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民俗饮食习俗

第一节饮食主食   稻米德化盛产稻米,盖德、赤水往西半片一年一熟,城关及三班、雷峰往东半片一年两熟。历史上就是著名的产粮区,浔中镇隆泰、龙门滩镇苏洋、三班镇奎斗、雷峰镇蕉溪、上涌镇下涌曾被誉为德化稻谷生产的“五大粮仓”。三餐主食以米饭为主,一天三顿一干饭两稀饭或一稀饭两干饭,早餐一般吃稀饭。每至春耕、秋收等农忙季节,则一日三餐都吃干饭,农闲时则三餐稀饭,视家庭经济情况和粮食储量而定。   米饭加工以蒸、焖、捞为主。捞饭在农村很普遍,用竹制的“笟篱”捞出半熟的米饭装在甑里,放在锅里蒸熟,一甑桶的捞饭可作一日三餐的主食,而且只供主要劳动力吃。捞饭余下的米汤和饭粒熬成粥,供在家的孩子和妇女吃。农民外出耕作,常常草编小袋(俗称“家志袋”)装上捞饭,以便中午在田间地头吃。   德化人有吃咸粥的习惯,本地话称“咸糜”,就是在粥中加肉末、葱、姜、蛏和少许盐、酱油,不用佐餐菜肴就可作早餐和晚餐。也有的在饭或粥里加入地瓜、芋头、蔬菜、瓜豆之类和少许盐、酱油煮成菜饭或菜粥,如芥菜饭、高丽菜饭、地瓜饭、芋饭、肉饭、油饭等咸饭和芋糜、番薯糜等。德化人还喜欢用糯米和粳米加工制作“糍粑”和“白粿”。   番薯又称“甘薯”“地瓜”“红薯”。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从菲律宾传入,刚引入德化时对赈济饥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赤水镇大尖山脚下许氏村民每年仍在过的“食薯节”就是由此而来的。这些许氏村民原来居住在赤水古街,清朝光绪年间,兵荒马乱,难以经商,生活难以为继,长者便对天许愿,若退居尖山岭种番薯能有活路,愿世代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食用番薯以谢天恩。后来,这些退居尖山岭的村民种植番薯年年丰收,饱食无忧,于是他们践行誓言,在每年正月初一都食用番薯,周围的村民渐渐地开始效仿。番薯以其“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闽小计》卷3《番薯》)成为德化居民餐桌上的常物。德化属多山地带,低缓山地多开垦成旱地种植番薯。收成的番薯部分收藏起来,以备平日煮食,部分加工切成条丝状或片状的“番薯签”并晒成干,以备常年食用。   作为大米互补的主食之一,番薯最常见的吃法是将其与米掺合混煮,尤其在稻米紧缺年代,捞饭多掺入“番薯签”。番薯的加工方法有煮、蒸、烤、晾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番薯片充当主食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在乡下仍普遍种植,收获后部分储存起来食用,更多的是加工为番薯粉用来佐餐和制作各种风味小吃。   面食近代以来,面食成为德化民众的一种主食,主要由小麦加工而成。最常见的是粮食部门加工的各类干面,如“阳春面”“仲秋面”“蛋面”等,民间制作的则有“切面”“鱼面”及面包、馒头、煎饼、水饺、肉包(包子)、蛋糕、油条、煎粿等。副食   肉类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狗肉。狗肉忌在厨房煮,不少人忌食狗肉。以往在德化乡村很少有人吃牛肉,俗信耕牛为民辛苦种田,吃牛肉要遭报应,下地狱。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众观念发生变化,牛肉也成为百姓喜爱的食品。羊肉作滋补食品,秋季进补才吃一次,平时少吃。德化人俗重龟鳖、蝈冻(棘胸蛙)等,以为清补滋阴,多吃可长寿;还有人喜欢蛇、田蛙等,可清补解毒,去癣疥、痈疽之疾。德化人也重山上的鹧鸪、野猪、山羊等野味。另外还有兔子和鸡、鸭、鹅等禽类。鱼类主要是稻田养的鲤鱼,田间的虾、泥鳅、鳝、田螺以及溪鱼。抓溪鱼是在冬季农闲枯水期,将茶油饼(俗称“茶丘”)舂碎或螺藤舂烂,在溪流源头漂洗,让这些能毒死鱼的东西流向下游,人们只需背着鱼笼、鱼篓拿着鱼叉沿溪捡拾。海鲜一般是从泉州、仙游等地挑回的咸鱼干,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丰富起来,黄瓜鱼、带鱼、鲳鱼、鲛鱼、鲑鱼是比较常见的鱼类,蟹、虾、蛤、蛏、牡蛎等贝壳类也是人们喜欢食用的海鲜。   蔬菜叶菜类的主要有白菜、包菜、芥菜、韭菜、菠菜、葵菜、空心菜、黄花菜、茼蒿菜、芥蓝菜、苋菜、油菜、芹菜、葱、苦菜等,根菜类的主要有萝卜、胡萝卜,花菜类的主要有金针菜、花椰菜,果蔬类主要有冬瓜、丝瓜、黄瓜、南瓜、葫芦瓜、佛手瓜、番茄、茄子、扁豆、豌豆、四季豆、豇豆等,茎菜类主要有山芋、马铃薯、槟榔芋、木薯、蕉芋、淮山、茭白、竹笋、姜、蒜等等。   豆制品常见的豆芽菜有黄豆芽和绿豆芽,用大豆的豆浆凝固制成的有豆腐、豆腐干、豆腐乳等,黄豆腌制的豆豉是家家必备的咸菜。   腌制食品旧时佐饭多为蔬菜、腌菜、咸鱼之类,这种习惯至今犹存。乡村家家户户每餐餐桌上除了主菜外,还特别喜欢食用四碟咸菜,俗称“长年菜”。民间不论是对肉类、鱼类还是蔬菜,都有一套腌制、晒干的技术。乡人吃粥,多佐以各类蔬菜腌制的咸菜,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期,山区人还吃地瓜藤上较粗大的梗。农村腌制的咸菜除豆制品外,还有萝卜干、糟菜、咸菜、咸笋、腌马铃薯、酱菜、印笋等。萝卜的根腌成萝卜干,俗称“菜脯”,叶子也可以腌制;萝卜缨晒至叶梗蔫软萎缩,加盐搓揉,装入坛内压实封口,制成的咸菜口感脆嫩。糟菜腌制则是将芥菜整株砍下,晒至叶梗蔫软,然后在大木桶中,一层芥菜一层盐,放好并用脚踏实(俗称“踏糟菜”),再用竹片盖上,上面压上大石块,几天后生出菜渍,浸泡一个月左右,再将菜捞出,挂在竹竿上晾晒,干后装入竹筒内,并用木棍樁实,然后用黄泥将竹筒口密封起来,让其自行发酵。为防止腌菜变质,竹筒应储存于阴凉干燥处,糟菜味微酸,其质脆嫩,芳香扑鼻,含有较丰富的铁质和维生素。每逢农历十一至十二月,乡下家家户户忙于收芥菜,鲜吃之余大量制作糟菜,此菜保存越久,味道越佳。民间要找到二三十年的“久糟菜”并不难,据说这种“久糟菜”还有补血、养肝肺、去风湿的药用价值,算得上是腌菜中的极品。德化西半片农户多有酒糟,当地人喜欢用芥菜切片晒干后加盐和酒糟搓揉,再加以腌存,制成四季可食、香脆爽甜的“咸菜”。德化南埕、雷峰、水口、杨梅、桂阳、葛坑、汤头、春美、大铭等毛竹较多的乡镇,每年将采摘的“笋干”制作成“笋咸”。其做法是将笋干用水浸泡后,用四分之一笋配四分之一盐,煮上一天一夜,然后取出放在瓮内,封闭瓮口进行腌制。赤水、汤头乡吉山村一带腌制的“酱瓜”(酱制佛手瓜)是当地居家的常备菜。   干货德化生活在沿溪的村民,利用溪、河资源,将溪里的小鱼、小虾腌制成鱼干、虾米等用以佐餐。旧时,农田没有使用农药,农田泥鳅、黄鳝、田虾很多,春耕挖田时一天能捡拾一竹篓,人们除了鲜吃,便是制成干货以便长期食用。风味小吃   面线面线由面粉加工而成,在德化使用范围很广,是人们常用的馈赠礼品之一。面线一般由民间制作加工,其制作过程是:面粉加水、盐揉成面团,捏成条状后,一端固定在面线架上,一端安置于手提的线架上,数十条连成一排,边拉扯边甩,尽量减少断头,渐拉渐长,越长越细,细得像线,则成面线,一排拉甩好又一排,挂在架上晾干,未待全干即可收拢将一定数量的面线绕折起来,有的扎成小束,再晒干收藏。面线色泽洁白,粗细均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食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高汤面线,即把面线放入沸水中煮一两分钟,色变即捞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丝、煎蛋、香菇、黄花菜、青菜之类,再调以汤汁(肉汤、鸡汤、鸭汤等)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凉拌面线,煮法相同,但捞起后不放佐料,只调以适量的香油、味精、红酒等,风味独特。   面线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或“寿面”。大年初一,人们要煮一碗面线,每人一双去壳熟蛋,祝福健康长寿,一年平安顺利。面线因不同用途还有以下别称:祝寿送的称为“寿面”;结婚定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家人远行归来或远客入门要煮面线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米粉米粉亦由民间制作加工,其加工方法是:米和水混合碾成浆状,通过压条车压成细条,在沸水锅中煮开或用蒸笼蒸,捞起摊在晾架上并拢折好,晒干即成。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每座房屋都备有压米粉的压车。   米粉的食用方法一般是炒米粉和煮米粉汤两种。炒米粉是将米粉放入沸水中焯一两分钟,米粉被水浸透变软即捞起,佐料如精猪肉、炒鸡蛋、香菇、木耳、黄花菜、青菜等混合炒熟后,再加米粉拌炒即可。米粉汤佐料与炒米粉大同小异,米粉与佐料熟后配以高汤即可。除了待客外,农家也常用于午餐食用,上午家庭主妇忙于上山拾柴火和料理地头菜园,午餐煮食米粉方便快捷。   米粉也是人们走亲访友的伴手礼,逢年过节或七月半祭祀祖先,米粉也是必备的供品。   粉仔冬至前后的农闲季节,德化农村的妇女们忙着制作“粉仔”。做“粉仔”,一定要左邻右舍互相帮忙。其制作方法是:将米和水按7∶3或8∶2的比例浸泡5个小时左右,将米和水一起舀进石磨里,磨成米浆流注到白布袋里面扎紧袋口,上面用磨盘等重物压住,挤出水分;然后把挤干水的粉倒在大簸箕上,揉碎揉细,由4—6个人抬起大簸箕,按顺时针摇晃,另一个人张开双手,按放在晃动的粉上,通过一定时间的摇晃,细碎的粉粘黏成圆圆的、米粒大的粉球,然后将粉球放在阳光下晒干再进行储藏。农家待客时煮好粉仔糜,吃时配上鸡汤、鸭汤,香甜可口,是待客的特色风味小吃。农家自己吃粉仔糜,佐料为碎肉、蔬菜等,有的佐以自家腌制的菜脯,有酸有辣,味道独特。   艾粿也称为鼠粬粿。艾草生长的季节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空气清新,艾旺叶嫩。人们结伴到田间、地头、山野采摘艾草的嫩叶,将采回的艾草捡拾、洗净、滤干,入锅里焯一下捞起,再用清水洗净拧干,切碎备用;把糯米浸透后捞在蒸笼里蒸,再迅速与切碎的艾草混合放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搓揉制成扁圆形状即可。旧时,只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这一天吃艾粿,每年这一时候,乡村人都会做艾粿敬奉观音菩萨,敬奉后的艾粿再拿来招待客人。此时,家家户户邀请亲朋吃艾粿,有的亲朋不请自来,一为踏青赏景,二为品赏乡下特有的艾叶米粿。   冬米粿俗称“龟粿”,是德化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也直称“龟”或“粿”。“龟粿”甜而不腻,清爽可口,其做法:是把糯米磨成米浆,放在布袋中滤去水分后分成鸭蛋大的一块块,压成薄片,包上馅(豆沙、芝麻糖、肉等),用模具做成“龟”形,然后蒸熟,有时还染成红色,称为“红龟”。德化西半片的“龟粿”,则是用粳米(俗称“冬米”)做的白米粿,也印上“龟”印。也有的“龟”皮是用面粉做的。   德化人从生到死几乎一直有“龟粿”相伴。婴儿满月时,婴儿的舅妈要送“龟粿”祝贺;孩子满月至成年前,每次过生日都要敬拜床公、床母、七娘妈,感谢他们日夜照顾孩子;到十六岁,要行“洗契”仪式,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劳契母(干妈)操心了,以上这些仪式中,“龟粿”都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神后再合家品食“龟粿”并分赠亲友邻居。德化人有一种做寿习俗是自50岁起,每十年要过一次“大生日”。这一天,全家大小齐聚一堂向寿星拜寿,儿子要制作“龟粿”,出嫁的女儿、孙女也要带来“寿龟”庆贺。扫墓时也要准备“龟粿”作为祭品,祭完分给围观的孩子,孩子们会唱“红龟分一块,香火传万代”。   德化节日多,民众所信仰的神也多,一年到头几乎月月有神可祭,其中最普遍的是:除夕、正月初九敬天公,七月十五中元节敬神祭祖等,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龟粿”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来源:《德化民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