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海丝记忆/
年,我国成功打捞出充满神秘色彩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年,在位于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在水下沉睡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淤泥清理,诸多“海丝路”遗留文物终于重现人间。这些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大量产自德化窑的宋瓷和国内传世不多的德化窑大盘,全部出水文物00余件中德化瓷器占到20%之多,以绝对优势证明了泉州陶瓷业的曾经和辉煌。其中作品上印有花纹的多达20多种,荷花纹、牡丹纹、菊瓣纹……大量的富有西域色彩和样式的德化瓷器中国白更是见证了,古时德化制瓷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德化瓷器承载着泉州宋元时期“海丝”的繁荣盛景,作为“海丝”贸易的重要的瓷器,扬帆海外数百年。那么,深藏闽中大山中的大量德化瓷是如何运出山外的呢?年,德化组织相关部门在毗邻城关的高阳村通往永春吾峰的山路中发现一条古驿道——瓷帮古道。经专家证实,这就是德化早期外销瓷器的必经之路,始于德化,终于永春县许港,全长27.5千米,其中,途经高阳村的路段长约米,约占全长的1/7。古道虽是驿道,但其陶瓷的元素和意义所占份量更多,千百年来,深藏闽中大山中的大量德化瓷,就是沿着瓷帮古道,通过肩挑手背扛运出山的,经永春乘船顺流而下,直抵南安、泉州,有的再装上泊于泉州港口的远洋船舶,走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漫漫旅程。元二十七年(年),马可波罗一行从泉州沿古驿道,经高阳村到德化考察,著有《马可波罗游记》一章“泉州港与德化市”,详细记载了沿路陶瓷生产状况及沿路所听到的闽南话。
悠悠古“瓷道”,由青石板砌筑,遇水搭桥,逢山铺梯,蜿蜒错落地分布于高阳的山岭田野间。沿着古道一路向上,瓷片、陶片、少数青花瓷脆片清晰可见,石板上,光滑的石面上留下“堵槌”(闽南话就是省力棍)深深的痕迹,有的被磨得顺滑,表面尚有明显的凹痕,呈椭圆,这是以前挑夫们途中使用“堵槌”留下的印迹。据有关资料显示和老挑夫回忆,高阳村作为永德两县的交通要塞,也成为泉州沿海通向闽中西内陆的重要中转站,每日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地从永德古道的青石路面上穿行。村中的瓷人们至今留有前人谚语:“瓷路那俏络(销路好的意思),一头面条一头肉;瓷路那煞(停),一头葭芷(面装食物等用的草编袋,闽南话发音“嘠志”),一头仑钵(农村做饭的器皿),还有‘德化有瓷铁纸,未(不会)富也未死’的说法。”
从古沉船到印花瓷,从瓷帮古道到存留至今的破碎的瓷片,诸多的史书资料与出土文物,都验证着德化瓷与海丝的关系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
海丝足迹——德化瓷外销交通线路
陆运,肩挑。德化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古时的德化陶瓷产品销售都靠肩挑(或扛)。本县及邻县,靠陶瓷小贩肩挑走村串户叫卖,外销就雇用人员肩挑至邻县然后外运。宋至清时代,西北部的杨梅、葛坑、上涌、汤头、春美等窑场的产品,靠人工挑到尤溪古迹口(苦竹口)、廿九都等渡口水运至福州;东部的三班、城关、盖德等窑场产品则用人工挑到永春、仙游,再转运泉州、福州、厦门等处;南埕、水口窑场的瓷器肩挑至大樟溪上游,再转运福州;大铭联春窑场的瓷器肩挑至漳平,以及龙岩销往闽西。民国时期,则从德化挑瓷到永春。
水运。历史上,德化窑瓷器销往海外主要出海口为泉州港口。永春的桃溪、尤溪的廿九都、古迹口,大樟溪上游均为德化瓷器外销水运的起点。南线,德化瓷肩挑到永春,然后装船水运出东关,经南安东溪入晋江达泉州港,出海外运到台湾以及东南亚、非洲一带,内运到达广东汕头、香港、广州、海南等地。北线,德化瓷器由尤溪县的廿九都和古迹口装载经尤溪入闽江达福州港,然后转运北上浙江明州(宁波),再出口东亚的高丽、日本、琉球等地。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陶瓷考古之父”——屈斗宫遗址,坡长57.1米的窑炉遗址分布有17间窑室,上面依然残留着大量窑具残片。屈斗宫属宋元时代古瓷窑址,出土有多件生产工具和多件完、残瓷器标本,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的铁刀、匣钵垫、各类匣钵等。器物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胎质洁白、细腻、坚硬。另出土的军特、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器等器物实在国外均有发现,经考古发现证实,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宋元德化瓷器出土甚多,海碗、军持、粉盒、瓶、罐等器,不胜枚举。在东非海岸基尔瓦遗址出土的白釉莲瓣碗,与屈斗宫同类产品毫无二致,是德化瓷器输入非洲的证据,充分印证了当时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辉煌历史。
德化窑从它的崛起到繁荣,始终以面向海外市场为导向,把自己实用而美观的产品奉献给世界,在漫长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屈斗宫古窑址中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对研究宋元时代的瓷生产规模,窑炉发展、烧制工艺和瓷器外销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月记窑,俯卧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洞上,在明清朝代是兴盛一时的名窑,这里烧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时代便已远销海内外。月记窑属于老龙窑,本地人称“蛇目窑”,呈长条形,依山而建,自下而上,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如龙似蛇,故名“龙窑”。整条龙窑共有33阶梯,长约33米,有7个窑门,供装窑出窑用。窑身分布着13个窑目,用于添加柴火,老窑东侧的小道边堆满了木柴。月记窑的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青花瓷中的翘楚,代表了德化青花艺术的最高水平。远观月记窑,比比皆是的景象是:一堆堆陶瓷坯体,一层层废弃的瓷碎片,上绘缠枝蝶、双喜图等图案,底部书有双圈“月记”款识,青花发色的十分的青翠。
年前,月记窑以薪柴为食,采用传统的柴烧技法,让落灰自然依附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哺育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且氤氲着一股浓浓的“古早味”的茶壶、陶罐,煅造出了德化灿烂辉煌的陶瓷历史;四百年后,一群执着的陶瓷艺术家来到月记窑,筹办工作营,延续着月记窑生生不息的瓷史。
数百年来,多数古窑址或遭毁弃、或隐没于世唯有月记窑,以柴为食、薪火相传,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瓷史,成为目前德化县保存完好、最为久远的龙窑,是德化古龙窑的活化石。
碗坪仑古瓷窑,德化陶瓷迈出国门、蜚声四海的开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盖德乡碗坪仑古窑址坐落在德化县城以西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上,周边约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堆积着厚约2米的匣钵和瓷器的遗存物,据专家研究认定,碗坪仑窑址系北宋晚期至元朝初年的古窑遗址。窑址里,触目所及的尽是破碎的瓷片和匣钵、垫圈等废弃的窑具。顺着山坡往上,整个山坡皆是散落的瓷片,流、碗、盘、瓶、壶、罐,形式多样,酱褐色、青白色、青灰色、黑色、黄色,釉色很是丰富,令人眼花缭乱。
宋代是我国对外贸易非常繁荣的时期。德化古瓷窑分布广泛,产量丰富,生产的目的显然不是专供当时人民的生活需要,应有外销任务。年,碗坪仑窑址经发掘发现有两座龙窑残基和数以千计的标本,是上下两层托座叠烧式的瓷窑,含有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不同文化层的残片堆积。有关资料证实,碗坪仑出土的军特、粉盒、瓶类等器物,在古代“海上丝绸(瓷)之路”上沿途的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其出土的灰青釉仰覆莲瓣纹军持,下层周边印有瓜棱纹和直道纹粉盒,以及腹部凸印有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在菲律宾等地都有出土。《福建省德化碗坪仑宋瓷窑址发掘简报》也介绍到:在出土瓷器的内壁和底部出现的不少,“林”、“林立”、“三卿”、“张逅”、“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等凸印和墨书款识,很可能是生产者的产品记号,颇具有民间窑业的特点。标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款识的精美果盒出现,反映了此窑产品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誉。另外,碗坪仑古瓷窑上层出土的瓶以及军持的造型和釉色,都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所介绍雅加达博物院宋瓷图版相同,特别是专供外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产品——军持的存在,证明碗坪仑无疑是一外销瓷窑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又一次提供了新的实物例证。
多年里,德化窑火从未间断,陶瓷文化一脉相承,德化的发展历史还是一部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史。在德化陶瓷博物馆里,年从印尼海域挖出的清代“泰兴号”沉船古瓷收藏于此,那一批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以不容置疑的数量实物诉说着当地陶瓷业曾经的辉煌,不少专家认为,德化陶瓷在中国虽是民窑,却是世界的官窑。“德化陶瓷一开始就是面向海外市场,销往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受到欧洲皇室所喜欢,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多件德化陶瓷,这些都是从元代开始作为贡品进贡到皇宫,特别是在明代,它们代表着世界陶瓷雕塑的最高水平。”德化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如是说。
海上丝绸之路上,德化白瓷通大量销往海外,在欧洲市场畅销长达数世纪之久,未尝间断,也不曾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这在世界陶瓷外销史上并不多见。据统计,在—年的80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各国的中国瓷器就达万件以上,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德化产品。陈万里的《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载,年以来,在菲律宾遗址或墓葬中就发现了数千件德化窑瓷器;印度尼西亚全境发现有中国青白瓷中,德化瓷器在西里伯斯和爪哇就出土过不少。自17世纪欧亚贸易展开之后,欧洲皇室贵族对瓷器的狂热更是达到了极限,法国、德国、英国不少皇家瓷器工厂纷纷模仿生产,掀起了一股模仿德化瓷器的热潮,这也簇生了欧洲瓷器的诞生。在德国德累斯顿,身为萨克森选帝侯和波兰国王的奥古斯都大力王,曾一度迷恋德化产的“中国白”瓷器。在他的推动与号召下,年3月,他们终于烧制出了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生产的同时西方各国也争相收藏。Saxong公爵在年的藏品记录就列出件德化白瓷。
以瓷为媒,漂洋过海,德化窑不仅向国外输出了陶瓷商品,也向外输出了优秀的中国陶瓷陶瓷文化,如窑炉技术,日本的烧窑技术就是从德化吸收借鉴而去,日本的窑器奉称德化窑为始祖。德化瓷器出口到国外也改变了国外的饮食**惯。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在非洲,基尔瓦岛的大清真寺遗址、苏丹墓地都出土过德化窑瓷,有些还被寺院镶嵌在庙宇建筑或墓柱上作装饰。
德化瓷的影响更深入至国家名片——邮票上。葡萄牙帝国为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选取清代德化瓷塑送子观音,在澳门发行一套圣母玛莉亚为题材的纪念邮票。邮票印“圣像艺术、伤残的圣母像、邮政年、8仙、10仙、50仙、澳门、里斯本造币厂”文字。无独有偶,摩洛哥发行有军持、天球瓶邮票。年11月1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摩洛哥王国发行了一套3枚纪念邮票(古城门、陶瓷器和传统窗棂)及小全张。其中的中国瓷器选中了宋代德化窑军持、清康熙德化窑五彩天球瓶。邮票小全张则以德化陶瓷博物馆《瓷国史话》白瓷壁画为背景主图,并创造性地将德化白瓷镶嵌在丝绸之上,勾画出年前由摩洛哥到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枚瓷器邮票,轰动一时。
德化陶瓷不断实现“走出去”,外销中也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在自身优势基础上不断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不断变化,创造一批批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来源于《泉州旅游》)
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系政府批准设立的文化社团,以保护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己任。本平台立足大泉州、面向闽南文化圈,链接政、民、学、商各界,致力于学术性、探索性、普及性、建设性的文化追求,力图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本土文化即时传播枢纽。欢迎一切有关泉州文化遗产的投稿,希冀把您的声音传递到文化传承者、保护者、管理者心上。专设邮箱:qq.白癜风中医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