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 http://www.jk100f.com/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为石灰岩低丘起伏地形,最高处海拔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1~3题。
1.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马耳他岛植被稀少的原因主要是()
A.地势低平,受海水影响盐碱化突出,不利于植物生长
B.夏季干热、冬季冷湿,不利于植物生长
C.地表严重缺水,对植物生长不利
D.大风天数多,对植物生长不利
3.马耳他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干旱C.热带气旋D.雪灾
1.D2.C3.B
第1题,蓝窗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时风大浪高,破坏力强,故选D。第2题,由题干材料可知,马耳他岛为石灰岩低丘起伏地形,石灰岩的地表导致地表水渗漏严重,加上土壤流失,故对植物生长不利,C正确。第3题,马耳他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用水旺季却炎热干燥,加之地表严重缺水,故干旱灾害较严重,选B。
大气环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的自然灾害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D.都变慢
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4.B5.A6.D
第4题,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①位于凹岸附近,水流急,搬运能力强,含沙量大;②位于凸岸附近,水流缓,搬运能力弱,含沙量小,故选B。第5题,由于不断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多年之后,①处将靠近中心航道,河水更深,水流更快;②处将远离中心航道,河水更浅,水流更慢,故选A。第6题,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导致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显著,夏季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冬季河流水量小,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故不同深度沉积物的粗细差别明显,D正确。
河流水文特征、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陶瓷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外贸货物,江西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河网密布,森林繁茂,瓷土资源丰富,陶瓷制造史悠久而独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潮州、德化等沿海城市陶瓷工业的迅速崛起,景德镇陶瓷产业受到冲击,目前只有艺术陶瓷和手工艺高端日用陶瓷还具有较为明显优势。据此回答7~9题。
7.古代景德镇制瓷业的主要发展条件不包括()
A.原料、燃料丰富B.工艺复杂,技术领先
C.临海,海运便利D.水资源充足
8.与潮州、德化等沿海城市相比,当今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的劣势主要是()
A.劳动力不足B.原料短缺C.技术落后D.交通不便
9.中国的陶瓷外销之路分陆路、水路两条,但以水路为主,其原因主要是()
①陶瓷种类多、分量重、易碎②陆路运输交通壁垒多③可用陶瓷充当压船之物④当时的陆路运输速度太慢⑤水运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更安全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
7.C8.D9.A
第7题由材料可知,江西景德镇河网密布、森林繁茂、瓷土资源丰富,故原料(瓷土)、燃料(林木)丰富,水资源充足;陶瓷制造史悠久而独特,故工艺复杂,技术领先;而江西地处内陆,故C错。第8题,江西景德镇地处内陆,与沿海的潮州、德化相比,交通的劣势很明显;人口较多,劳动力充足;原料(瓷土)丰富;技术依然具有优势。第9题,古代的交通运输陆路依靠牲畜(主要是马匹),水运依靠船只,陶瓷的外销之路以水路为主,是由陶瓷物品的特点、陆路运输和海运的优缺点等决定的。故选A。
工业区位条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下图为东北(指黑吉辽三省)地区人口资料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
A.人口的自然增长高于长三角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B.劳动力流失现象较为突出
C.城市化水平较高
D.老龄化问题有加重趋势
11.东北年轻劳动力占全国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
A.资源枯竭B.长期的低生育率
C.劳动人口外流D.气候寒冷
10.D11.B
第10题,由图甲可知,东北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于长三角和全国平均水平,A错;由图丙可知,年的0~19岁人口到年即为20~39劳动力人口,该年龄段人口比例是增加的,说明劳动力不仅流失不严重,反而有较多的劳动力迁入,故B错;无法从图中得出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故C错;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加重,故D正确。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长期的低生育率是东北地区年轻劳动力占全国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最主要原因。故选B。
人口问题、统计图表的判读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自唐宋以来就绽放出了华丽的市镇文明,并在此后逐渐发育和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城市集群,目前正朝着大都市连绵带快速发展。
在江南水乡古城中,桥梁众多;城市的街道,是一定要铺设砖石的。江南古城中虽然河流众多,但许多河流最终因为“居民辐辏”而逐渐消亡。
(1)分析古代江南城市的街道为什么一定要铺设砖石?(4分)
(2)简述历史上密集的水网对江南古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3)据图分析苏州城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6分)
问题①:你认为清代苏州应该如何治理河流湮废问题?
问题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对江南古城冲击巨大,请你为古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36.(24分)(1)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常有雨水,泥路难行;铺以砖石,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2)有利影响:为城市提供水源;河运便利;利于城市容纳和排泄洪水;利于军事防御。
不利影响:陆路联系不便,需修建桥梁,增加基建成本。
(3)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大量的河道被侵占;生活垃圾排放增多且随意处理致使河道填塞;河流受阻塞,泥沙沉积增多;明朝中后期(或明清之交)政局不稳,政府疏于治理。
(4)问题①:拆除河道侵占物;清理垃圾、泥沙,疏浚河道;新凿引水河渠,并增开水门供水;官府制定惩罚措施。
问题②:申遗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发展旅游业;对城市合理规划,避免城市盲目扩张对古城的破坏。
第(1)题,江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季长,道路泥泞,故铺以砖石。第(2)题密集的水网对城市的影响,应从城市用水、交通运输、灾害、军事防御、基础建设等方面着眼分析有利和不利影响。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苏州城水系中河流数量明显减少,原因从材料看是“居民辐辏”导致,说明人口的增长以及对河流的不合理利用等是根本原因,而当时的时代背景,政局不稳,官府的不作为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第(4)题,问题①,河流湮废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口的增长以及对河流的不合理利用(“居民辐辏”),在清代农业社会,控制人口数量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因此,治理的核心应该是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临河居民的乱搭乱建、生活废弃物的乱排乱放等,同时对已经出现淤塞问题的河道及时疏浚,官府要加强管理,惩前瑟后。问题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挤压了古城的空间,对古城的保护和拆建有不同的声音,很显然,古城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必须保护,但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的开发更加有利于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对城市合理规划,通过申遗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强保护,还要通过发展旅游等方式适度开发,促进古城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无定河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mm,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无定河流量大小和清浊也变化无常,故有无定河之名。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定河径流量下降趋势明显,给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图甲为无定河流域水系结构示意图,图乙为~年无定河径流变化示意图。
(1)分析无定河水质清浊不定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无定河干流南北两侧地形的差异并简述理由。(8分)
(3)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定河流域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8分)
37.(22分)(1)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的变化大,流水的侵蚀、搬运等作用强弱变化大;土质疏松,植被稀疏,保沙保水能力差;因此河流的含沙量变化大,水质清浊不定。(共6分)。
(2)北侧: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南侧:地势起伏较大、地表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理由:南岸支流多、北岸支流少;(“差异”6分,“理由”两分,共8分)。
(3)主要原因: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增加,工业、生活用水增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导致河流流量减小。
对策: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型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原因4分,对策4分,总共8分)。
第(1)题,无定河水质清浊不定即含沙量变化大,河流含沙量与气候(降水)、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综合分析各要素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由材料“无定河流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北部地区”及图甲的河流分布可知,北侧为地势相对平坦的高原(靠近毛乌素沙漠,支流少),南侧为地势起伏较大、地表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支流众多,地表沟壑纵横)。第(3)题,由图乙可知,实测的径流量明显低于天然径流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利用是造成无定河流域径流量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年降水量在~mm,降水较少,沿河城市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是径流量减小的根本原因,故应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加以治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外力作用(河流作用)、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43.(10分)
西沙群岛远离大陆、岛礁面积狭小,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弱。西沙旅游以邮轮游的方式开通。游客食宿在船上,抵达岛屿附近后,游客可换乘小艇登上原生态岛屿,圆梦西沙。
分析西沙群岛发展邮轮旅游的原因。
43.(10分)西沙群岛岛礁面积狭小,无民用机场,而且距陆地较远,只适合海运联系大陆;邮轮吨位大,航程远,安全性高;岛礁面积小,接待能力弱,利用邮轮物质供应与设施,可适当提高与控制游客接待数量;群岛环境修复能力弱,食宿在船上,减少游客对西沙的环境压力(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可以减少或避免岛上大规模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利于维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特点、地理位置、市场、交通、接待能力、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由材料“西沙群岛远离大陆、岛礁面积狭小”可知,目前只适合海运联系客源地;而邮轮的吨位大、航程远、安全性高的特点非常适合;“岛礁面积小”还说明该地接待能力差,不适合大量游客登岛旅游,也不适合游客在岛礁食宿,邮轮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弱”更是需要解决游客登岛对岛礁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持岛礁的原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44.(10分)
山区道路建设产生大量弃渣,处理不当易引发水土流失,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下图示意华北山区铁路工程建设中某山坡弃渣场纵剖面。
说明弃渣场①②③三项防护措施各自所起的作用。
44.(10分)①截水沟可以截留坡面径流,避免暴雨时冲刷弃渣;(4分)②渣顶灌草绿化保护地面,恢复地表景观;(3分)③挡渣墙可以增加渣土堆积量,并阻挡渣土沿坡面下滑,增强渣体的稳定性。(3分)
该地位于华北山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图中①中截水沟,其高度高于工程弃渣分布高度,故可以截留坡面径流,拦水蓄泥,减少水土流失;②是灌木草被,既可以恢复地表景观,又可以减弱坡面径流,保护地面;③是挡渣墙,可阻挡渣土沿坡面下滑,增加渣土堆积量,增强渣体的稳定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及作用。
编辑:尹宗升、潘月红
敬告:本套题目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擅自用于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