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曾我姓曾,我骄傲,我自豪 1月11日,經過現場考察,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和泉州博物館專家初步判斷相安院遺址所處位置,認為具有保護價值。
遺址所在地部分被村民開墾成為菜地部分遺址長滿樹木雜草從遺址中發現的陶瓷殘片現場菜地裡暗藏千年古跡
曾氏族人發現的相安院遺址位於潯中鎮石鼓村相安角落的山中,距離村子不遠。在上山路口,有一座相安宮廟。
在曾氏族人的指引下,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研究員陳鵬和副研究員唐宏杰、泉州博物館研究員陳建中等人,來到距離相安宮約米的半山中。
記者注意到,相安院遺址佔地數畝,部分被村民開墾成菜地。在遺址的中部,立著兩根1米多高的石門柱。曾氏族人將堆積在石門柱前的鵝卵石和泥土清理掉,露出下方的5級石板台階。台階周圍的地面是用鵝卵石鋪就的院子。
專家分析,當時整個院子都是用鵝卵石鋪成的,村民整理菜地時,把一部分鵝卵石挖出來,堆成一堆。專家對相安院門柱遺址周圍進行清理時,發現數十片陶瓷殘片。經初步鑒定,這些殘片有的是宋代的,不過以明清時期的居多。
專家還發現一塊半圓形的石頭,石頭弧頂上有一個孔洞。據當地村民回憶,類似的石頭當時有四個。專家介紹,這個是宋代墓葬時所用的墓頂封石。
除了被開墾成菜地外,相安院另外部分遺址被長滿樹木的土層遮蔽,無法進一步進行考古活動。專家建議先將遺址中的土清掉,方便進一步勘查。
在相安院遺址右側約百米處,有一個同樣用鵝卵石修葺的古墓。據曾氏族人介紹,這個墓是他們的先祖曾宏的繼妻林氏的。
歷史曾公亮為護祖墓建相安院
泉州曾公亮學術研究會會長曾文軍介紹,他們的三世祖曾宏是唐僖宗時輔佐王潮入閩團練副史曾延世之孫,官內侍省使。曾宏墓位於德化縣潯中鎮石山村,是德化縣文物保護單位。
據曾氏族譜記載,宋嘉祐年間(—),三朝為相的曾公亮恐三世祖“曾宏墓”等沒人看管,雜草叢生、年久荒廢,於是奏請皇帝御批,建立“相安院”作為守墓者朝夕捻香燃燈的居所。並購置田地畝,租給陳榮耕種,每年交給相安院糧食1.2萬斤,用以供應歷年春秋祭典所需。因此曾宏墓便有“丞相墓”之稱。
宋嘉定八年(年),曾宏十二世孫,曾高中狀元的曾從龍,官拜參知事時,特地前來瞻祭曾宏墓,並為相安院立碑和華表於路旁。明清以后,各個時代均有曾氏族人到曾宏墓祭拜。
據相安自然村的曾氏族人介紹,曾從龍為曾宏立的墓碑,如今還樹立在公路旁,但華表已不見蹤影。
“其實是先有相安院,后有相安角落。”據曾氏族人介紹,曾公亮修建相安院,請人看護先祖墓地,而曾氏族人並沒有聚居在這裡。大概過了年,曾氏族人方才遷移到相安自然村。
意義相安院遺址很有價值
在仔細勘查了相安院遺址和林氏古墓后,陳建中說,通過現場清理,可以看出這個古建筑的遺址結構還在,是規模和規格很高的建筑遺存。從目前收集到的陶瓷殘片來看,具有冰裂紋特征的瓷片是宋代的,另外一些是明清時期的。這次還發現了具有宋代特征的墓蓋石,都較有價值。
陳鵬分析,這個相安院的遺址和相關歷史文獻、曾氏族譜及相安院的相關記載相吻合。曾公亮在江浙、河南等地做官,其遺留在祖籍地泉州的遺跡並不多,而相安院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遺存,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從另一個角度看,曾公亮為了守護先祖的墓地,特意修建了相安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悌文化思想,值得發揚肯定,因此這個遺址應該好好地進行發掘保護。
唐宏杰表示,曾公亮是泉州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們一家出了4個宰相、1個狀元,各朝各代各級官員更是不勝枚舉。和曾氏族譜記載的先代墓地地形圖對比,相安院和曾宏繼室林氏的墓地就在這一帶,但目前山中雜草叢生,需要清理完后再進一步考察佐証。他認為,曾宏的后代,七世祖曾穆將他的墓遷移到此處后,曾氏族人人才輩出,逐漸成為泉州的名門望族之一。曾公亮的父親八世祖曾會就是曾家第一個進士。
唐宏杰認為,對曾宏及其妻妾的墓地、相安院遺址進行保護,不論是對曾公亮的研究及泉州家族史的研究都很有價值。(記者陳明華文/圖)
来源:泉州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