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民俗生产习俗林业

第二节林业

植树

  德化古代就有植树造林活动。民国以前山区育林时要先放火烧山,俗称“炼山”。民众认为大火会惊动山上神灵,所以炼山之前,必须带上香烛、纸箔去祭告山神。有的山上建有土地庙,便在庙中祭拜;没有神庙的山,山民就指定某一怪石或古树,权当山神所在处,向之祭拜。祭拜时,焚香烧纸,告知山神将于何日何时在何地方放火烧山,请求神灵允许,此称“安神”。迷信者认为,只有向山神通报后,焚山者才能平安无恙。

  祭神礼毕,就可放火烧山,但要遵守若干传统禁忌:进山后不能乱说话,特别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比如跌倒、起火、烧伤、流血等;忌在山上叫人的名字,若有人喊你的名字,不能答应,据说如果搭腔了,山鬼就会记住你的名字,日后会上门来寻衅滋事,不得安宁。

  炼山后,冬闲时进山挖穴。清明前后进山植树。

  德化农家还喜欢在村口、乡村的风口(俗称风格)、屋前、屋后种树。这类植树在民间往往带有护卫地理风水的功能,因而历来受到百姓的重视。居屋前后并非什么树都可以栽种的,俗传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说法,因为“桑”与“丧”谐音,植桑不吉利;柳树弯曲,又不结籽,亦被视为不祥之树。

护林

  德化各地山区自古就有封山育林的习惯,各乡、各村都划定护林封山的范围,并勒碑竖牌昭示,具体列出竹、笋、松、杉、杂树等林木的禁伐规定,内容比较广泛。“公禁”强调封山育林的重要性,开宗明义指出要“定一时之规,树百年之计”,不仅本村本族的人必须严格遵守,外乡人也应尊崇当地习俗,不得越界盗伐。有的禁伐民规也有特定的时间和地域,乡下农家普遍都种有毛竹,便有禁止挖笋的民规,规定从春节起至4月底(谷雨)止禁止采挖春笋;村口、乡村的风口(俗称风格)、祠堂后面的“后龙山”,这些地方是村里的“龙脉风峡”,这些地方中种树的区域被视为保护村落的“风水宝地”,不容族人或外人擅自闯入砍伐破坏。由于把某一区域封山育林看成是保护村族风水重地,因此有关制裁盗伐的规定都比较严厉。比如,官府允许当地村民对私闯封山的偷伐者罚以钱币作为公用,其中一定的比例用以奖励举报者。有的违者罚演戏,上山偷竹盗木一次罚请一台戏,少说也得数千文,对于不宽裕的山民来说,一次惩罚足于令其倾家荡产,而且声名狼藉。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比较普及,就改请电影队进村放映。这些做法迄今还在山区乡村流行。祠堂前后的“风水树”更是禁止砍伐,谁若犯禁,每逢初一、十五得敲锣上街认错,或宰猪请族亲吃一顿。各乡村处罚虽不尽相同,但实行重罚是共同特点。通过严厉处罚,人知戒惧,封山育林的传统得以代代相沿。

砍伐

  每年清明至白露之间,是各地上山砍伐的黄金季节。这时雨水较少,便于伐木作业,杉木树皮容易剥落,木质也光泽鲜艳,入冬后,杉木树皮就不容易剥落,不利于砍伐和销售。所以伐木者常挑选春末至仲夏之间进行砍伐。

  上山砍伐前,伐木工必须敬山神、焚香烧纸。山神的称呼分两大类:一类是树神,另一类为“土地公”。伐木工在要砍伐的山头挑选一棵粗壮的古树,在大树下点上香拜三拜,告知要动工伐木之事,祈求山神恩准;祭毕,才能动手砍伐。砍伐时,有几道工序:先是用柴刀、山锄将树旁的灌木、野藤劈除,以便砍或锯树;接着是“剥皮”,用剥皮刀把树胸径以下的树皮整圈剥下来,在预定树倒的方向用斧头在根部砍个缺口,再转到树的另一面挥斧砍伐。等到砍得大树摇摇欲坠时,工头向众人发出一声信号,最后使劲砍几下,将树伐倒。习惯上伐杉木是向山里方向倒,砍杂树则是横山而倒,因为杉木高大,若朝山脚下倒去,顺着滑坡滚动,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山上伐木作业,由于地形复杂,树木错落,极易影响人的视角和判断,从而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轻者伤筋动骨,重者危及生命,因此伐木作业被罩上一层变幻无常的可怕阴影。为了祈求砍伐过程平安、顺利,各地都形成若干伐木禁忌,如上山伐木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怕带晦气;忌讲“红”字,因为红代表血,伐木时说红,预兆着有人会受伤流血;忌说与“死”和“伤”有关的事和话。

  砍伐也不是随随便便见树就砍,而是有所选择的;幼树禁止砍伐,要挑选一棵比较容易砍倒的树先伐,叫“试斧”,第一棵树能轻易伐倒,预兆这次砍伐会一切顺利。

  树木砍伐顺利,伐木者须备香烛、三牲去树神或当地祠庙里“送福礼”,表示对山神恩赐的酬谢。

贮运

  将砍伐的树运出山场,民间称为担“柴筒”,从山上拖到溪口称“堆场”,通过水路运到市场,称“放排”。从做柴筒到放木排要经过放柴(砍伐)、担筒、拖轳(山运)、放溪、放木排(水运)等几个过程。

  首先,几个人自愿结伙组成伐木放排组,每组约9—10人,推选一位有放排经验且熟悉水道的人为组长,负责并组织木料的采伐、运送、编排和放排等一系列作业。

  其次,山场离溪河近的,用“担筒”将木头运到堆场,先将铜锣钉(俗称鸭母钉)在木筒头,再扎上麻绳挑拖。山场离溪河远的,则要先开轳路,用“拖轳”方式将木头运到堆场。担筒、拖轳人员顺序按体力和技术安排,“筒头”“轳头”由体力最强,技术最好的人担当,路上出故障,则全队通力合作排除。

  柴筒运到堆场后,放小溪里运到大河,即是放排。德化放排的主要水路是从浐溪、涌溪、大樟溪进入永泰到福州。木料扎成木筏,从支流运到大樟溪,圆木放完毕便开始编排。编排有七底、八底之分,即每只木排用7根或8根30厘米以上口径的木头垫底。此外还有十一底、十三底、十五底的,底柴枝数越多说明柴的口径越小。福州木行根据溪口来货和底柴枝数定价,口径越小,价钱越贱。当江水涨到木排可以畅漂时,由放排组长和另一个人在前节领头,其他人在中节和后节撑排。木排在组长的启程号子中开始缓缓移动,在大樟溪水流的推动下,木排顺着溪水向下游漂移,木排过河道转弯时,组长提前喊话,排后的人掌握好方向,防止木排撞到对岸岩石造成排散人亡。

  过去,不论放溪、编排、开工、完工都做牙福,每人半斤肉、半斤红酒。开排再做一次牙福后,正式发运。木排在溪中撞击致排散可不赔偿,排工要尽力抢拾,临时扎排,继续前运。

捕猎

  德化有野猪、麂子、猴子、黄鼠狼、獾、獐、野兔、野鸡等各种野生动物多种,一些农民为保护庄稼兼当猎人。

  火枪打猎火枪俗称“鸟铳”。夜幕降临后,猎人头上戴矿灯,两人一组,一个为枪手,一个“下林”“顾格”,枪手发现野兽后就悄悄地向它靠近,先用雪亮的灯光镇住动物的眼睛,再用火枪瞄准射击。这种地毯式的巡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过不了多久就能满载而归,有时则忙碌了一个晚上也空手而归。

  装套悬吊猎人在动物的必经之路用钢丝绳扎上套,套绳吊在富有弹性的竹子上,套圈埋在地下,安上机关,上面盖草和细土伪装。动物路过触发“机关”,脚即被套住,吊套绳的竹子随即弹起,猎物悬空,越挣扎扣子箍得越紧,就越挣不脱。猎人则隔两三天就上山沿着下套的路线巡视,以便及时发现捕获的猎物。

  安放“野猪炮”“野猪炮”外面缠上咸带鱼,固定在竹片上,安放于农作物中间。来糟蹋庄稼的野猪闻到腥味搜寻到鱼会毫不犹豫地咬下去,引爆火药。“野猪炮”要在人们收工回家后才放置田里,天刚亮人们还未上山就要把它取回来。

  设置陷阱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深坑,坑上面搭上小木板、野草、细土和树叶,野兽路过便掉入坑内,无法爬上来。设置陷阱的人,只要几天去巡视一次即可。

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进山打猎要经县有关部门批准,组织专业打猎队。(来源:《德化民俗》

赞赏

长按







































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