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middot德化风这是一条古街

春节快乐,恭喜发财!

我站在溪卵石上

踏着曾印下的痕迹

缅怀着古街的心境

沉重的步伐声

古街有苏醒的朦胧

仿佛眼前就是

那颗古老的银杏树

枝上跳跃着点点的金黄

伴着风轻轻地吟唱

正是那南音弦管的韵味

老房子的“吱呀”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忘不掉的记忆

去不到的地方

雨,开始滴下

撑着伞倚靠在街边的柱子上

看着远去的身影

带着吆喝,向远方歌唱

——卷耳《遇古街》

走进古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静,静的可以让人感到身处另一个世界,时间也变得慢了下来,看着屋檐的雕刻,历史的味道便扑面而来。瞬间,古街,你和历史融为一体,想象着过去这里的繁华,沿街阁楼淡妆画眉的少妇,商家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肩并着肩,小孩拿着糖葫芦大风车穿像泥鳅一样在人堆里钻......

想着,想着,突然醒来过来,是南音,静静地听,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穿过了几个世纪,现在在耳边响起,依旧如此的清脆。街旁老人手中的乐器,不时发出南音弦管的韵味,不时把人们的思想从远方拉回了现实,也把心情带到了往事里起起落落的酸甜苦辣之中。

  斑驳的墙体,坑坑洼洼的街面,抬头发现一棵小树在残垣上坚强地长着,那骄傲挺拔的模样无疑是在告诉众人,它也是古街历史的见证者。微风吹过,摇曳的风姿比花儿更为美艳。残垣的旁边已经树起来了一幢三层楼,未经粉刷的墙体,红色的砖块裸露在外面,虽然有点难看,不足以入众人法眼,但其表现出来的,与外面世界接轨的欲望和倾向足以标明了这条古街的未来。

  踏着有沉重历史的溪卵石,偶尔也会经过三两家依旧开着的小店,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受不了古街的安静和平静,想要闯出一片和前辈不一样的天,当然你还可以看见几许小孩在过家家,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欢快地跳着走路,他们就是这古街的未来,也许他们长大了不会在古街生活,但是,古街的印象和血液会继续传承,挥之不去。

  一面镜子,一把转椅,几把电铲,几把刮胡刀,这家理发店不知有多少年了,门楣上的牌匾油漆剥落,已经看不清上面的字。现在来这里的都是些老主顾,边理发边回忆过去,理好之后,如果没有下位顾客,理发师傅也便拿几把竹椅,泡两杯茶,晒晒太阳,继续闲聊,躺在转椅上,享受着从门缝里偷偷钻进来的阳光,时间就在电铲声中划过。

  古街不长,一会儿就从头进去那头出来了。但扎进去之后,时间的脚步似乎在此有所停顿,屋檐一如昨日雕刻的花纹,耳边的南音从远处幽幽地传来,低低地述说着那遥远的故事……

上涌古街,即杏仁古街,又名翰林街。上涌古街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上涌镇,紧邻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风景区。古街名字源于古街的一棵古老银杏树。现存古街始建于民国十三年(即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长约米,宽约4米。现存古街曾繁华一时,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因新街建成而日渐衰落。古街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据旧《德化县志》载:上涌,作为“德化西北部中心集镇”,是德化县葛坑、汤头、杨梅、桂阳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是昔日德化县城通往尤溪县的惟一“官道”,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在此设置“上壅驿”。

明、清时,上涌出现了民间交易活动,这里逐渐发展成集市。民国初,上涌街市虎跳市,有木屋店铺二十多间,附近乡民商贩来来往往,在此互相交换着来自沿海的海鲜和山区的干货。

民国二年(即年),古镇古街毁于战火。后因该街市地处西溪下游的岸边,地势险要,军事上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地,民军陈公忠、陈光亮在此依山傍水筑炮楼驻军,称霸一方。为巩固其统治地盘,二人下令上涌地区十三甲沿着陈氏兄弟的炮楼建新街,作为炮楼的兵事围障。因此,一条约米长,六七十间店面的街道很快形成并投入商业运营。古街老人说,“古街有店面数十家,有盐铺、布行、棺材店、当铺、票行,一应俱全。他说,街上有双扇开大窗的,就是当年的当铺和票行。‘街道一直到刚新中国成立时还很热闹。’”

整理于德化文史、网络资料、图片

责编:卷耳

观音德化∣一个德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ms/12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