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饮食服饰习俗

主食   稻米德化盛产稻米,盖德、赤水往西半片一年一熟,城关及三班、雷峰往东半片一年两熟。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浔中镇隆泰、龙门滩镇苏洋、三班镇奎斗、雷峰镇蕉溪、上涌镇下涌曾被誉为德化稻谷生产的“五大粮仓”。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一天三顿一干饭两稀饭或一稀饭两干饭,早餐一般吃稀饭。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则一日三餐都吃干饭,农闲时则三餐稀饭,视家庭经济情况和粮食储量而定。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用竹制的“笟篱”捞出半熟的米饭装在甑里,放在锅里蒸熟,一甑桶的捞饭可作一日三餐的主食,而且只供主要劳动力吃。捞饭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供在家的孩子和妇女吃。农民外出耕作,常常草编小袋(俗称“家志袋”)装上捞饭,以便中午在田间地头吃。   德化人有吃咸粥的习惯,本地话称“咸糜”,就是在粥中加肉末、葱、姜、蛏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就可作早餐和晚餐。也有的在饭或粥里加入地瓜、芋头、蔬菜、瓜豆之类和少许盐、酱油煮成菜饭或菜粥,如芥菜饭、高丽菜饭、地瓜饭、芋饭、肉饭、油饭等咸饭和芋糜、番薯糜等。德化人还喜欢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作“糍粑”和“白粿”。   番薯又称“甘薯”“地瓜”“红薯”。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从菲律宾传入,刚引入德化时对赈济饥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赤水镇大尖山脚下许氏村民每年仍在过的“食薯节”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些许氏村民原来居住在赤水古街,清朝光绪年间,兵荒马乱,难以经商,生活难以为继,长者便对天许愿,若退居尖山岭种番薯能有活路,愿世代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食用番薯以谢天恩。后来,这些退居尖山岭的村民种植番薯年年丰收,饱食无忧,于是他们践行誓言,在每年正月初一都食用番薯,周围的村民渐渐地开始效仿。番薯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计》卷3《番薯》)成为德化居民餐桌上的常物。德化属多山地带,低缓山地多开垦成旱地种植番薯。收成的番薯部分收藏起来,以备平日煮食,部分加工切成条丝状或片状的“番薯签”并晒成干,以备常年食用。   作为大米互补的主食之一,番薯最常见的吃法是将其与米掺合混煮,尤其在稻米紧缺年代,捞饭多掺入“番薯签”。番薯的加工方法有煮、蒸、烤、晾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番薯片充当主食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在乡下仍普遍种植,收获后部分储存起来食用,更多的是加工为番薯粉用来佐餐和制作各种风味小吃。   面食近代以来,面食成为德化民众的一种主食,主要由小麦加工而成。最常见的是粮食部门加工的各类干面,如“阳春面”“仲秋面”“蛋面”等,民间制作的则有“切面”“鱼面”及面包、馒头、煎饼、水饺、肉包(包子)、蛋糕、油条、煎粿等。副食   肉类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狗肉忌在厨房煮,不少人忌食狗肉。以往在德化乡村很少有人吃牛肉,俗信耕牛为民辛苦种田,吃牛肉要遭报应,下地狱。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众观念发生变化,牛肉也成为百姓喜爱的食品。羊肉作滋补食品,秋季进补才吃一次,平时少吃。德化人俗重龟鳖、蝈冻(棘胸蛙)等,以为清补滋阴,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欢蛇、田蛙等,可清补解毒,去癣疥、痈疽之疾。德化人也重山上的鹧鸪、野猪、山羊等野味。另外还有兔子和鸡、鸭、鹅等禽类。鱼类主要是稻田养的鲤鱼,田间的虾、泥鳅、鳝、田螺以及溪鱼。抓溪鱼是在冬季农闲枯水期,将茶油饼(俗称“茶丘”)舂碎或螺藤舂烂,在溪流源头漂洗,让这些能毒死鱼的东西流向下游,人们只需背着鱼笼、鱼篓拿着鱼叉沿溪捡拾。海鲜一般是从泉州、仙游等地挑回的咸鱼干,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丰富起来,黄瓜鱼、带鱼、鲳鱼、鲛鱼、鲑鱼是比较常见的鱼类,蟹、虾、蛤、蛏、牡蛎等贝壳类也是人们喜欢食用的海鲜。   蔬菜叶菜类的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韭菜、菠菜、葵菜、空心菜、黄花菜、茼蒿菜、芥蓝菜、苋菜、油菜、芹菜、葱、苦菜等,根菜类的主要有萝卜、胡萝卜,花菜类的主要有金针菜、花椰菜,果蔬类主要有冬瓜、丝瓜、黄瓜、南瓜、葫芦瓜、佛手瓜、番茄、茄子、扁豆、豌豆、四季豆、豇豆等,茎菜类主要有山芋、马铃薯、槟榔芋、木薯、蕉芋、淮山、茭白、竹笋、姜、蒜等等。   豆制品常见的豆芽菜有黄豆芽和绿豆芽,用大豆的豆浆凝固制成的有豆腐、豆腐干、豆腐乳等,黄豆腌制的豆豉是家家必备的咸菜。   腌制食品旧时佐饭多为蔬菜、腌菜、咸鱼之类,这种习惯至今犹存。乡村家家户户每餐餐桌上除了主菜外,还特别喜欢食用四碟咸菜,俗称“长年菜”。民间不论是对肉类、鱼类还是蔬菜,都有一套腌制、晒干的技术。乡人吃粥,多佐以各类蔬菜腌制的咸菜,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期,山区人还吃地瓜藤上较粗大的梗。农村腌制的咸菜除豆制品外,还有萝卜干、糟菜、咸菜、咸笋、腌马铃薯、酱菜、印笋等。萝卜的根腌成萝卜干,俗称“菜脯”,叶子也可以腌制;萝卜缨晒至叶梗蔫软萎缩,加盐搓揉,装入坛内压实封口,制成的咸菜口感脆嫩。糟菜腌制则是将芥菜整株砍下,晒至叶梗蔫软,然后在大木桶中,一层芥菜一层盐,放好并用脚踏实(俗称“踏糟菜”),再用竹片盖上,上面压上大石块,几天后生出菜渍,浸泡一个月左右,再将菜捞出,挂在竹竿上晾晒,干后装入竹筒内,并用木棍樁实,然后用黄泥将竹筒口密封起来,让其自行发酵。为防止腌菜变质,竹筒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糟菜味微酸,其质脆嫩,芳香扑鼻,含有较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每逢农历十一至十二月,乡下家家户户忙于收芥菜,鲜吃之余大量制作糟菜,此菜保存越久,味道越佳。民间要找到二三十年的“久糟菜”并不难,据说这种“久糟菜”还有补血、养肝肺、去风湿的药用价值,算得上是腌菜中的极品。德化西半片农户多有酒糟,当地人喜欢用芥菜切片晒干后加盐和酒糟搓揉,再加以腌存,制成四季可食、香脆爽甜的“咸菜”。德化南埕、雷峰、水口、杨梅、桂阳、葛坑、汤头、春美、大铭等毛竹较多的乡镇,每年将采摘的“笋干”制作成“笋咸”。其做法是将笋干用水浸泡后,用四分之一笋配四分之一盐,煮上一天一夜,然后取出放在瓮内,封闭瓮口进行腌制。赤水、汤头乡吉山村一带腌制的“酱瓜”(酱制佛手瓜)是当地居家的常备菜。   干货德化生活在沿溪的村民,利用溪、河资源,将溪里的小鱼、小虾腌制成鱼干、虾米等用以佐餐。旧时,农田没有使用农药,农田泥鳅、黄鳝、田虾很多,春耕挖田时一天能捡拾一竹篓,人们除了鲜吃,便是制成干货以便长期食用。风味小吃   面线面线由面粉加工而成,在德化使用范围很广,是人们常用的馈赠礼品之一。面线一般由民间制作加工,其制作过程是:面粉加水、盐揉成面团,捏成条状后,一端固定在面线架上,一端安置于手提的线架上,数十条连成一排,边拉扯边甩,尽量减少断头,渐拉渐长,越长越细,细得像线,则成面线,一排拉甩好又一排,挂在架上晾干,未待全干即可收拢将一定数量的面线绕折起来,有的扎成小束,再晒干收藏。面线色泽洁白,粗细均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高汤面线,即把面线放入沸水中煮一两分钟,色变即捞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丝、煎蛋、香菇、黄花菜、青菜之类,再调以汤汁(肉汤、鸡汤、鸭汤等)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凉拌面线,煮法相同,但捞起后不放佐料,只调以适量的香油、味精、红酒等,风味独特。   面线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或“寿面”。大年初一,人们要煮一碗面线,每人一双去壳熟蛋,祝福健康长寿,一年平安顺利。面线因不同用途还有以下别称:祝寿送的称为“寿面”;结婚定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家人远行归来或远客入门要煮面线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米粉米粉亦由民间制作加工,其加工方法是:米和水混合碾成浆状,通过压条车压成细条,在沸水锅中煮开或用蒸笼蒸,捞起摊在晾架上并拢折好,晒干即成。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每座房屋都备有压米粉的压车。   米粉的食用方法一般是炒米粉和煮米粉汤两种。炒米粉是将米粉放入沸水中焯一两分钟,米粉被水浸透变软即捞起,佐料如精猪肉、炒鸡蛋、香菇、木耳、黄花菜、青菜等混合炒熟后,再加米粉拌炒即可。米粉汤佐料与炒米粉大同小异,米粉与佐料熟后配以高汤即可。除了待客外,农家也常用于午餐食用,上午家庭主妇忙于上山拾柴火和料理地头菜园,午餐煮食米粉方便快捷。   米粉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的伴手礼,逢年过节或七月半祭祀祖先,米粉也是必备的供品。   粉仔冬至前后的农闲季节,德化农村的妇女们忙着制作“粉仔”。做“粉仔”,一定要左邻右舍互相帮忙。其制作方法是:将米和水按7∶3或8∶2的比例浸泡5个小时左右,将米和水一起舀进石磨里,磨成米浆流注到白布袋里面扎紧袋口,上面用磨盘等重物压住,挤出水分;然后把挤干水的粉倒在大簸箕上,揉碎揉细,由4—6个人抬起大簸箕,按顺时针摇晃,另一个人张开双手,按放在晃动的粉上,通过一定时间的摇晃,细碎的粉粘黏成圆圆的、米粒大的粉球,然后将粉球放在阳光下晒干再进行储藏。农家待客时煮好粉仔糜,吃时配上鸡汤、鸭汤,香甜可口,是待客的特色风味小吃。农家自己吃粉仔糜,佐料为碎肉、蔬菜等,有的佐以自家腌制的菜脯,有酸有辣,味道独特。   艾粿也称为鼠粬粿。艾草生长的季节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空气清新,艾旺叶嫩。人们结伴到田间、地头、山野采摘艾草的嫩叶,将采回的艾草捡拾、洗净、滤干,入锅里焯一下捞起,再用清水洗净拧干,切碎备用;把糯米浸透后捞在蒸笼里蒸,再迅速与切碎的艾草混合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搓揉制成扁圆形状即可。旧时,只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这一天吃艾粿,每年这一时候,乡村人都会做艾粿敬奉观音菩萨,敬奉后的艾粿再拿来招待客人。此时,家家户户邀请亲朋吃艾粿,有的亲朋不请自来,一为踏青赏景,二为品赏乡下特有的艾叶米粿。   冬米粿俗称“龟粿”,是德化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也直称“龟”或“粿”。“龟粿”甜而不腻,清爽可口,其做法:是把糯米磨成米浆,放在布袋中滤去水分后分成鸭蛋大的一块块,压成薄片,包上馅(豆沙、芝麻糖、肉等),用模具做成“龟”形,然后蒸熟,有时还染成红色,称为“红龟”。德化西半片的“龟粿”,则是用粳米(俗称“冬米”)做的白米粿,也印上“龟”印。也有的“龟”皮是用面粉做的。   德化人从生到死几乎一直有“龟粿”相伴。婴儿满月时,婴儿的舅妈要送“龟粿”祝贺;孩子满月至成年前,每次过生日都要敬拜床公、床母、七娘妈,感谢他们日夜照顾孩子;到十六岁,要行“洗契”仪式,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劳契母(干妈)操心了,以上这些仪式中,“龟粿”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神后再合家品食“龟粿”并分赠亲友邻居。德化人有一种做寿习俗是自50岁起,每十年要过一次“大生日”。这一天,全家大小齐聚一堂向寿星拜寿,儿子要制作“龟粿”,出嫁的女儿、孙女也要带来“寿龟”庆贺。扫墓时也要准备“龟粿”作为祭品,祭完分给围观的孩子,孩子们会唱“红龟分一块,香火传万代”。   德化节日多,民众所信仰的神也多,一年到头几乎月月有神可祭,其中最普遍的是:除夕、正月初九敬天公,七月十五中元节敬神祭祖等,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龟粿”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饮酒习俗   在德化,每逢喜庆节日或宾客临门,主人总要备酒欢迎,俗称“吃酒”,有“无酒不成礼”的说法,时下各地仍流传“吃酒不讲饮”,意为饮酒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酒言消。   农家常自酿红酒、米酒和番薯酒。红酒酿造方法是:糯米用冷水浸泡3小时后捞上甑蒸熟,然后倒在簸箕中散热去温,再与酒曲或酵母、水按比例放在瓮中搅拌均匀,密封发酵1—2个月,就可压糟取汁。酿红酒的酒糟还可再加工酿成米酒。   米酒的酿制方法:先用水将糯米(或大米)漂洗干净浸泡半天后蒸成米饭,盛到发酵用的“笊篱”上,用勺拌搅,凉至不烫手的温度,再用勺把米饭拔弄、摊匀与酒曲一起放入瓮里,用勺蘸凉开水轻轻压实、抹平,使之成平顶的圆锥形状,中间压出一凹陷窝,倒入适量凉开水,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里面,将瓮盖严,保持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使之发酵,34—48小时后就可“烧酒”。烧时,将蒸酒甑放在加足水的锅内,用干净的毛巾或草绳将甑周围与锅结合处密封起来。用取蒸馏水方法,将冷凝出来的白酒用酒缸盛好。蒸煮到一定时候可尝尝酒味浓淡,酒味很淡时便可停止蒸煮。蒸出的酒应选择无沙眼的小口径陶瓷瓮装好,密封储藏。   德化乡村多数家庭每年于冬至日前后都酿红酒或米酒,既可以款待客人也可以作调味品,逢年过节大多要喝红酒。产妇在产后前三天吃煎鸡蛋煮温米酒可以散气,月子里都要饮红酒、吃咸菜,凡妊娠妇女都要事先酿好红酒备用。石牛山石壶殿明朝柴石毫著的《张公志·三字经》中有一段关于红酒的记载:“丁酉冬,尤溪寒,贫产妇,饭桶单,圣君赐,腌咸菜,饮红酒,月里安,历至今,利产妇,传邻县,保平安。”这段话说的是南宋淳熙四年丁酉(年)冬,张慈观道人到尤溪县行道说法,时值严冬,天寒地冻,有一个贫苦民妇生育孩子,家中穷得无米煮饭,母婴生命难保,张道人便做法赠送产妇一缸红酒,嘱其月子里饮红酒可通血脉补养身子又可御寒,吃咸菜可增加盐分,产妇食后果然母子平安,消息传开,邻乡邻县依此效行,相袭至今。   德化人好客,在酒具上亦可见豪气,山区农民饮酒好用“海碗”(即大碗)。酒桌上“劝酒”,为客人斟满酒,口称“满上”,以示敬酒者诚心诚意,客人也须尽心尽意。还有“七分茶,八分酒”的说法,即酙酒时只倒八分,与人干杯,必须见底,否则视为失礼。冬季温酒祛寒,喝家酿红酒、米酒和“地瓜烧”时,一般要将装满酒的酒壶在热水中温热。喝酒时有“划拳”“猜拳”的习俗,“划拳”时两人同时出手指并报数,报的数恰好为两人手指数之和,即为赢拳,输拳的要喝酒。   德化流行的猜拳酒令有:1三国志酒拳歌   三个三国志,单刀赴会在此时。三个三国志,二嫂过关在此时。   三个三国志,三请诸葛在此时。三个三国志,四面埋伏在此时。   三个三国志,五关斩将在此时。三个三国志,六出祁山在此时。   三个三国志,七擒孟获在此时。三个三国志,八卦阵图在此时。   三个三国志,九伐中原在此时。三个三国志,舌战群儒在此时。2药名酒令   一见喜,二陈汤,三仙丹,四物汤,五味子,六神丸,七厘散,八卦丹,九(久)熟地,十全大补。3猜拳歌   全福寿,单操,两厢,三星,四至,五魁,六捻,七巧,八仙,九怪,十足,对手。   人们饮酒时也不忘劳苦的耕牛,农忙或立冬节庆时,为耕牛进糍粑、灌米酒,以滋补牛身。饮茶习俗   古时的茶,有山上采摘的苦茶和枫树叶子制作的清明茶;泡茶用的是陶或瓷制的大茶壶,早上烧一壶水,放入一撮自家采制的茶叶,中午回家便可倒一碗凉茶解渴。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壶浓茶,热情地邀请客人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客来无茶就是失礼。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工夫茶”,有些人访友,身上备几小包茶叶,聊天时即泡即品。泡“工夫茶”用的是德化产的小巧雅致的“四宝茶具”,茶品崇尚铁观音、武夷岩茶、红茶、乌龙茶、佛手茶等。泡茶时,先用净水洗涤茶具,之后用沸水烫壶盏,再置茶叶于壶中,高注沸水至满稍溢,随即以壶盖刮去表面污沫,加盖,取沸水洗淋壶沿以保温。接着用沸水洗空盏,而后倾注茶汤,讲究高冲底斟,这种方法斟出的茶,每一杯都色泽浓淡均匀,清馨幽香。   德化民间喝茶之风盛行,各地还有以“糖茶”(有红糖、白糖、冰糖之分)待客的习俗。男婚女嫁以茶为礼,新婚翌日早晨,新娘子手捧“冰糖茶”向亲族们顿首跪拜敬茶,受敬者品尝茶后,要送茶礼,还要赏以“四句”吉语。饮食礼俗   待客礼俗德化人素来好客,路上遇到熟人,一般会邀请其到家喝茶吃饭。每有客人到来,首先要以茶水相待,为客人倒茶时要双手递给客人以示尊敬。节日里,请客人喝甜茶或冰糖茶是很普遍的习俗。   请客人喝茶之外,便是请客人吃点心。待客的点心主要有面线、米粉、蛋、猪肉、鸡、鸭、酒等,常是用一双鸡蛋煮一碗甜汤,寓意生活美满甜蜜,也表示祝福客人生活平安顺利。德化西半片待客的点心多是一碗米粉,米粉要平于碗面,上面有“品”字形三块猪肉,肉上面盖上两块煎鸡蛋,蛋上再加些米粉;另外再温一碗红酒。贵重客人,则以最高规格接待——舂糍、宰鸡。与尤溪、永泰交界的乡村,接待客人则是一碗米粉,另配一碗煮有红蛋一双、豆腐二块、鸡肉二块、猪肉二块的点心,再温一碗红酒。招待客人,正月一般是红鸡蛋一双,过了正月也有煎蛋的。东半片接待客人的最高礼遇是杀鸡宰鸭,煮红酒鸡。现代的点心煮法,普遍是米粉或面条、面线,掺入精猪肉、炒鸡蛋,以及干香菇、木耳、黄花菜、鲜蔬菜等配料。   宴席食俗宴席分为婚宴、丧宴、寿宴、岁时节庆及其他宴席。在宴席中,席位的排列有讲究,桌次大小的排列是:桌子应面向大门或厅口从左到右排列,以一厅6桌为例,以厅正中为中心上中下各二桌,厅左上角为首桌,右上角为次,左中为三,右中为四,左下为五,右下为六。上厅多为“全席桌”,下厅多为“普通桌”,客席座位每桌一般为10人或12人,东为大,西次之,北又次之,南最小。古时司酒者一般坐南方,若有第二司酒者,则坐北方。一席中,居东方靠北的一位最大,俗称“东一位”,或“首位”,是宾客中最尊贵的人坐。主人催请客人入席时,东一位先请,再依次催请,客人也比较自己的身份,相应对号入座。东一位须知礼,举杯举筷和言谈须适时得体,全席的客人均视其为范。德化杨梅乡云溪、上云、和顺村与尤溪为邻,坐法仿尤溪习俗,即厅左上桌靠厅堂正中位为最大,其余各桌靠厅堂正中位为该桌的首位。传说,正德皇帝游江南时到过尤溪,也有的传说尤溪出过朱文公(朱熹),大位可以“正中间方向坐”。   宴席的菜肴丰富、烹饪精致,每一宴席在未出菜之前,桌上必先陈设各式水果(俗称真果)、瓜子、糖酥、蜜饯等,客人们边聊天边嗑瓜子。宴席上的菜肴盘数需偶数,出菜次序因各地习俗不同各有差异,一般是先上“四炒盘”(俗称如此,但并不拘泥为炒物),继而上“六大件”或“八大件”。德化的宴席上总有一盘芋头做的菜肴,含有“护子护孙”、繁衍兴旺之意,因为“芋”与本地方言中表示保护之义的词谐音。最后一道菜是鱼,“鱼”与“余”谐音,寓意生活富裕、钱财有余。待大席菜肴上齐后,常殿以甜点及甜汤。若为寿宴,必有寿面一品,俗称“太平面”,点心中须有寿桃,即捏成桃形的小包,馅为枣泥、豆沙或八果等,以示庆贺。满月、周岁等宴席则以包、糕、太平蛋、面线为代表。凡婚喜宴,开席前、结束时均要鸣炮志贺。云溪、上云、和顺办宴席要吃一天,从早餐吃起,直到吃了晚餐,宴席才结束。丧事宴席一般较为简单。   宴席用酒,农村多以家酿米酒、红酒为主,城关和城郊一带多用白酒、葡萄酒等,夏季则以啤酒为主。   此外,宴席上还有其他一些规矩:客人入座后,由司酒员(一般是主人的堂亲或晚辈)观察时宜,即行斟酒。斟酒应接按位次大小先后进行,自己放在最后,添酒后酒壶嘴应朝向自己。上菜时,由斟酒者劝酒,先举杯向东一位,依次请饮全席;饮过一巡后,方举箸劝菜,次序如同劝酒。敬酒时,位卑者应向位尊者行敬,受敬者应回敬,但不必人人回敬,可待一席中敬有半数时,向全席总回敬一次。不能饮者,如遇人敬酒,不可拒绝,宜举杯饮少许,以示礼到,口称道歉或不能饮,返劝对方痛饮,这样才算尽礼。席间忌筷子和汤匙作响,端杯夹菜须小心安静,以示礼貌。席间谈吐必须轻声,以对方闻及为度,待对方酒酣行令猜拳时,方可纵情。如需中途退席,应向同席者或主人说明理由,并示歉疚,不可贸然而退。饮食禁忌   德化各地都有饮食禁忌,主要有:忌浪费粮食,俗称“糟蹋粮食遭雷打”。忌饭粒掉落和饭碗内残留饭粒,还用“小孩剩碗底,长大娶麻妻”“吃不光,好生疮”来教育孩子从小吃多少就盛多少,要珍惜五谷,不得随意糟蹋和浪费。   忌打扰,“吃饭皇帝大”。正在吃饭的人应受到尊重,家长也不能在吃饭的时候教训孩子,更不许顺手用筷子打小孩。忌发出咀嚼声。忌用筷子敲空碗(穷气,旧时乞丐要饭才这样敲)。忌用手掌平托碗底。忌用手攥着碗边(乞丐要饭的样子)。忌将筷子插在米饭碗上(这是丧葬时敬神鬼的方式)。忌双臂撑在桌子上。忌一只手扒饭吃、一只脚踏在椅子上。忌换座位,认为吃饭时换座位,以后会记性不好,尤忌女孩换位,认为这样该女日后结婚后会有再嫁之虞。忌嘴里还嚼着饭菜,又伸出筷子夹菜,眼睛又盯着另一道菜。忌狼吞虎咽,因为像“监狱刚放出来似的”。忌开饭时刻串门。忌小孩在别人家吃饭时仍待在别人家中玩耍。忌小孩直视别人家吃饭,俗称“乞丐相”。忌幼儿吃鸡爪子,传说吃后上学写的字形如鸡爪子,还会抓破书本,写字手发抖。忌幼儿吃猪尾巴,传说吃了猪尾巴会事事落后,胆子小不敢走夜路。忌小孩吃狗肉。   忌匆忙急躁,言谈举止须小心谨慎。忌转移酒樽将酒洒了。忌入座、举箸、饮酒时尊卑无序。忌食太饱。忌席间脱衣服、松裤带。忌评论饭菜质量。忌站起来夹客人面前的菜。忌把菜盘食空。忌主动要求添菜添饭。忌吃鱼时主动把鱼翻转过来(客不翻鱼)。忌不道别就离席而去。服饰   衫   男衫亦称褂子、小褂、衬衫、单衣、单衫,俗称“衣衫”,是男式上装的主要代表。明朝人穿宽太袍服。清至民初,衫分大襟、对襟二种,多以棉麻质粗布为料。其特点是宽袖,大前襟由左至右,衣长及膝。近代以来,人们多用棉麻,也有家织麻布,俗称“夏布”,为夏布衫的主要材料。旧时人们往往一套夏布单衣就可渡过一个长夏了,有的续穿至深秋。对襟衫体式,用宽布前后对折,其前襟一般缝有一个布袋,俗称“衣兜”;正面有布扣五对,俗称“布纽”;用长10厘米左右的小布条,卷缝成实心条状,俗称“纽筋”,用纽筋结成球状为“纽”,环缝为“扣”。衫的色调以蓝、灰、青为主,老年人尚黑色。现在旧式的大襟衫、对襟衫已是罕见。   民国二十年(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出现了中山装、西装、大衣,长衫、长袍渐少。有钱人家冬则穿棉袄、羊羔裘、呢大衣,夏则穿薄绸和锦缎衣服。中山装体式是对襟小翻领,正面五粒纽扣,上下左右各有一个布袋式带盖的口袋,并有一个口袋纽。上衣、裤子的缝制皆较汉装为窄,裤头前面开缝,缝有暗扣,两侧各置一大暗袋,裤后臀部有两个后袋。   20世纪30年代初期有学生制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穿黄色童子军服,为短衣短裤,冬季有的也穿长裤;民国二十六年至新中国成立前,高中师范学生一律穿黑色或草绿色军装,扎绿色“绑腿”,腰束皮带。   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除中山装外,也时兴“列宁装”、青年装和工作装,颜色多半为灰色和蓝色,少数为黑色和其他颜色。“列宁装”就是一种双排纽扣的西装体上衣,因电影镜头中的革命领袖列宁常穿这种服饰,故群众就称之为“列宁装”。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盛行草绿色军装。进入80年代,式样更新,时行套装、夹克衫。近几十年,西式衬衫渐为城乡民众所喜爱,特别是青年人几乎清一色着西式衫,其样式、色调、用料可随意选择。少数青年也穿花衣。21世纪后,各种质地、款式的服装琳琅满目,走在潮流前端的青少年追求品牌,打扮时髦,尤其偏爱各种样式的休闲装、T恤衫等。中小学生在上课期间一律穿校服。中老年男子,一般身着中山装或西装。女衫清末至民国初以大襟便装为主,称“右襟衫”“侧襟衫”,俗称“挽裾衫”。式样是小圆领,偏大襟(偏向右侧),自领口顺右前肩至腋下,沿大襟缀纽,并在大襟覆盖的小襟上缝个口袋,右手可自腋向下侧插入装东西。后来年轻女子多着大襟短衫,衫是单层衫,夏天穿。冬季穿棉袄、棉裤(内絮为熟棉),肥大臃肿。妙龄少女为装扮自己,往往在襟、袖、裙裤边缘配色镶边。民国时期,官家太太、小姐或知识妇女常穿圆裙短衣。当时衣服色调除青、蓝、黑外,夏季还有白色或月白色。   袄德化人多称“棉衣”,分大襟棉袄、夹袄等,前者主要是冬装,后者则为春秋装。近年因有“羽绒服”面市,旧式的大襟袄已不多见,仅乡下部分老人仍难割舍。旧时在山区遇严寒节令,没有棉袄可穿的人,全靠火笼取暖。至于夹袄,式样如对襟衫,略宽大,现已罕见。   现代流行上装20世纪50年代多学习苏联装束。年后,青年妇女也穿绿色军装。年改革开放以后,服装变化最大,单纯色和柳条布骤减,各色花布大量增加;开始讲究美观、时髦,注重质地、品牌;款式日新月异,流行对襟直纽短上衣、马甲、外套、蝙蝠衣、长短袖上衣、背心和各种针织内衣、毛线衣。衣着向多样化发展,也有西装、中山装,汉装大襟式衣裳仅极少数老年妇女穿用。进入21世纪,各种时装样式不断涌现。80年代起,仿大衣样式制成的风衣也倍受青睐。   裤   男裤最常见的是单裤、夹裤,俗称“裤子”。清末民初,男子多穿“大裆”“宽裆”裤,款式一律为深裆阔腿,无口袋无门襟,穿时用各色腰带系住,系腰带时往往先把裤褶紧,再用布带扎住,甚至直接把裤头拧成结代替腰带。有的男子扎裤的带子是一条布套,里面可放银圆铜币等,老人多喜欢穿这种裤子。裤色多为青、蓝、黑三色。旧时人们往往四季都只穿一条单裤。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流行干部装,其裤多用咔叽面料制成,裤较短,仅及脚踝,俗称“半长短”裤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裤子的式样百般翻新,喇叭裤、直筒裤、牛仔裤、萝卜裤等西式裤走俏,青年男子各择其爱,着裤已无定式。夏季用各种面料制成的短裤(长不过膝)普遍受到各年龄段男子的欢迎。   女裤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女裤的流变与男裤大抵相同。清末民初统称“大裆裤”,也是一律的无门襟无搭扣,大裆腰禳有裤头,裤脚肥大,长及脚踝,裤管口有绣饰,裤色多为青、蓝、黑三色。民国后发展成直式唐装裤,侧面开扣,裆稍浅,裤腿渐小,一般为单色裤。80年代后,女性便裤品种增多,除直筒裤外,还有牛仔裤、健美裤、柔姿裤、高腰裤等,裤料从棉布到涤纶、从尼龙混纺到呢毛料,色调从纯色到杂色条格,争鲜竞艳。   裙妇女有着裙习惯,俗称“裙子”。古代以长裙为主,民国后偶见褶裙,用绸布打折制成,多为大户人家的闺女所穿。另有绣裙,主要用作嫁妆。如今裙子已成为城乡女子夏季主要下装,春秋冬季也不乏着裙者,而且样式增多,除掩至小腿的长裙外,还有筒裙、单片裙、套裙、连衣裙、短裙、超短裙(长不过膝)、石榴裙、牛仔裙、折裙等。各种面料皆可制裙,且五光十色,色彩选用随意。婚嫁时,女子喜穿西式白色礼服长裙,拖地多褶,十分雍容华贵。围裙   城乡妇女掌勺时常常使用单片系腰围裙,以蓝花布为多。一般男子无着围裙习俗,仅工匠(如铁匠、木匠、屠夫、厨师及竹篾工)及小贩着简单的工作围裙。其他服装   旗袍清代流行服装,因其初系“旗人”所特有的袍服而得名。民国后经改进,其样式为直领右开腰身,紧身贴腰,衣长及膝下,两侧开叉。旗袍讲究装饰性,在衣襟和袖口上总要加些花边或牙儿,开襟处有镶、嵌、滚等工艺装饰,选料也较讲究;上层人家妇女多为丝绸,普通人家则用棉麻布料。新中国成立后,旗袍一度消失。80年代后,在一些妇女中又重兴旗袍,并出现后装袖、暗褶式开衩旗袍等,既可作礼服,又可为四季服装。宾馆及餐饮业的妇女职业服装。   童装婴儿出生后均用襁褓缠裹,稍后穿无扣白棉布制的“和尚装”或无扣以布带打结的“押胸衫”,贴身穿红肚兜。出生后4个月换穿有扣衫和开裆裤(俗称“肚仔裤”“开脚裤”),到六七岁改穿普通的密底裤。德化的习俗是孩子4个月后,外婆要送来12件红肚兜,上绣各式吉祥图案,如蝙蝠(代表“福”)、鹿(代表“禄”)、龟或百寿字(寓意“寿”),希望孩子日后能平平安安,福禄寿同至。老年装与一般男女装无异,唯较宽松。衣裤多用素色,如灰、蓝、黑色等。农村中一些老年人至今仍喜欢用布扣对襟便衣和不带裤带的便裤;城关款式较多,但以穿中山装为多。   砍柴衣山区农妇砍柴拾薪割茅草时,常穿一种蓝、灰色麻布制成的砍柴衣,袖短襟缩,显得精干。砍柴衣往往还系一腰带或绳索。腰背处绳带上箍一个有孔的长方形木夹,可将柴刀倒插其中,以便背柴时腾出双手。   袖套妇女们为避免干活时弄脏衣袖,常用棉布或防水布等缝制各种颜色的袖套,一端收口,长度不超过手肘处。帽笠头巾鞋袜   帽自古“衣冠”并称,冠就是帽,有人也叫斗衣。   德化属山地气候,比较寒冷,民众有戴帽习惯。清代,官吏、皂隶戴全国统一的帽子。民国以来,官绅戴碗帽、毡帽、绒帽、鸭舌帽。在户外工作的乡下农人或行商走贩多戴“猴帽”,这种帽子用粗纱线织成筒状,无沿,留有两个眼孔,上端扎成一个小球状,帽子可以翻卷,平时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长可盖住整个脸部。还有狐皮帽、布风帽、羊毛帽等,狐皮帽亦可作礼帽。50年代后,时兴八角帽及军帽、“工农帽”“干部帽”;60年代后,时兴戴无帽徽的军帽。80年代以后,帽子款式和制作料子有很大变化,用纤维布或棉布制成的前舌较长而帽檐与头部紧贴的太阳帽很是流行。   婴幼儿有虎子帽、狗头帽、风帽等。女子平常不戴帽,但老年妇女冬季戴绒帽。   戴帽是很讲究的,见人要脱帽,不脱帽则是无礼。儿童不戴两顶帽子,传说会长不高,也有说会出两次天花。民间俗信,男孩捡到帽子是好兆头,帽与官联系在一起,意指日后会出人头地。忌帽子戴歪。   笠遮阳防雨的工具,一般是用竹、稻草、芦苇、麦草、灯芯草等编制而成,圆形方顶,其中用竹子编织的最为常见。用苇篾、竹篾等织成的为“笠”“竹笠”。笠多为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尖顶式样,形如倒扣的斗。   头巾除帽笠外,山区妇女还习惯用罗帕方巾裹头以防风沙。   鞋旧时,只有上层人物才穿鞋,低层民众常年赤脚,有喜庆之事才穿鞋。鞋,古人称为“足衣”,德化旧时一般通行黑面和蓝面的圆口布鞋,俗称“和尚头”,鞋面皆布质,鞋底由旧布片层叠糊成约一厘米厚,再用线绳密针扎成,绡上鞋面,穿着很轻便。男鞋除圆口外,也有尖口、双鼻或圆头低帮的,也有以直贡布为面的鞋。布鞋流传时间长,至今,山区中老年妇女还有自制不钉布带的布鞋。缠足妇女穿绣花尖头布鞋,称为弓鞋,由尖形的鞋底、鞋头和鞋跟三部分组成。三寸鞋尖常用红缎为原料,再以五彩丝线绣花,两边用细沙带扎紧。靠足跟的鞋底,缝扎一个两寸见方、高两寸多的木高底。旧时,平民百姓长途肩挑或远行多穿草鞋。清末至民国期间,男女多数穿土制布鞋,少数穿万里鞋、球鞋、青胶底运动鞋;雨天,男子多穿厚底木屐(布面),少数穿雨鞋。20世纪50年代,木屐改为薄底,上系一根橡胶带或皮带。至70年代,男女鞋式样大同小异,通用的有万里鞋、球鞋和解放鞋;但布鞋、皮鞋、凉鞋和长、短筒雨鞋等鞋式男女有别。木屐至60年代被塑料“人”字拖鞋取代,以后又有多种男式、女式拖鞋。至80年代,穿皮鞋、棉鞋(冬季)的渐多;青年妇女多穿中跟鞋,高跟鞋较少。到90年代以后,各种鞋式和质量不断变化,有皮鞋、运动鞋、户外鞋、旅游鞋、拖鞋、网球鞋、登山鞋、胶鞋、帆布鞋、女式高筒高跟鞋等,人们根据各自喜好,穿上适合的鞋子。儿童喜穿虎头鞋,因鞋前端绣有虎头图案而得名。   德化民间的生活礼仪中,对鞋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婴儿满月,祖父母、外祖父母和亲友都要送鞋。孩子周岁,母亲要亲自纳几双布鞋留待孩子日后穿,以讨吉利。新娘出嫁,必须穿绣鞋,鞋面为粉红或大红色,鞋尖绣着双喜图案或牡丹花,象征吉祥;嫁妆要有母亲亲自为女儿纳的绣花鞋和纺的苎线。父母寿诞时,女儿要纳有“福”“寿”字样的鞋孝敬。民间还流传着有关穿鞋的俗语:“赤脚的逐鹿,穿鞋的吃肉”“褪赤脚的伓惊穿鞋的”等等。   袜旧时袜多为自制的白底厚布袜,有身份者才着袜,劳动阶层很少着袜。后来自制袜逐渐被各种机械织袜所替代。品种有线袜(纱袜)、丝袜、羊毛袜、尼龙袜等,色彩和款式均很多样化。女青年穿各种长筒纱袜或连裤袜与裙子搭配。发式   男发式明代及以前,男子留长发且束发,一般16岁时在头顶束成总发。清代硬行辫发,男子剃光前额,向后梳一条长辫,称“清朝头”。其发型有梳大头、银宝头、困发髻、梳辫几种。青年为了美观还用别人长发来续辫子,有的还扎上黑绒线。男孩留“囟门撮”,也叫“留桃”“鸡舌”(保信会)。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政府号召剪辫,一部分人不愿剪辫还被强行剪除。此后,官僚家族子弟、文人留偏分头发(为三七分“文发”),青年学生大多留1厘米长的短发或剃光头;农民为便于劳动大多留“平顶”短发或剃光头。新中国成立后,剃光头留短发渐少,留文发渐多。年后,发式增多,有“飞机式”和长发式等,还有极少数烫发的,有的还抹上膏油和发蜡。女发式古代,女性留长发并梳成发髻,呈“盘蛇”状。女孩挽双角辫,少女多梳独辫、扎头绳,女子登十五岁称及笄,头上要插笄以为成年许嫁的标志。青年妇女梳长髻或辫发,中年妇女梳“螺仔髻”,老年妇女扎黑额遮。古代女子发型,基本上是按梳、绾、髻、结、盘、叠等变化梳理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清代,姑娘前额留“刘海”,脑后梳单辫,出嫁时即梳“圆头”,加上网套;中老年妇女也梳“圆头”,有的则绾起长柱型的“翘头”。民国20年(年)前后,姑娘仍留单辫,后来改留不及肩的短发。   改革开放以来,年轻妇女发式有很大变化,有“马尾式”长发和“日本式”“运动式”短发,还有“波纹式”“刘海式”等多种发型。女性或齐耳短发,或披肩长发,有一时期还把头发烫成菜花式。21世纪以来流行染发,有褐色、棕色、金黄等颜色。头饰   女性与髻发相匹配的还有各种头饰,以使头发定型并为发型生色。旧时未成年女子大多在长长的大辫子或羊角辫上扎上一条用绒线制成的红头绳。结髻的已婚女子,多在圆髻或长髻上用丝织网罩套住,再插上各种装饰品,多为银饰,也有金、铜、锡或荆制的钗笄及花卉等。有的把头发梳结成长形,绑结实,俗称“髻螺”;所用装饰品称“髻子”,髻下开一孔,发束刚好插入髻子孔中,髻上为一平顶,平顶上用各种银饰品点缀。   妇女除用金属饰物装点头发外,德化的姑娘、妇女们更是喜用鲜花、绢花和塑料花为饰物。婚嫁时,为新娘盘发梳头时,除在发髻上佩金银饰物外,还把花蕾挽于发髻上,使之光彩照人。年长妇女逢庆典或年节也要缀几朵小花于发髻以示福气。首饰体饰   首饰除钗、簪等发饰外,还有耳环、戒指、项链、手镯、脚镯、银锁等,其材料以金、银、玉为主,银饰尤为普遍。首饰绝大多数为女性所喜好,男性佩戴极少数。   耳环又称“耳坠”,德化民间俗传,女人没有穿耳,下世要做丫鬟。关于耳环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封建礼教不允许姑娘走路疯疯癫癫、东瞅西看,行为失态者将找不到婆家,家中老人便在姑娘两耳下端各系一短绳,绳下系一粒贝壳,姑娘的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警示别失态以免受到羞辱,以此纠正其不良行为。后人效仿成习,耳环渐渐成了耳上的装饰品。旧时妇女均穿耳戴环,女孩六、七岁即穿耳洞,十三岁左右戴上耳环。旧时个别男人为了避邪也要穿耳,这类耳环大多不为装饰,而是为讨吉利。   项链女人颈胸前佩戴的饰物,质料为金、银、玉。   镯多为男、女童和老年妇女所戴,玉、金和银镯均有。镯有手镯和脚镯之分。小孩满月或周岁时,外婆家或父母要为小孩定做可开合的手镯、脚镯。   银锁又称“百家锁,长命锁”,有链,为儿童项饰,外形似锁。因系向百家筹钱打成而得名,表示“托福”。   戒指手指上的饰物,多为金质,男女成婚要互换金戒指,以示同心相结。戴戒指之俗女子尤多。戒指一般戴在中指、无名指上,订婚女子多戴在中指,以示定情。有些男青年戴宽金戒指,镌有“福”“禄”字样。人们因右手使用较多,为避免戒指与其他物体碰、擦、磨,故戒指一般戴在左手上。特殊装饰   镶牙是流行于民国初至20世纪60年代一种习俗,通常为富裕人家显示身份之举,一般百姓人家也有。镶牙的人大抵女多男少,旧时,女孩18岁时将上齿两侧一颗或两颗牙进行打磨,然后用金线或银线补上;也有的将年幼女孩上齿两侧一颗或两颗牙用力压下,然后用金线或银线补上,若衔接得当,日后这颗牙就是所谓的“金牙”或“银牙”了;也有的将两侧要镶的牙齿直接拔掉,再镶上鎏金的假牙。在镶牙之风鼎盛的二三十年代,甚至还有满口镶牙者。   民间传说,老人牙太全了会“吃子孙”,如果老人有着满口好牙,儿孙应劝其拔掉一颗。现今镶牙者已极罕见了。   缠足俗称“裹脚”,始于五代,盛于明清,民国时仍有贻害。旧时女子未成年时大多要缠足,年龄在3—12岁不等,大多从7岁开始。通常由女孩的长辈妇女用一块长3尺、宽5寸的白布剪成4条来缠足,先从脚踝开始,缠至脚尖,将5趾束拢,最后再打个结扣,以便更换布条。长辈往往不顾小女哭号,三四天换布一次。这种畸足之苦令人痛不欲生,却为世俗所尚、人们所欣赏。缠足者竟以脚小为美,视三寸为佳,有“三寸金莲、四寸金莲、五寸银莲”之说,妇女们唯恐被人讥为“大脚婆”“龙船脚”。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出现“天足会”,反对女子缠足力倡天足,历数十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缠足现象渐渐消失。   纹身又称“文身”,即在手臂、胸、腿、背及身体其他部位针刺或绘画出各种图案或文字。文身是古老的习俗,传说最初的文身有镇邪防身之意,装饰意味倒在其次。民国期间,一些帮派和黑社会人物常在胳膊或胸腿上纹绘各种动物,如虎、龙、蛇、狮、蝴蝶等图案作为标记相互识别,而普通人则较少文身。80年代以来,文身又流行开来。   服饰礼仪   每逢节庆,男女老少均有着新衣的习惯,尤其是春节,人人备新装,以迎喜庆节日。人们走亲串戚时也要穿戴整齐,以干净鲜亮的服饰取悦亲戚,也表示尊敬。在家接待亲友不得穿内衣裤和睡衣。   民间很讲究穿衣着色。如红色衣衫,姑娘结婚视红色为大吉大利,新娘必穿鲜艳的红裳;已婚者,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起穿红衣裳到次年正月十五日,以兆吉祥;寡妇则不能穿红衣。同样的红色,依年龄不同还有深浅分别,少妇多穿深红色或粉红色,中年妇女以紫红色、玫瑰红为主,老年妇女则穿大红或暗红色。现在遇喜庆之事或节日,穿戴的颜色已无讲究。服饰禁忌   旧时民间有忌穿白衣之俗,由于举丧时披戴均以白色为主,有异于常服,所以人们视平时穿白衣为不吉。民间亦忌穿黄色,穿黄色衣服被视为“要造反”“想篡位”。男性衣着忌绿色,俗称妻女偷人,丈夫被戴绿帽子。女式衣着忌碧色、青色,认为那是娼妓、优伶的服饰。现在对衣服颜色的禁忌已淡化。   民间对洗衣和晾衣也有禁忌,旧时,男女衣服忌混置一桶,后来又有男衣在上,女衣在下的做法(取“龙在上,凤在下”之意);洗衣服时忌有人从衣服上跨过,否则认为穿此衣者日后会倒霉,应是避讳“胯下之辱”之意。晾收衣服的禁忌更多,旧俗夜间不可露天晾衣,恐冲犯夜游神煞;竹竿尾不可晾衣,因似丧事时所举的幡旗;衣服晾干后,必须先从竹竿上收下折叠停当,才可抖开穿上,民间认为,直接穿竿上取下之衣的冒失者会变成“竹竿鬼”,因晒衣大都将竹竿穿过两袖张开,视觉上如同人被穿在竹竿上一样,先收衣叠妥再穿,有化解之意。折衣时,要注意避免将女人衣服叠于男衣之上,这应是传统的男尊女卑心态在作祟;忌从晾着的女人裤下走过,俗称“衰小”,特别是男孩子若从女裤下走过,俗认为日后会长不高、事业不发达;忌身穿衣服缝补,穿着衣服缝补传说会被贼偷,也有的俗信会被冤枉;衣服破了,要及时缝补,否则不吉。

(摘自:《德化民俗》)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s/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