尤溪縣,迤邐經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義江之險。”就是說從泉州這個發達的港口城市前往劍州(南平)這個經濟文化中心,當時是要避福州大義江之險,而選擇經南安、永春、德化,抵尤溪縣至劍州。宋太平興國三年(年)就設上壅驛(上湧),從上壅驛往嶺腳有一條官府溪石鋪通的古道,那麼西城橋就是該古道上一座極為重要的橋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