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篓闯闽西
(原标题)
清朝末年,国体衰弱,民不聊生。位于闽中腹地的闽清县合龙桥边的璜墘地方,是一个远离都市,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这里聚居着邱氏一族多人。因祖先从五都炉溪搬迁定居在此还不上一百年,氏族及乡民田地少,山也少,谋生实在不易。在那社会动荡,“城头频换霸王旗”的年代,年轻强壮的小伙子只好背井离乡,跟着师傅,用脚板艰辛地翻山越岭远赴闽西那些更为山区更为闭塞的县份去学一门手艺,找一条生存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从光绪15年(年)至解放初的年的60多年时间里,邱家共有20多名铁匠及其他工匠在尤溪、大田、德化、永春、安溪等地谋生定居。他们中小部分人在老家成家后携妻带子定居谋生地;大部分在当地娶妻生子而后成了闽西人。正应了那句“哪方水土不养人?只是常思家乡水噢!”苦难的年代,一群苦难的小人物,用血泪写出了一部苦难辛酸的创业史——第一个“走西口”的人在八都和十都的交界处,有一个山隔名叫週溪隔,那是古时八都通往十都而后远赴尤溪等地的交通要道。因其地处八都之西,也称“西口”。第一个“走西口”的铁匠,当属生于清同治八年()的邱善殷。善殷少时,聪明活泼。上过三年私塾启蒙后,因家境贫寒九岁就跟师学艺。先是学打铜,十三岁出师后,感到铜艺门道狭窄,遂之又跟师学打铁。由于有铜艺基础,一经点拨就通,在十五岁那年两艺通透。于是就收徒“走西口”,远赴尤溪西洋乡(今西滨镇)自立门户,开设仁川号铜铁店。自光绪十年()在尤溪西洋创业到光绪二十八年()的十八年间,善殷以其精湛的技艺、诚实的信誉、厚道的人品,在当地赢得好名声,且也赚得第一桶金。这一年,33岁的他回老家与时年20岁的卢氏完婚。婚后,善殷又赴尤溪经营仁川号,所打制铜铁器轻巧、精致、锋利耐用。名扬西洋及周边乡村,自是生意兴隆,收入颇丰。时处清末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匪盗猖狂。尤其是卢兴邦匪部,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抢豪夺。为把辛苦赚来的银元带回老家璜墘养家活口,善殷在春节返家时,将银元塞进装茶油、煤油的油桶雇人挑回,巧避土匪检查,每每总能有惊无险地将血汗钱安全带回家。年,匪首卢兴邦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尤溪“双梅惨案”,梅仙、梅营两地被杀余人,余人投河毙命。善殷深感尤溪已是匪患肆虐之地。为避免在无意中为虎作伥,为匪提供武器,在店规里添加了一条铁律:绝对不制刀枪凶器,责令徒弟及后人恪守。民国九年(),善殷回乡购宅地建厝。在兰兜洋地方建了一座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六扇厝。该厝坐亥向已兼乾巽,土木结构、上下二层、六间一厅二书院,两扇土墙木板隔间,蔚为壮观。此厝的建成,成为璜墘铁匠“走西口”成就事业的标志。激励着更多的后生争相仿效,大家走尤溪,向闽西,因为闽西好赚钱。自此,善殷所创“仁川号”便成了璜墘铜铁匠往返闽西的驿站,时有族人来访并在此歇脚。热情好客,为人和善,待人诚恳的善殷,俨然尤溪同乡会会首。特别是光绪十八年的那天深夜,他接待了穷愁潦倒、义愤填膺的远房侄子邱发纲……“狗孝男”之辱清光绪十八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尤溪县洋中乡的一条山间小道上,走着一个背着铁篓,后背拖着一条小辫子的小孩子。他叫邱发纲,褴褛的衣着难掩那一脸稚气和倔强。由于家境贫寒,父母靠种几亩薄田难于养活一家人。他在四个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已先他去学木匠手艺了。年初,父母将14岁的他交给陈姓师傅带来尤溪学铁艺。刚进打铁这行业,必须先做伙计,等到个子长高长大了,才进入学徒阶段,学徒几年能否出师,那就看你的悟性和造化了。有的学徒可以壹年两年出师,有的则一辈子抡大锤(学徒抡大锤,师傅拿小锤,师傅用小锤指哪徒弟打哪)。而所谓的伙计,就是背着铁篓走村串户去招揽生意。哪个需要锄头、哪家需要柴刀等,伙计都要凭记忆(那时人没文化),然后顺便收回旧工具和废铁,回铁店交给师傅打造,待工具打造好后又要逐家逐户送货收回钱。年龄大了,有力气抡大锤了,才开始学徒。一般伙计要当三、五年的,师傅只管吃住,不给工钱。这天也该发纲倒霉。在他刚走到一座单门独户的人家时,猛得窜出一只恶狗,不仅狂吠,而且张牙舞爪猛扑过来。发纲忙用铁篓挡住了恶狗的第一波进攻。恶狗见讨不到便宜,就瞪着凶恶的双眼对峙着。半个时辰后,发纲想这样一直对峙也不是办法,看到铁篓中有几件刚收的废工具,就拿起来扔向恶狗。恶狗就是恶狗,丝毫没有退却之意,反而有伺机扑过来的样子。眼看日已过午,发纲只有孤注一掷了。他狠狠地抓起铁篓中仅剩一把废柴刀向恶狗狠狠地扔过去,不想正中恶狗的脑门,但见一注狗血飞溅开来,随着几声“汪汪”由强变弱,刹那间恶狗倒地毙命。发纲正准备收好废铁启程之时,不想狗主人回家了,看到倒毙的恶狗和铁篓里带血的柴刀,认为是发纲有意用柴刀杀死了恶狗。于是大骂发纲,还要发纲赔狗钱。一个小伙计,身上哪有钱?发纲解释,赔礼道歉,好话说了几铁篓,但对方就是不依不饶。吵闹声引来了远近的乡民围观,这时不知哪个鸟人在人群中说了句:没钱赔就叫这小孩给狗做孝男吧!而那狗主人居然采纳了这恶主意。这时就有人拿来麻布袋给发纲披上,但倔强的他顽强地推、扒,始终不让这麻布上身。因为他的父母还健在,怎能让这晦气的麻布玷污?这时又有人说叫他跪!三五个彪形大汉冲上来,重重地把发纲按倒在狗旁,可发纲宁可倒地、滚地,滚得浑身尘土,也绝不弯下那坚挺的膝盖。只要大汉一松手,发纲又倔强地站起来。狗主人见榨不出什么油水,想想也闹够了,看看时辰不早,才放了这可怜的小伙计。发纲擦干脸上的泪水,拍打满身的尘土,步履蹒跚地向村口走去。回头看看那狗主人独门独户的房子,他心里说:我记住了这地方,也记住了你这狗主人!有朝一日我会回来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走到村口,他遇到一个慈祥的老奶奶。老奶奶也说刚才的事情那个狗主人太没道理了,她同情发纲,可一个妇道人家是不敢开口为他说话的。几句质朴的话语,温暖着那受伤的心。老奶奶还告诉他,回去洋中很远,黑灯瞎火的,一个小孩子敢走吗?不如就在老奶奶家住一晚,明天再做打算。发纲看看已然西下的夕阳,自己已是饥肠辘辘,真是进退两难。他不想在此久留,怕狗主人再来刁难……他想起了来尤溪时听家里人说,有一个远房叔公叫善殷的,在尤溪西洋开了好几年的打铁店。就问老奶奶此去西洋怎么走。深夜时分,他终于找到了善殷叔公开设的“仁川号”铁铺。以德报怨成美谈这一夜,那是叔公、侄儿的一个不眠之夜。说起白天之辱,发纲自是怒火中烧,发誓此仇不报难为人。叔公听罢也是潸然泪下,对侄儿的遭遇深表不平,但也一直劝慰侄儿“脚踏别人地,头顶别人天”,谁没有被当地人欺负过?这是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的宿命,凡事应“忍”。叔公的慈善,稍稍平复了侄儿的愤怒之心……第二天,发纲告别叔公回洋中,临行叔公一直劝诫侄儿要忍辱负重,不可冲动。但求艺成好养家活口,能放下的事就放下。且今后有什么困难可来西洋。光阴荏苒,不觉间发纲已长成了壮小伙,不仅学成了铁匠手艺,且在尤溪的洋中、溪尾、中仙一代小有名气,俨然一个“大师傅”。有一天,发纲的店铺里来个三个客人,领头的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人,要跟发纲定制条弹簧,且弹力必须达到他所带来的样品那样。这可是一笔利润可观的生意,发纲接下来。但在打造过程中却发现,弹力始终上不去且不耐久。有心找善殷叔公帮忙,因为他铜铁两艺通,但也知道叔公有一条铁律。只好自己废寝忘食埋头钻研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可没想到,客人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纲为他做工一个月。看看那两个随从腰中鼓起,发纲知道遇了硬茬。到地方才知道,来人是卢兴邦所部兵工厂的一个头头,请发纲去兵工厂修理枪械。万般无奈之下,为了保命硬着头皮干了一个月。因技艺精湛,那个头头一直挽留他在兵工厂干下去,还许诺给他个少校军衔。发纲知道,当时尤溪常换大王旗,时而南军,时而北军,且卢兴邦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主,作为一个外乡人,陷进去绝对是凶多吉少,但有一事他却始终放不下。虽不想在这里一直干下去,但还是请求借几个兵跟他去一趟洋中。那一天,恰是发生在年的“双梅惨案”后的某天,身穿国军制服的发纲带着几个士兵去往洋中,途中经过梅仙地界时,但见屋焚人亡,遍地横尸,惨不忍睹。同行的士兵告诉他,是梅仙、梅营人得罪了卢兴邦,所以才遭此横祸。发纲一边在心中谴责着卢兴邦的无道,一边也对自己今天的解结行动产生怀疑,难道自己也和卢兴邦一样?他感到后怕……有心退却,但心却不甘,一边向洋中方向赶路,一边主意已改……到达狗主人家,已是午饭时分,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见一队兵哥直奔而来,主人战战兢兢地忙出门迎接。待等认出带队的“军官”时,狗主人慌忙下跪求饶。此时的发纲,咸酸苦辣全部涌上心头——有复仇的快意?但“双梅惨案”的惨状一阵阵袭上脑际;还有善殷叔公的教诲徘徊在耳畔!发纲狠狠地教育了一番狗主人,带着兵正准备离开时,看热闹的人群中看到了颤巍巍的老奶奶。老奶奶早就发现是他,对他以德报怨、宽宏大量,老奶奶赞叹不已。在老奶奶家吃完午饭返回时,老奶奶告诉他,她的年方十七的孙女何玉莲看上了他,如若不弃……一时间,邱发纲以德报怨结良缘的故事在尤溪传为佳话。向西向西向闽西转眼到了年。这一年,卢兴邦所部多人奉命赴上海参加著名的“淞沪会战”,和日本鬼子殊死搏斗,几乎全军覆没,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悲歌。随着卢部的衰落,尤溪社会更加的动荡不安。善殷的“仁川号”虽未关闭,但仅留次子漳长守摊,,自己就返乡安度晚年。但其子侄辈多人已来尤溪,多已出师开设铁铺。发纲也感尤溪已成是非之地,不可再留。另一方面,邱家已有十多位铁匠占领了尤溪市场。此时他大儿子元其也已是二十出头,且子承父业,铁匠出师了。于是毅然让家眷带着小儿子回老家上学。让大儿子向西往大田,自己则留在尤溪,改行做木材药材生意,购置船只行驶闽江航道往返福州。元其和仙其、其成三个堂兄弟迁来大田之时,却发现已有本家叔公贵殷带着儿子溪长在年来到大田县石碑乡小湖街开设打铁铺,年带来的亲侄子邱木林也在石碑乡靠近县城的地方打铁。此时的大田县,自年朱毛红军来到武陵山区活动并播下革命火种,历经白色恐怖,红色游击队和闽西特委却始终在武陵山区一带坚持斗争。共产党游击队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买卖公平不赊欠,为他们修理刀枪器械总能得到合理报酬,只要你口风严实,绝无大碍。且大田始设县是明嘉靖年间,由周边各县(德化、尤溪、永安等)各分割几个乡合成大田县,所以方言各异,隔村隔乡语言不通,造成相对闭塞,民心单纯,民风淳朴的良好社会环境,也是手艺人谋生的好去处。自元其三兄弟闯大田后,陆续又有玉长、捷长兄弟()、德发(),最后是银其()背铁篓来大田安身谋生。人称“九个铁篓闯大田”。九铁匠来大田后,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且能切磋技艺,取长补短,自是闯出了一片天地且享誉岩城。年,大田县成立手联社,九铁匠全部加入。后大田手联社更名为农械厂,九铁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大田的农业机械和矿山机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来,邱元其担任了农械厂厂长;邱玉长任工会主席;邱银其任主管会计,他们团结全厂干部职工,为农械厂的红火呕心沥血。在大田人的印象里,提起已消失的“农械厂”,仍念念不忘邱家九铁匠。九铁匠自知创业艰辛,对教育培养下一代更是竭心尽责。时至今日,九铁匠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大学生、研究生比比皆是;教师、医生、各级公务员遍布大田的各行各业。现在,各家都面临着第二次移民,大部分第三代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他们始终遵祖训,爱家乡;家乡,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常回家看看,那是必修课。每年的中秋祭祖,总是一波还乡高潮。小结语璜墘铁匠闯闽西,主要到了这几个地方:大田(10户):贵殷、木林、元其、仙其、其成、玉长、捷长、德发、银其、洪祥(60年代)。尤溪(定居6户):发海、发春、发由、瑞长、世长、发承(回乡4户):发狮、发包、漳长(贵殷子)、菊祥。德化(定居2户):发忠、发孝、(返乡2户):发廉、发捷。永春及安溪等地方:发琼、发佃等;还有数量不等的篾匠、木匠紧紧跟上,总人数不下50人。犹如“闯关东”一样,“闯闽西”是他们那代人的无奈的谋生之举。他们前赴后继,哪里有“饭吃”哪里闯,哪里有“生活”哪里闯。闯出了成就,更闯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品格!来源:海西大田(文字作者:邱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