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的一个普通的制瓷工人家庭,自幼酷爱陶瓷,如今,已在瓷雕艺术道路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将泥巴玩到了极致,玩出了国门。他在创作中孜孜以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窑白瓷烧制技法,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研发复原了明代“猪油白”优质瓷种,在当地业内一时声名鹊起。他就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冠福窑礼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金通。
在冠福窑礼瓷公司,记者看到一件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陶瓷雕塑作品《和平之舟》,工艺高超,造型独具匠心,由两片荷叶一横一竖雕塑成帆船状,寓意“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的精神内涵。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作品不上釉就能彰显朴而不素、雅而不俗白瓷质感,滑如脂、润如玉,令人爱不释手。
同期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这件作品造型奇特,重心有点偏,可塑性差,烧制非常难。这是我从业中碰到的最难烧制的一件作品,烧制成功,我非常的满意。
人物名片:陈金通,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工业美术协会理事、泉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德化县第十届政协委员。
年,陈金通出生在德化县城一个普普通通制瓷工人家庭里,受到当地陶瓷文化的熏陶和母亲制瓷的耳濡目染,从小就喜爱玩泥巴,收藏一些废弃的陶瓷。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上学的时候,我就经常逃学到人家瓷厂里面去捡那些人家废弃的一些瓷器,它就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造型,就搬回来放在家里,就是经常,人家是别的玩具,我就把这些陶瓷拿来当玩具了,以前就是这么一种程度,对陶瓷的一种情结。
年,退伍回来的陈金通割舍不了儿时的那份瓷雕情结,就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为师,正式开始学习陶瓷制作技艺,从此,踏上了瓷雕艺术之路。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到我师傅那边,就是从最基础的做起,就是搓珠子,还有练观音的手,搓珠子,单单搓珠子就搓了一个礼拜的时间,它每一粒都一样大,又要一样大小,还要求要严,所以我们不停的在练这一个,还有练那个手指,观音的手指,一直在重复这些,天天都做,一天十几个几十个就是这样子,就练下来。
无论搓菩萨挂的佛珠,还是制作菩萨的手指,工艺简单却要求很高,既让陈金通学到了基本的制陶技艺,又培养了他的细心、耐心和毅力。而这些重复单调的工艺,仅仅是学习陶瓷技艺的基础课、必修课,制陶中更苦更脏更累更考验陈金通意志力的工艺还在后面。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到最后我们还是要从注浆,注浆、打浆这样一些比较基本的工作,这个是比较重的活,脏、累,到最后感觉到很单调、无聊,又脏又累的,那时候真的有点想打退堂鼓的这样一种感觉,想跑了。后来就看到我师傅他烧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特别漂亮就感觉到,咬咬牙就坚持出来了。
陈金通刚开始做泥坯的时候,由于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很多坯体要么开裂,要么掉皮,有时候,一个月辛辛苦苦做了几尊坯体,最后结果没有一尊可以入窑烧制。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就是感觉到真的到底是行还是不行?能不能再做这个?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一直都在这样考虑自己。一直在考虑,那时候真的也想做,一直没有什么成果,对自己就感觉到没信心了。到后来,师傅他就一直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讲,哪一个关键的环节要怎么去做,就一直在指导我们,一直在鼓励我们。
就这样,在师傅邱双炯手把手地指导下,半年之后,陈金通独立雕刻成一件观音作品,烧制出来后,完美无瑕,半年的心血终见成效,他一时欣喜不已。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我拿它回家,我就到处去显摆,跟着我母亲我爸到处跟他们吹。这一尊观音现在还在家里,还放着,拿着供着,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件处女作,至今还在,我认为真的很漂亮。
就在陈金通学徒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第一次接触到明代“猪油白”瓷片,从此就对这种瓷质细腻、如脂似玉的瓷种情根深种,不能自已。经多方考证得知,明代“猪油白”瓷种已失传很久。怀揣着对复原明代“猪油白”的梦想,陈金通奔波于全国各地,先从寻找生产“猪油白”所需的原材料-稀有的、顶级的高岭土入手。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有的时候到山上没得吃,又冷又饿。就是这样,它真的是找一趟下来不容易,在新疆、在内蒙、还有湖南、广西我都去过,山上的我都去跑过。那一路下来,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真的就是这样。虽然我以前就是在部队里吃了很多苦,都没感觉到有这一段时间这么苦的。
经过精挑细选,陈金通从全国各地收集到了十几吨顶级原矿高岭土,而这十几吨高岭土最终只能筛选出一两吨生产“猪油白”瓷的原料。原料有了,陈金通就千方百计地研究配方,让这些原矿瓷土发生“质变”,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效果。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我一回来我就请教我们以前的那些,以前国营瓷厂的,一些民间的这些师傅,就请教他,还有叫他们来帮我们来配,这方面就来帮忙,指导我,经过很多次的调试,到最后有配到一个将近形似的瓷土,这个配方出来。
为了调配出最佳效果,陈金通先是用少许原土高温去烧制,来了解不同产地原矿土的特性,然后再加入不同比例的钾长石等,经过百余次反复实验、烧制对比,最后终于成功烧制出类似于“猪油白”的瓷器。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这样一下来,一个过程也将近一年多,将近一年半,花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上也花费了不少,就这样后来就成功了,不上釉可以达到上釉的结果,它跟“猪油白”差不多了,它就会润、透、白,都有达到这个效果。
陈金通精心研制出类似明代的“猪油白”陶瓷,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给人一种白润如脂的感觉,一时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曾经,有一位来自深圳的玉石珠宝专家,看到陈金通这种瓷土配方制作的瓷壶,根本不相信是德化白瓷出品的,认为是用玉石磨成的。可见,陈金通研制出来这种瓷质已经达到“非玉胜似玉”的效果。由于配方独特,年,陈金通的产品获得了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第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斯特拉斯堡它这个展会在国际发明展里面算是最高等级的,能在上面获得一个银奖,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当初一接到通知说,我们得了个银奖,那是真的不敢相信。像在它这么一种展会上能得奖,真的是想都不敢想。评了这个奖项回来,我们市工会总工会还给了我一个市“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充分运用好自己的研发成果,陈金通用宝贵的高岭土资源,娴熟的陶瓷创作技艺,创作出一些高端瓷艺作品,十八罗汉、三十三态观音、关公、寿星、弥勒等作品相继出炉。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这些利用的,还有艺术摆设的,对这些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刚好我们研制出来的“猪油白”这种产品,刚刚好迎合他们的口味,所以目前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是比较红火的,我们现在工厂也是在满负荷的生产,没停,订单也是不断的,这个市场还是不错。
陈金通不善言谈,但是做事是特别认真的一个人。凡是经过他手创作的每一件作品,从设计、捏塑、跳刀、拉坯、修坯到烧制等等所有的制瓷环节,他都力求做到极致。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材质要挑最好的,工艺要做得很精,还有在烧的时候要把它烧到最顶尖,最好的那个点要把它烧制出来。你如果温度烧不够,它就感觉到我们没烧熟,烧够了这个温度它就会软掉,就变成次品就没用,就是说要烧到它这个临界的点,这个都对我们这些制作陶瓷的都要求的都是很高,所以我们要特别认真,特别努力,特别认真去对待每一个环节。
正是陈金通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他的作品屡屡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年,他生产的“中国白.茶壶”作为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官方指定礼品赠送给了法国里昂市政府。
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金通:通过这些年取得这些成绩,获得这么多荣誉,说明我当初选择从事陶瓷艺术这条路是对的,付出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还是值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陈金通,正在陶瓷艺术世界里孜孜不倦地探寻、研究,力求创作出更多的“德化名瓷”珍品,投入到高端市场,投入到国际市场,为中国瓷坛、为古瓷都德化争得更大荣誉,做出更大贡献!
网络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