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憨鼠社区网友“马”拍摄的一组德化程田寺古街·打铁铺的照片,唤起人们对时光与古老技艺的回忆……
徐氏父子徐德曲、徐有德这一间铁匠铺,而有百年历史。前年,老师傅徐德曲碍于年事已高,不得不挥泪放下抡了半个多世纪的铁锤。不忍心看到百年老铺就这样消失,老徐年近半百的儿媳徐清花毅然接过公公的铁锤,成了一名打铁匠。
作为一名打铁行业的守望者,徐清花经常感慨:“传承三代的打铁铺,到她的儿子,就不得不放弃了!她的孩子上大学了。为了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再苦再累也不怕。只忧虑现在上门打铁的顾客越来越少了。”
除了打铁
德化还有这些老手艺正在逐渐消失
……
挽面
挽面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中国汉族传统的民间美容术。在闽南一些地方又称“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新娘出嫁前要挽面,即请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随着现代美容技术的发展,“挽面”逐渐消失在城市。
一块青花粉,一把插梳,一捆细线,一面小圆镜子,一把小剪刀,一根削尖的竹制修眉针,简简单单6样物件组成了挽面必备神器……
“这是一项细活儿,如今会这种手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德化挽面婶陈金銮介绍,她从16岁第一次接触“挽面”时,就爱上这门古老的手艺。那时起,她就开始学习“挽面”。最初是为自己美容,后来帮家人美容。
如今,自家女儿、媳妇也对这门老手艺感兴趣,跟着她学“挽面”。每年临近春节时,到她家里“挽面”的人特多,“‘挽面’加修眉毛一次十元,对比美容院,大伙都说还是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挽脸最实在”。
编蔑
竹编钩篮是农村很常用到的东西,好的一副钩篮足以用上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早期的农村中就有不少人掌握了编织件制品技术。农忙务农,农闲编蔑,有上门做艺的,也有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加收入。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对这个老行当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把再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编织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生活。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老一辈的德化人对这吆喝声都不陌生,磨剪子戗菜刀这个传统行当,以前走街串巷,现今随着时代发展,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已渐渐远去,磨刀匠们的营生也日渐凋零。
磨剪子戗菜刀基本是个0成本的买卖,也是修理业中最辛苦的。磨刀人要扛着带有两块磨刀石的大板凳走街串巷,有时候一天也挣不到什么钱。
如今,磨剪子戗菜刀已经濒临失传,无论多年后我们是否还能见到这门专业,至少我们应该一直记得,并且讲给我们的后辈:曾经兵器谱排名前四位的致命武器中,有两样依靠它才能拥有长盛不衰的杀伤力!
弹棉花
过去在农村,每到冬季就能听到“咚咚咚”清脆的手工弹棉花声,艺人腰绑弹弓、手握木槌、敲打牛筋把棉花弹松,然后经过整形、拉线、平压等多道工序,做成御寒的棉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崛起,云丝被、空调被、羽绒被、毛毯等涤纶纤维制品相继出现,古老的手工弹棉花技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麦芽糖(四形膏)
麦芽糖,德化本地叫“四形膏”,70、80后出生的人应该都吃过吧!一小撮可以吮好久,甜入心田!可惜,现在街头很少听到叫卖“四形膏”了!
糖画
十二生肖糖画也是用麦芽糖熬制,卖糖画的老者通常会让你旋转“十二生肖幸运转盘”,指针停止指向的生肖便是老者为你画出的糖艺。运气好的画,会旋转到一条龙。在小编在小学的时候,这个可是学校门口最热闹的小摊,都等着有人能转到“龙”!现在,德化的街头已经很少看到卖糖画的了。
庆幸的是,德化南埕镇许厝村村民周景圳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糖画结缘,开始学习糖画。学成后,他就以糖为墨、用勺作笔,走上了传承糖画艺术的道路。
街头爆米花
爆米花对70、80后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忆起在儿时零食缺乏的年代,爆米花无疑成为孩子喜欢的小食品,每当听到吆喝“蹦爆米花喽”或那沉闷“嘣”的声音时,就会欣喜地看着黑糊糊的爆米花机来回的旋转,“开锅”时,胆大的孩子还围在旁边,胆小的已经吓得远远的捂着耳朵闭着眼睛了,随着“嘣”的一声结束,爆米花会飞溅到周围,白白的、还微微冒着热气。捡起蹦在周围的爆米花放在嘴里,别提多高兴了。它承载了儿时的快乐时光,每次想起都倍感温馨。
现在,这些旧时民间传统的手艺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还有许多小时候见过民间技艺现在已见不着了,真让人感到遗憾!不知有多少朋友也有过跟掌握一样美好的童年记忆呢?喜欢这烟花一样绚烂的火花!更是难忘那一声巨响后烟雾弥漫、香气弥漫、无法抵御的惊喜兴奋与诱惑!
德化还有很多传统技艺
欢迎大家点击右下角的评论补充
来源:德化网憨鼠社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