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陂ldquo王杨rdquo姓考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诏安县客家区域官陂镇下官村杨屋自然村有几户姓王村民,现有人口约三十多人,这个王姓族群对外称姓“杨”,在身份证户口本上则为“王姓”,其实则是属典型的“王杨”姓氏文化现象。“王杨”姓来到官陂镇年代较早。下官小学内保福庵现存一块《保福胜境》石碑记:“开山大檀越化首王公讳也宣,林公讳益崇,至正十年募缘创建保福庵喜舍庵地一完。”。说明在元朝至正十年(年)就有王姓居住在官陂镇了,且家族财资丰厚,对神明信仰。闽南和粤东交界客家方言区域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杨百万养风水先生三年求地理”和“杨百花望阎君爷食鸡”的故事主角就是“王杨”姓族长。那么,官陂“王杨”姓究竟是什么来历?笔者曾于年找到杨屋自然村“王杨”姓后裔在下官小学当保安王火强同志咨询,其对自己的家族历史知道不多,其祖父保存的家谱也于文革时期交给凤山楼自然村亲戚保管给失落了。王火强只知道:祖坟石碑刻姓王,现在户口本身份证姓王,别人都说他是杨姓,他认为自己“生姓王死也姓王”。今年三月,笔者有幸接触到几本“王杨”姓族谱,对“王杨”姓来历有粗浅了解,现给整理出来,以飨方家参考。

民国三十三年()槐荫堂木活字本安徽潜山《王杨宗谱》记:“王杨系出周太子晋。厥后居瑯琊者,为瑯琊王氏,迁太原者为太原王氏,族太原裔也。相传至隋而赐以杨姓,遂与太原别为一支,而郡仍其旧,殆亦不忘其本耳。”是对外以赐姓为氏。

光绪二十四年槐凤堂木活字本湖南湘乡《界头王杨族谱》记,说是隐姓为氏。其谱载:“始祖杨茂春,字如松,名爵修,原籍江西南昌府建昌县,元至正二十七年仕福建大阁大功官,任总管。因事被议回原籍,于明洪武初旋遭兵乱,公携妻子从湖南湘乡之南门外定居,隐姓王。后卜居六十四都置立屯产。公后往原籍祀祖未返,故葬失考。二世秀江、秀淮,三世彦文皆复姓杨,四世祖必华不忍忘祖之隐姓,仍姓王氏,故今之王杨氏。”

《浔阳新安王氏宗谱》有一篇明成化三年由永新县刘定之进士写的序文中说:“高太祖皇帝戡定海宇,而编户者王杨乡音不辨,里胥误作杨姓登于版籍,以为遗憾!”,此句话的意思说,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打下大明江山后,在进行人口登记造册时,而我祖因为方言“王杨”发音不分,在申报户口时,被乡里管户口的工作官员误听成“杨姓”,记入户口册,给后代造成遗憾!

从以上几本谱得知,“王杨”姓来源有三:

一、赐姓。原姓王,皇帝赐姓“杨”。

二、隐姓。原姓杨,因避祸隐姓“王”。

三、音误。“王”与“杨”在吴语方言发音相同误。

根据官陂“王杨”姓的后人王火强“生姓王死也姓王”的说法,笔者认为官陂“王杨姓”属“音误”较为合理。

“王杨”姓在其他省份也有同样的文化现象存在。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杨家大屋自然村全村也是“王杨”姓,表面上姓“杨”,其实为“王”姓,对外为“杨氏”,身份证、户口簿上姓“杨”,村里的祠堂为“王氏”,死后神主牌和墓碑上也刻成“王公”什么的。杨家大屋《王氏宗谱》谱序记载:“自宋及元,继体公迁居徽州祁门苦竹港,传六十八世时胜兄弟等,因元灾变起,迁居南康、九江、湖口等处,生子山公、湖公,再传予鼻祖保五公,徒居德化甘泉分水岭”。也就是说先祖是徽州人,由徽州迁九江市湖口县再到九江市德化县(今九江县)。徽州方言为吴越语系,在吴语中“王”发“杨”音。

《浔阳新安王氏宗谱》谱序里说,明朝湖口县有一个叫王尚忠的考上进士,他谨记先人的“能复则复之”的嘱托,向朝廷上疏申请恢复王姓,朝廷也下诏批准其恢复王姓,有一部分杨姓恢复了王姓。此谱序写于明朝初期成化三年,又是进士刘定之写的,其在翰林院任职,负责史料类编辑,刘定之官职四品,有很高可信度。

江西省都昌、星子、南昌等县也有村子村名叫“杨某村”,而村里人又姓王。说明客赣方言也有“王”与“杨”发音相同现象。

《汕头大学学报》年发表余颂辉教授写的《从历史文献看‘中原音韵’“王杨不分”的性质》文章,文中列举俞光中《嘉兴方言同音字汇》“王店村”地名读“杨店村”。该文分析吴越语“王”到“杨”的读音可能发展途径是:iuαyα?iα?ia?,该文还说,除了吴越方言里有王杨不分的情况外,说客赣方言里也有这种情况,并列出客赣方言中这一现象可能发展途径是:iua?iu??y??i??。

明代杨守陈《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杨公瑄墓志铭》说,“公姓杨,讳瑄,字廷献,南昌丰城县人。其始祖曰王君权,唐季相南平王,累官金紫光禄大夫,居南昌之武宁。传十有五叶,至公曾祖回仲犹王姓。国初徒丰城占籍,始讹为杨。盖方言‘王’‘杨’无异音故也”。

康熙年版《江西通志·卷十二·山川六》说:“大汉阳峰在小汉阳之南,庐顶南大岭也。南康(今星子县)人谓之汉王包,九江人谓之汉王坡,《南康志》作汉阳峰,盖方言讹‘阳’为‘王’耳。”

嘉靖年版《兴宁县志》说:“其声大率齐韵作灰,庚韵作阳,如黎为来,声为商,石为铄之类,与江南同,乃出自然,益信昔人制韵释经之不谬。亦有杨王不辨之陋,如天王寺为天洋之类,至有姓王者自呼杨,问之,云王乃吾上,避不敢犯,此尢可笑尔。”说明明代广东的客家话也有王杨不分的现象。

综上所述,“王杨”姓来官陂居住年代较早(官陂镇现居住姓氏有张廖姓、谢姓、陈蔡姓、吴姓、赖姓、杨姓皆是明代以降迁来),或在明代以前本地客家方言可能存在“王”“杨”发音不分,故出现今官陂“王杨”姓文化现象。这是笔者个人观点,有望方家提供资料佐证或提出不同看法。

官陂“王杨”姓开基地—杨屋自然村杨家土楼

杨屋自然村大榕树、大池塘、伯公庙、许朝宫

伯公庙

供奉七宝王神明的“许朝宫”,相传为“王杨”姓带来,创乡时就存在

保福庵《保福胜境》碑,记载着“王杨”姓族长在元朝至正十年舍庵地建庵

重修后的保福庵外观

湖南湘乡《上湘王杨族谱》,光绪二十四年槐凤堂木活字本

安徽潜山《太原王杨宗谱》,民国三十四年槐荫堂木活字本

湖北黄冈《王杨宗谱》,民国二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湖北麻城《王杨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木活字本

湖北黄冈《王杨宗谱》,民国三十六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湖南衡阳《杨王氏五修族谱》,民国二十二年崇本堂木活字本

《浔阳新安王氏族谱》记载“王杨同音”

姓“杨”的人编辑《王氏宗谱》

活着时身份证上姓“杨”,死后墓碑上姓“王”

三槐堂《王氏宗谱》谱序

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杨家大屋《王氏宗谱》记载,祖先来自安徽

年4月22日张半山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14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