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中国教师报教育周刊局长专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如何办学?怎么办学?办得怎样?教育主管部门既是办学主体又是管理主体,导致“政校不分”“教评不分”。而学校长期习惯于在指令下办学,校长的法人治理意识较为淡薄,自主办学、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加之学校在教师聘任、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未得到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性弱化。

同时,由于实行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办学、管理、评价的“一体化”模式,学校的办学囿于围墙之内,缺少与社会的互通、共融与吸收,社会对学校办学成效的评价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既简单片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学校办学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为此,应依托教育信息化,在给学校“松绑”的同时,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教育治理体系。

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厘清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职责,明确定位,权责分明。最终实现教育管理方式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将更多地运用法规、规划、政策、信息服务等手段,做好宏观调控、教育管控、督导检查、服务保障等职责范围内的事,管该管的事,把该管的管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县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教育局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公众服务、数据中心4个应用系统,开发通知管理、报送管理、公文流转、工作安排、请假审批、预警督办、教育舆情等功能模块,着力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开化、快捷化。

自主办学,激发活力。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新管理举措和管理机制,自主确立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建立独立的管理章程,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改革、绿色评价,凸显办学特色和活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校长的个人智慧,要树立“五种意识”:一是质量意识,着眼提高师能,实施有效教学,增强育人实效;二是精细意识,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实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三是人本意识,健全学校工会组织,加强人文关怀,增强每位教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四是“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推动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变革;五是借力发展意识,用好用活社会资源、家长资源,借力借势发展。

多元评估,促进提高。以推进科学、规范的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建立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奖惩机制,以评促“管”、以评促“办”。建立评估机制,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检测机制,定期检测学校办学情况,抽检学生素质和教师能力,为学校推进依法自主办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建立互动机制,形成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社会,学校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圈,让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建立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对照标准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管理智慧,推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年05月23日第15版

编辑:红果果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3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