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年4月12日,《冰玉玲珑——明清德化窑白瓷精品展》在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内开展。
本次展览由颐和园与福建博物院合作举办,精选福建博物院馆藏珍贵文物,明清两代德化窑白瓷精品69件,冀以展现德化瓷器的冰玉本色和独特魅力。
德化,位于福建省的中部,泉州市北部,与景德镇、醴陵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瓷都。德化的制瓷历史可追溯至唐末五代时期,到了宋元时期,德化所产的白釉、青白釉等类型的瓷器已经声名远播,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德化制瓷工艺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以玉洁冰清的胎釉质感与独具匠心的造型艺术而享盛名,被冠以“中国白”之称。
明、清两代的德化白瓷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产品形制丰富多彩,除各种造型生动的人物造像外,还有用于陈设的瓶、炉、尊、垒、觚、水孟、花盆等;用于文房的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等;饮食器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等。
在中国古代,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大多对居室的陈设非常重视,所选用的陈设器皿直接体现了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德化窑作为陈设的供器多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常见鼎、簋、觯、匜、斝、爵等造型,多装饰以模印的云雷、饕餮、窃曲、龙凤等图案,古朴稳重,格调典雅。
明德化窑印花双耳炉
(公元—年)
侈口,直腹下收,腹间附有双兽首口衔环耳,上腹印有两周凸弦纹,期间对饰饕餮纹,左右衬托云雷纹及变形夔纹,通体施乳白釉,釉莹润光洁,宽圈足,足底露胎,胎洁白细腻,外底正中阴刻隶书款“周伯香彝”。
明德化回纹觚
(公元—年)
觚是一种古代酒器,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呈喇叭口,直颈下收,腹微鼓,腹壁饰连续回纹,腹下直壁,外撇,平底圈足。通体饰乳白釉,釉水莹亮光洁,内壁及足底露胎,胎洁白,坚致。
文房是历代文人雅士心灵的栖息地,读书抚琴,吟诗作画,焚香品茗,悠然自得。文房用品则成为文人案头必不可少的工具。瓷制文具是德化白瓷的传统产品,主要有砚台、笔筒、笔架、笔洗、水注、镇纸、印章、印盒等。德化窑的文房雅玩取材十分广泛,既有狮、象、鹿、猴子、兔、牛、马、羊等走兽,鸡、鸭等禽类,以及鲤鱼、龟,传说中的龙、麒麟等;还有桃、花生、佛手瓜等果蔬,琳琅满目,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令人爱不释于。除实用功能外,又不失艺术的美感。
清德化窑兽钮刻“孙镛之印”方章
(公元—年)
扁方形,兽钮,如狮兽状凶猛,独角,身披长毛,侧首,张口,咧牙,蹲坐,印文篆刻四字两行”孙镛之印"。通体施白釉,集釉处白中泛青,釉莹润光亮。胎体洁白厚实。
明德化窑三足蟠龙烛台
(公元—年)
烛台顶端为盘状,如荷叶,边沿自然弯曲,盘内中心有一深孔,用以插蜡烛,盘下呈圆柱状,柱上绕贴一龙,张牙舞爪作翻腾状,柱下分立三兽面足。通体施乳白釉,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
德化窑瓷雕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主体部分模印制成,有的分前后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其头和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雕塑人物的内部大多用刀挖成空心。在主体形成的基础上,细部的装饰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各类雕塑品以佛教人物居多,观音、达摩、如来、文殊、普贤、弥勒、罗汉之类,或坐或立,形态迥异。
明德化窑观音立像
(公元—年)
头梳高鬓,上章巾下垂,鬓前束三宝坐像;弯眉泪月,直鼻良。小口,长耳,面端庄,闲静、微含笑意。露胸饰璎珞,肩披锦。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衣纹自两肩向胸前下垂,两手手股前,腕戴镯,右手掌心向上,执莲花,左手掩莲,两袖下垂,向外拂展,袖上衣纹随势褶皱。股下垂璎珞。着衣裙。赤足露趾,立于座上,像中空,通体施乳白釉,釉莹润纯洁,内壁施半釉。座底露胎,胎细白坚致。神态逼真自然,衣褶线条清晰流畅,宛若随风飘逸,于典雅中透显仙佛灵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德化窑三宝立像
(公元—年)
像中人物为螺发,中饰一珠。头微垂。目下视,面相静穆。双脱戴钩,右臂直垂身侧。起措作法。左手收至胸,掌握宝珠。下着衣裙成座。赤足立于仰莲纹座上,肌肉丰瞍,衣着自然流畅。
何朝宗:又名何来,德化县城后关所人,曾寓居泉州。他是德化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代瓷塑大师,其作品蜚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珍品。他所塑白瓷人物,神态逼真自然,衣褶线条清晰流畅,宛若随风飘逸,于典雅中透显仙佛灵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德化窑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谚,由此对饮食器皿也十分讲究。德化窑作为酒、茶兼用的杯盏类器物,多与唐宋以来的同类金银器造型相似,口沿及器身呈花瓣形、多菱形、椭圆形,有单耳或双耳,表面堆贴人物、吉祥动物、花卉等,有的刻划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图案,有的题铭“杯享万钵”、“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君进酒”等诗句。此类器皿形体较轻巧玲珑,胎釉透亮,与装饰图文相映成趣,掌中玩味令人爱不释手。
明德化窑浮雕梅鹿椭圆形杯
(公元—年)
敞口,椭圆,口沿呈十二连弧形,斜壁下收呈直筒状,浅圈足,足沿外凸一周,沿下两端浮雕侧悬的山石,壁间分别贴饰粉鹤云龙,壁下贴饰立鹿,寿石,通体施乳白釉,釉水莹润柔和,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
德化窑贴螭壶
(公元—年)
明代的传世品。小平口,盖套合,壶盖上贴昂首拱立螭钮,腹呈圆筒状,壶中部装饰结带两周,四爪贴腹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形态生动逼真,一螭作鋬,俯首向下翘尾作翻腾状,通体施象牙白釉,釉水莹润柔和,纯洁光亮,底平微内凹,足底露胎,胎洁白细腻,外底正中有方章,字迹模糊不清。
明德化窑贴梅椭圆形杯
(公元—年)
敞口,椭圆,口沿外撇,斜壁下收,圜底。底下承饰镂空枝状足。枝足上分别生有梅花和玉兰花贴附腹壁两侧。通体施白釉,釉水莹润纯洁。足底露胎,胎质细白坚致,就闪现出了糯米状的光泽。
明清德化窑白瓷精品见证了德化瓷从明代中叶兴起,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繁荣,清代晚期逐渐衰落。其中,以明嘉靖至清康熙成就较高。在琳琅满目的明清陶坛上,德化白瓷以——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而独领风骚。
展厅实景
来源:颐和园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