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仙草的ldquo自白书rdqu http://www.eqimingxing.net/tpszdzz/5062.html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但有一种瓷器,
在国内不受推崇,在海外却被争相尊崇收藏。
没错,它就是德化白瓷。
最早时,
马可波罗将德化白瓷带出了欧洲,
由于个人喜好,他拼命宣传。
意大利学者更将它称之为“马可波罗瓷”。
传到法国后,号称浪漫可以当饭吃的当地人被惊艳到了。
天哪!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超凡脱俗的瓷器!
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BLANCDECHINE。
法语看不懂?那小研给您翻译下:中国白。
把“中国”赋予白瓷之上,足见西方人对白瓷的重视。
13世纪的威尼斯当年很大一部分德化白瓷是通过威尼斯水路运到欧洲的
造是造不出来了,那就只能买买买!
他们到底买了多少呢?
具体的海外订单自然是查不到了,但有物证啊。
比如年东南亚出水的黑石号唐代沉船,
件文物中就有多件白瓷。
“黑石号”沉船中的邢窑瓷器
因此,现如今,
海外许多大型博物馆和著名藏家手里都有大量的“中国白”。
比如,大英博物馆从年建馆起就开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达件之多。
德化窑白釉军持南宋(公元-年)大英博物馆藏
大英博物馆藏馆藏白瓷
据说,马克思也曾被德化白瓷深深吸引。
现如今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里,
不仅保留着卡尔?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座位,
还陈列着几尊马克思曾研究过的德化白瓷佛像。
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中珍藏的马克思曾研究过的白瓷佛像
国人为什么不重视白瓷?
为何在国外不断受到追捧的白瓷,
在国内却一直以来反响平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唐代白瓷
让我们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追溯起...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问世;南北朝后期,白瓷姗姗来迟。
它的出现,比青瓷整整晚了年。
为什么会晚这么多年呢?
开玩笑~
白瓷比青瓷晚出,当然是因烧制难度更大呀!
明·白釉暗花绿彩云龙纹铙式茶钟
尽管白瓷诞生于南北朝后期,
但这一时期南北分裂、连年征伐,
连国土都没实现统一,更不要说瓷器的发展了。
唐·邢窑白釉玉璧足茶碗
真正使白瓷茶具名扬天下的,是唐代。
著名的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称赞大邑窑白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在诗里,杜甫认为白瓷“轻且坚”、“胜霜雪”,
可见当时白瓷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当看到实物的时候,只能说,杜甫,你骗人!)
宋·大邑窑开片纹茶盏
虽然那时的白瓷真的不算白,
但在唐代人眼里,
已经算得上冰清玉洁、类银类雪了。
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开头,
为何后世对白瓷一直都不重视呢?
唐·邢窑白瓷碗
因为出现了一位重量级唱衰白瓷的茶圣
和一位可以左右瓷之色品味走向的艺术帝。
对于邢窑白瓷茶具来说,陆羽这个人,
绝对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仅仅由于他《茶经》里的一句“邢不如越”,
导致之后人们在选择茶具时都追捧越窑,
把邢窑白瓷打入“第二流”。
唐·邢窑白釉玉璧底唇口茶盏
其实陆羽对邢白瓷茶具的评价并不低,
只是他出于个人偏好(或其他什么原因),
更推崇青瓷茶具罢了。
唐·越窑青瓷碗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
由于战乱而没落了。
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
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迅速崛起,
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
定窑白釉凤首壶晚唐
北宋定窑牙白划花莲小茶盏
虽然白瓷的江湖地位得到了保证,
但真正的社会地位却很堪忧。
因为他↓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认为,白瓷太刺眼,
有锋芒外露之嫌,
且其单一的色调难以抵达丰厚多变的高度,
转而追求青瓷本真的釉色之美。
于是,白瓷被他“打入冷宫”,
此后也一直不太受到重视。
最优质的高岭土
缔造了最理想的中国白
虽然西方国家的艺术品爱好者非常推崇德化白瓷,但一直不明白,如此白得发亮的瓷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明何朝宗制《达摩》高4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瓷器的颜色,主要是由瓷胎中的铁元素含量决定的。
瓷胎含铁量越高,瓷器的颜色就越深。
白瓷瓷胎的含铁量非常低,在1%以内。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用青瓷的数据来作对比:
“在高温下,铁含量1-3%左右呈现出青绿色,
再提高3-5%左右逐渐呈褐色,
到5%以上则成米黄色或深褐色。”
(引自《陶瓷工艺的历史发展》)
何朝宗文昌帝君,现藏于福建博物馆
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
境内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
难道“瓷都”景德镇的高岭土不好?
不是景德镇的高岭土不好,
而是景德镇的瓷土配方不适合烧白瓷,
说得形象一点,是太硬,
所以景德镇产品的质地看起来都不够圆润柔美。
不信你们看↓
十八世纪景德镇白瓷小和尚坐像大英博物馆藏
而德化地区有烧制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
这里的瓷土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
不需调和其他原料;
而且大都较软,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瓷;
颜色洁白,可省漂制手续。
现代德化地区制瓷场景
由于这种独特的质地,
使得德化瓷的胎釉结合细密,
胎釉之间的分界线几乎看不出来,
用低温烧造就可形成犹如玉石般温润的感觉。
德化白瓷现代工艺品
可以说,在化柔软为坚硬,
继而让坚硬再表现柔软方面,
德化白瓷无人能出其右。
马未都在德化窑遗址旁边的农舍意外地发现嵌入土墙的瓷片
不过身为德化人的小研很庆幸...
眼前的白已经不是那时的白,
几代德化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中国白,已成为我们瓷都德化的标签,
嵌入骨髓,融进血液。
中国白不再只是瓷都,更是世界的...
德化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旨在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围绕设计、品牌、文化、营销、高端制造、资本等关键节点要素,打造一个人才智库平台,创造一个具有开放性、选择性、整合信息共享的交流互动环境,推动有高度、有内涵的陶瓷行业交流与探讨。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