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街是郑州最为悠久的商业街道,也是我国10条“中国著名商业街”之一。自年建成以来,一百多年间,德化街始终熙熙攘攘,人流如潮。
如果提起德化街,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但是,你一定不知道德化街街名是以禹州百年老字号“三德合”命名的吧?
百年老字号“三德合”三德合的前身是兰盛元,其成立于清朝后期。店铺位置在今禹州市西大街中段路南,栈房(类似现在的仓库)在现一门九狮子北边胡同内路西。三德合挂匾成立的时间,据说是在宣统皇帝登基那年。
三德合挂匾成立后,生意十分兴盛。其经营理念是宁缺毋滥,主要经营京广杂货,兼营中药材。后来又投资成立专营药材的子公司(会源长药庄)。三德合糕点享誉方园数十县,尤以自产的果子最为驰名。
三德合挂匾仅仅几年,平汉铁路、陇海铁路相继通车。禹州本地的生意年年锐减。三德合顺势而为,积极拓展外埠业务,由此前的坐地生意为主,转为以外埠生意为主,继而开展两头在外。
其间先后在郑州、西安、武汉等地置买了商铺和棧房。郑州的房产最多,一处在南大街路西,前后通街。该处房地产后面,是四道胡同。
另一处在德化街路西,七间门头,一进三的院落。当初这里是穷僻之村,城乡之壤。北边是臭水沟和老坟岗。在此谋生者多为在江湖闯荡流浪之人。其中不乏偷鸡摸狗之辈,泼皮无赖之徒,且讹赖之气甚盛。三德合首先在此辟街建房,因生意称谓所需,以三德合之德为首起名,以德感化为意图,称为”德化街”。
此街名一直沿用至解放后。此即郑州德化街名之由来,此处房产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保持着原貌。郑州的最后一任坐庄掌柜是寇应五。
三德合早年曾支持过辛亥革命,当年在广州通过黄兴与孙中山有过接触。并且捐赠大洋数千块(很可能是三千块),为此黄兴特挥笔给驻广州掌柜刘春生(字炎堂)写了一对条幅。
三德合作为二十世纪前半叶禹州最大的股份制商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超乎想象。当时中原军阀混战,兵匪难辨。政府职能缺位,商界首当其冲。自从白朗攻陷禹州半城后,富庶之家,人皆自危,尤以商界震动最大。是时组团自卫,己是人心所向。此时商会以筹建民团,招募队伍为由,向各商户摊派钱、粮、枪、械。期间,三德合均力拔头筹。
当时的军队,队伍繁杂,派系名称甚多,大凡经豫之兵,多羡禹州之富庶,那怕绕道走远,也要从禹过境,其目的无非是讨要钱粮,索筹犒劳,交换条件自然是秋毫无犯。前述犒军筹款之事务,商会都委派三德合出面协商定夺。这在当时一是很体面,二是很亏钱的差务。往往都是三德合自己把不足之差额凑齐交上。
三德合生意鼎盛时期,曾拓展海外市场。当时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土特产品和滋补类中药材。货物主要是销往“南洋”。药材以滋补类的杞果、萸肉、五味子等为主。禹州当时是全国闻名的药材集散地,所以货源是十分充足的。此后因日军侵华,海外生意又在香港坚持了不到一年。终因日军逼近香港,战事紧张,人员撒回。海外生意随告终结!
禹州解放时,三德合当时的掌柜是董华州。当时工商业界从心里是十分欢迎的,总算是结束了兵荒马乱,以后可以安心做生意了。三德合首先捐赠大洋一万元,以示拥护,并又倡议工商界捐款。大军南下之时,三德合又数次捐款近十万大洋,土布一千匹。为此三德合曾多次受到政府表扬。抗美援朝期间,三德合一次捐献数万元,创有史以来捐献之最。当时的大掌柜董华州还将两个儿子都送往朝鲜战场。
三德合从禹县解放到公私合营,在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和支持禹县的地方建设。除了前面述及的大军南下、抗美援朝外。禹县的修桥、筑路、改庙为校、赈灾济贫,等等,均是竭力而为。三德合的义举也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多次嘉奖的同时。也给予三德合人参政议政的机会,当时仅几十人的三德合,就出了一个人民代表,一个政协委员。他们一个代表资方,一个代表资方家属。
五十年代以后,三德合实行公私合营,清产核资后,按照原来在“三德合”持股人的持股比例,将作价后的价格分配到各个持股人名下。“三德合”原持股人核资后的个人资金,都在千元以上、万元以下。按照国家规定,每年给付百分之五的股息,当时讲这是国家赎买政策,性质仍然属于剥削。股息是从一九五六年元月开始计算的,按季度领取,每三个月一次。禹县“三德合”的股息只付到一九六六年的第二季度,按照国家的规定应该发到九月底的。但是在当时,谁也不敢去领了。
“三德合”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一个在上世纪为禹州经济繁荣作出巨大贡献的企业,正在被大多数禹州人所遗忘,也许再过几十年,人们会把它彻底忘记。但“三德合”克己奉公的企业精神、以诚待人的经营理念,以及挣钱兴国、赢利济民的企业文化,应该在禹州的商业史上留下一页。
信息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禹州杏林/文
编辑策划:崔夏爽金银龙
觉得不错,请ZAN!
可以留言啦!赶快写下你想说的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