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 春节是德化民间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以及农历初九天公生日筵。春节的由来,德化有这样的传说:元代统治者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将南方汉人列为第九等人,各种待遇均为最下等,蒙古贵族没收汉人马匹、剥夺人民游神赛会权利,不许老百姓夜行和夜间点火,没收兵器,三户共用一把菜刀;为了监控南方的老百姓,一名蒙古兵监管三户南方汉人,由三家轮流供养,即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为反抗压迫,汉人利用中秋夜发月饼之机,将写有通知各家各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黄昏时刻起义的字条放在月饼内,杀元行动成功,“卅十夜杀完元做过年,初一早叫恭喜放爆竹”。从此,家家户户逢农历十二月卅十夜做过年,初一早叫恭喜。 新中国成立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并正式规定阳历的1月1日为我国的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日为春节。 开正除夕午夜后子时到卯时之间择一良辰,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开正”时间依该年天干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历书上的记载行事。“开正”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举行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活动,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也有人选择“开正”时辰在除夕零点新旧交接时大放鞭炮、烟花、焰火,喜迎新岁。年底德化城关禁止放鞭炮,因此燃放鞭炮习俗废止,但乡村依旧。至年,城区又恢复燃放烟花,鞭炮。自从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城乡大多人家都围坐电视机前收看。零点时,当电视中新年钟声响起,人们不约而同点鞭炮、放焰火,其盛况绝非昔日“开正”可比。祀神“开正”后,祭祀天地、家神和祖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除夕夜,家家户户在厅堂摆好案桌,备好供品(盘、碗、盅盛物品放在簸箕置在库房里);供品有猪头、猪尾、鸡、鸭等三牲;白粿、香菇、金针菜、木耳、笋衣、豆干等九斋;果品(多为柑和桔)以及茶、酒、香、烛、鞭炮,至祭祀时辰摆到案桌上。祭神时,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然后焚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后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 祀神毕,撤走“三牲”“六斋”“五色点心”、果品及茶、酒,有的一天后撤,有的要保留至初五。长案桌上的香火,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每日早、晚都要点燃、叩拜。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祖灵,是给祖先、诸神拜年,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现在,祈神仪式在城关已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设供果、点香烛,虽不无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拜年可分为三种:1在自己家中,祭神祇祖先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流传至今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即压岁钱,有的压岁钱在除夕夜给)。现在拜年的时间也有变化,由于儿女多与父母分居,所以大多在初一早上带小孩回来给父母拜年。2以宗族为单位,在祠堂祖庙中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凡在祖庙中祭祀祖先的,祀毕神祇、祖先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现在这一类拜年已不时兴。3亲朋好友,邻里故旧之间的拜年。 古代,坊邻亲朋多,难以一一登门遍访,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现在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就是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作揖回贺,乡下或城关曾一度时兴拜年放鞭炮,客人到先放鞭炮,主人听见鞭炮声赶紧出门迎接,客人回去时,主人点上一串鞭炮恭送。路遇朋友或相识之人,都要彼此拱手作揖道贺新禧。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橘子、糖果,以图欢乐。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为四种:1走亲戚拜年:民间没有固定的规矩,但一般是“初一祖,初二婿”,讲的是初一拜宗亲,初二拜岳父母、舅父;带小孩去给亲戚拜年,小孩往往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橘或两颗糖果。德化近来较流行初二女儿女婿向岳父、岳母家拜年。2礼节性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这种拜年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3感谢性的拜年:一年来欠人家情的,买些礼物,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4串门式拜年:左邻右舍街坊,到了春节,见面彼此“恭喜发财”“一顺百顺”“新春如意”,无甚过多礼节。 现在拜年之俗仍很盛行,而且增加了团拜和电话、短信拜年等新内容。团拜即为集体拜年,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致意。在农村回乡干部、学生、商人也常有团拜之举。电话短信拜年则是近十几年时兴的新鲜事,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短信则是从腊月二十九日中午开始,编写一些吉利话、发给亲戚朋友,以示祝贺。 拜年一般在初一至初五,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游乐春节的游乐活动很多,大型的游乐活动有舞狮、舞龙、攻炮城等。有的看戏剧、猜灯谜、荡秋千、弹唱、南音等,还有打麻将、玩牌九、聚赌为乐。孩子、妇女有冲关、打尺、捉老鹰等。 各地也举行放映电影,收看电视台播放的精彩节目等活动。在农村,乡镇政府、文化体育部门也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有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自发组织篮球、棋类等比赛。 舞狮春节期间,无论城镇或乡村,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能驱魔避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初一大清早,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的舞狮者,每到一户,都要到厅堂、房间、厨房、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赞颂一番,以图吉祥如意。 舞龙明代隆庆元年(年)出现于葛坑一带,嘉庆年间流行于各乡村。人们挥舞着巨龙走村串户,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供果,燃香点烛,恭迎“龙”的光临。龙舞门前,燃放鞭炮,主人要给龙舞队的小伙子“红包”。古代人们还用舞龙祈祷保佑,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联欢娱乐春节娱乐既继承传统的民俗文化特点,又弘扬了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内容丰富多彩,寓娱乐、游戏、搞笑、风尚、乐活为一体,常见的有:春节联欢会、迎新春文艺晚会、迎新春座谈会;文体娱乐活动、木偶表演、稻草人乐队演唱;乡村巡回电影放映;迎新春书画比赛、美术作品展、新春南音大汇唱、迎新春民俗踩街;春节灯谜、猜谜语、象棋比赛、攻炮城、太极拳表演、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自行车巡游、舞狮舞龙踩街等,上涌举行龙虎旗、下岭车鼓队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新的内容。 送财神旧时,腊月下旬至春节子夜开财门期间,一些老人手拿一叠印着一位骑着老虎的神像的红纸,挨家挨户地送,在门外喊着“送财神爷的来啦!”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拿钱给来人,送财神的人口中说“金银财宝滚进来”“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财神菩萨到你家,保你人旺家发达”之类的吉利话。主人接过红纸,当即贴在门上或香火旁的板壁上,这种习俗叫“送财神”。如果不要,只能说“已有了”,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另外还有装扮的财神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收钱的黄布袋,身后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去散发财神爷像,主人给他们钱,扮财神的人连声道谢后,在起劲的锣鼓声中转去别家。每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早晨,人们早早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来欢迎财神。 民间有初一出门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的习俗,如果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和吉利的事。这种信仰流传很广,民间仍有市场。 食俗除夕,各家各户备齐各种素菜(九碗素菜、五道点心、五色果品)祭拜祖先。正月初一早餐全家吃素,表示对祖先的虔诚尊敬。吃蒸“岁饭”和整棵芥菜加冬笋烹煮的“长命菜”。吃了“长命菜”表示人人会健康快乐、长命百岁、食足寿长。 有人大年初一早上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夜预做的,重热既可,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大年初一早餐必是面线,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有人大年初一早餐吃素馅的饺子,寓意“素素静静”“平平顺顺”,新的一年没有烦恼,一切顺利。饺子有白菜馅、酸菜馅、豆腐粉条馅等。 现在,初一的食俗大多仍在流行,不过素食少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更丰富,更讲究了。禁忌正月初一禁忌多。忌吃稀饭,初一早要吃面线、米粉、白粿、年糕、干饭等,如果吃稀饭,以后出门便会遇到大雨,也有俗说初一吃稀饭田埂会被雨水冲塌。忌扫地、倒垃圾,恐一扫而空,非扫不可的话,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家里会受穷。忌说晦气话、骂人、骂孩子,更不能打人或打架,而要讲吉利话,以图新年好运;忌身体受伤,受伤是“痛过年”,不吉利。忌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初一打破器皿、弄坏家庭用具,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忌打破碗,认为是断财路,如不慎打破,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才可逢凶化吉,因此,大小特别交待小孩要拿好碗,有时干脆用木碗与搪瓷碗。忌午睡,传说,男人初一午睡,田畦会崩塌;女人午睡,厨房会倒塌。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去旧迎新”。忌动菜刀,凡初一吃的鸡鸭鱼肉,甚至蔬菜,都应在除夕夜前备好,传说初一被杀的动物难以投胎再生;又说,操刀不慎伤了手脚可是一年的晦气,因而又推衍出不切菜、不劈柴等。忌讨债,一切债务应在除夕夜前结清,如果无法结清,也不能在正月初一讨债,以免触了霉头,伤了和气,而且在喜庆日子为难别人也会引起公愤。其他德化春节期间有风俗的歌谣;“初一拜神,初二拜人,初四迎灶神,初五隔开,初六臼肥,初七人生日,初八谷生日,初九天公生日,初十地生日。” 初二要早起、早忙,要准备接待女儿女婿,一般是在家设宴招待女儿女婿。人们也习惯成群结队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初三传统称为“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日子,这天人们一般不出门、不请客,而是留在家中,以免出门被狗咬,遇上赤狗凶煞。 初四是灶王爷回民间的日子,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灶神。 初五,俗称“初五隔开”,大小商家开门营业,各商家用红纸写“开张大吉”“大吉利市”等张贴在店铺门前,其他人也开始忙于生计。大年初五又称“破五”,意为禁忌破除。 初六开始大扫除,祭拜厕所神明(俗称“东西公、东西婆”)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称为“臼肥”。德化乡村的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农事开始。也有俗信大年初六是“送穷”,即把穷鬼“送出门”。 初七是人生日,大年初七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备好煮熟的鸡蛋、面线、猪脚、鸡汤,每人吃一双鸡蛋,一碗面线。传说,古代女娲创世,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创造了人,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大年初七的民俗是要安顿好自己,使身心得到休养。 初八传说是谷子的生日,腊月廿八做“冬米粿”,其中要做几块大米粿,做一个冬米粿“米斗”,初八这天,农家备大米粿、香、烛在谷仓祭祀谷神。正月初八又被称为“顺星节”“接星”“祭星”,是可以通过观察天上的星星预知一年运气的节日,俗信,初八天气好,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初八还有放生的习俗,要把家里养的猪、鸡、鸭放归野外。 初九是天公生日,这一天的祭拜活动是正月以来系列活动最为隆重的一次。这一天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也禁止倒垃圾,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初十是地生日,这一天,禁止动用锄头镐子上山翻土或除草种地。过了初十,人们就忙于准备迎接元宵节了。(来源:《德化民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