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天宫一号quot腾空背后

年9月29日21时16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迈进了一步。在此次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需经历发射入轨、变轨控制、在轨测试和交会对接准备四个关键阶段。目前,在轨测试阶段已基本结束。

“天宫一号”顺利腾空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工作者兢兢业业的付出。其中,也有泉州人忙碌的身影。据了解,此次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共八大系统组成,其中发射场和空间应用两大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均是泉州德化人。

由于“天宫一号”尚处在运行阶段,两位航天人的手机信号被屏蔽,难以直接进行电话采访。近日,记者经过不断尝试和多方努力,终于通过手机短信取得零星联系,对他们的工作情况稍微有所了解。为了将两位航天工作者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记者又走访了他们的亲人,对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工作情况也渐次有所了解。

郑永煌

年8月出生,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赤水街人。年-年就读于德化一中。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航天动力学专业。年被选拔参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初期论证、建设。

荣获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四项,并多次立功。研发的“待发段航天员应急救生技术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航天员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从“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都全程参与的“老资历”。

发射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郑永煌“零缺陷”确保万无一失

“‘天宫一号’比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难度更大!”郑永煌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天宫一号”发射难度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状态变化特别大,仅火箭系统的技术状态变化就达到了余项。

今年年仅42岁的郑永煌,可谓是发射基地专家中的“少壮派”,但就工作经历而言,却是从“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有全程参与的“老资历”。

郑永煌作为此次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的副总设计师,还拥有一个临时职务——“天宫一号”发射任务质量控制组组长。职务虽临时,责任却重大。在发射场系统担负的所有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各大系统的产品质量进行审查。质量控制小组从成立之初到“天宫一号”发射之前,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多次审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保证产品质量的“零缺陷”,保证“天宫一号”的发射和飞行万无一失。“如果因为我们的因素造成故障影响发射,将会成为千古罪人。”郑永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产品质量审查意义重大,过程也极其繁琐。郑永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次发射任务被迫推迟15天,原因是一个电器的云母片出现故障。而这个电器有十几层云母片,需逐一排查,最后查出有问题的地方只有0.3微米,比头发丝还细,需要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父亲:再苦再难全力支持

谈起儿子,高兴之余,郑春桂眼里泛着泪光。(张晴雯摄)

孩提时就爱听嫦娥奔月、巨龙飞天的故事,梦想着要制造机器人的郑永煌,年高中毕业时,放弃了保送福建师范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参加高考,并最终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一个能实现儿时梦想的高等学府。

“这个工作确实很艰苦,不过再苦再难,我相信他也会努力做好的,我们会全力支持他。”谈起儿子,郑永煌的父亲郑春桂言语间满是欣慰和自豪。郑春桂告诉记者,年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航天动力学专业毕业时,郑永煌果断选择了当时条件还极为艰苦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无论是当初为梦想而执著的奋发苦读,还是如今的辛苦工作,这条航天路一路走来也是十分的艰辛和坎坷,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他自己的梦想。“‘天宫一号’发射那天,我们早早就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看到‘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我们很高兴,既为他高兴,也为祖国感到高兴。”

张善从

年8月出生,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黄井村人。年-年就读于德化二中。年-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系。年-年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中科院就职,主要从事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现任新技术室副主任。

曾参与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空间硬X射线天文卫星和对地观测小卫星平台等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目前所承担的课题任务主要包括星载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相关地面仿真测试系统等。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每次实验都是“第一次”

“天宫一号”上,共安排空间材料科学、对地观测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三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实验结果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意义重大。对空间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张善从来说,自然任重道远。

据了解,“天宫一号”对地观测首次实验短波红外光谱仪探测。据张善从介绍,在前段时间的渤海漏油事件中,普通的相机是看不出来海面的变化情况的,若借助光谱仪便可探测出受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等。

空间科学实验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对张善从来说却有个最大的难题:空间应用实验每次都是第一次,并且产品可重用性低。

“开展实验的机会非常难得,资源也很有限。”张善从表示。实验机会如此难得,实验所得的数据和材料便越发显得珍贵。据悉,“天宫一号”进入轨道后,将会把实验所获取的数据提供给相关科研单位,以供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而未来的载人空间站也将建设成为一个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支持几十个到上百个学科空间实验的开展,从而对地球以至太空展开更加细致的研究。“从天上可以更好地看地球,不离开地球,你就没有办法看地球。”张善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父亲:他脑里只有“工作”

看着儿子的照片,张新泼满是想念。(张晴雯摄)

张善从同样来自戴云山脚下,年出生的他,因忙于工作至今还是单身。为了能让儿子早点成家,父亲张新泼着实焦急。不过急归急,“他的脑袋里,整天只有‘工作’两个字,我也没什么办法。”张新泼告诉记者。

“忙”是张善从留给父亲张新泼的最深印象。张新泼说,由于工作关系,有时候半年都难得联系上一次儿子,打手机没法接通,打办公室电话也无人接听。大姐张曼华去北京看他,总共住了三个月,他们才聚在一起吃过三回饭。

“年奶奶病重,他特意赶回来,一回来手机响个不停,三天后又不得不忙着赶去上海开会。他走后没多久,老人就离世了,他也抽不出空回家奔丧。”张新泼感慨万分,“孩子长大成人了,不能光顾着这个小家庭,要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很理解和支持他。”

(来自泉州晚报)

(责编:墨染)









































医疗白癜风
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s/1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