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泉州原始瓷窑址考古队近日公布发掘成果:初步断定泉州原始瓷窑址大约为商周时期,为福建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该窑址的发现将泉州的制瓷史向前推了多年。据悉,泉州原始瓷窑址包括苦寨坑和辽田尖山两处窑址。前者位于永春县介福乡,后者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与永春县介福乡交界处,两窑址直线距离约米。泉州原始瓷窑址东北距德化县城13公里,南距永春县城20公里,历史上是德化、永春著名窑场之一。两年发现原始瓷窑炉遗迹17座泉州原始瓷窑址于7年初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泉州原始瓷窑址考古队,对其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年10月下旬至年11月中旬,对德化县与永春县交界的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进行首次发掘。年11月底至年1月中旬,对辽田尖山原始瓷遗址与永春苦寨坑原始瓷遗址同时进行发掘。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原始瓷窑炉遗迹17座,其中辽田尖山8座、苦寨坑9座,完全清理了其中的9座窑炉遗迹。考古队相关负责人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遗物,其中绝大部分为原始瓷标本,还有极少数的黑衣陶器标本和一件石戈。原始瓷出土时主要为残片,从残片的形状判断,它们可分为生活用品和窑具两类。生活用品器型有尊、罐、钵、豆、纺轮等。器物胎多呈灰色或黄白色。装饰上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此外,还对窑址周边的山坡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多处同时期的窑址。泉州原始瓷特色鲜明或自成体系通过比较,泉州原始瓷窑址出土的原始瓷标本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它与福建周边浙江省、江西省,甚至是福建本省闽北地区的原始瓷标本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仅晋江流域的丰泽区、南安市、永春县、安溪县等地遗址中发现与其相类似的原始瓷标本。因此,泉州原始瓷可能是自成体系。考古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泉州原始瓷窑址窑炉窑室短且窄,窑壁薄,窑床大多斜度较小,有的几乎接近水平,这些体现了早期龙窑的原始性特征。出土器物胎体采用手工捏制而成,钵或罐底部为圜底、豆的高足部分镂空或刻划折线、钵的口沿穿孔等,这些特点为福建地区商周时期遗址中器物较为普遍的做法。综上所述,初步断定泉州原始瓷窑址大约为商周时期。泉州原始瓷窑址的发掘,不仅清理出多座结构完整、保存相对较好的龙窑遗迹,而且这处窑址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原始瓷标本,对于研究我国商周时期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业技术及原始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德化窑相关阅读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古名城—泉州,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 德化瓷在欧洲几百年以来,由于她得到各国皇室贵族的“宠爱”所致世界各地许多博物馆的馆藏中都有她(中国白)的身影;有的博物馆将“BLANCDECHINE或CHINA”的中国白瓷列为镇馆之宝,使德化瓷成为世界陶瓷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经典项目,于是德化窑被世界各国誉为世界的“官窑”。 德化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对陶瓷文物的重视,先后在德化县境内、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研究和考查,考查队在考查中发现了龙浔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驷埔山及美湖乡的后坪山等,在这四个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及标本遗物,经考古人员的对比和论证,发现该陶瓷标本遗物的制作技艺及工具、是用石器刮削和手工印制生产的陶瓷属--原始古窑址,经过专家分析研究,证实德化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 考古人员在研究盖德乡碗坪北宋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与东南亚出土的瓷器标本祥细比对,在瓷质和装饰纹样的制作方法经分析完全相同,确定“德化窑”在北宋时期生产的陶瓷,已经大量出口畅销国外。 后来,德化县村民又在三班镇桥内村尖山周围发现成片的古窑址,经考古专家根据现场出土的原始陶瓷标本,经过分析、研究比对确定为商周时期、大规模生产的“商周”窑址,在大量丰富的实样标本中、考古专家一致确定德化窑最早生产“青瓷”的时间为——商周时期。 唐朝五代时期,德化制瓷业的生产已经开始兴旺,烧制产品以日用陶瓷为主。在当时就有本县乡贤颜化彩、为了陶瓷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及彩画装饰的统一标准规范,曾编写了《陶业法》和《绘梅岭图》等、陶瓷制作专业法和彩绘专着。 宋元代时期,德化窑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制瓷业已进入兴旺繁荣,陶瓷生产主要以青瓷(影青)和白瓷为主。在陶瓷产品的装饰方面,以花卉缠枝及鱼、鸟图案等等、构图严谨,重于写实的高超绘画技艺及色彩丰富。瓷雕技艺的佛像艺术制作已开始盛行,纯手工艺制作均采用拓印、圆雕、堆雕、浮雕、捏雕及刻划等生产装饰技艺制做。 在这个时期,窑炉的制造技术及烧制技艺已经更进一步发展,由龙窑(又名鸡笼窑)技术发展向阶梯窑转变过程,及对阶梯窑的改进和完善整体窑炉的结构。日本柴烧窑也是深受德化阶梯窑(别名蛇目窑)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陶瓷业人士将德化窑称为“串窑”的始祖。 明代时期,德化陶瓷制造业已进入兴旺高峰期。特别是佛像雕塑艺术瓷的成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瓷雕艺术家,如何朝宗、何朝水、何朝春、张寿山、陈伟等等;他们将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推陈出新,展现出前所末有的瓷雕艺术境界,最具代表性的瓷雕技艺“何派”艺术,在依服纹理的雕塑技法,具有“宽能跑马、密不透风”的独特风格,是容纳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绘画技艺的高雅内涵,何朝宗制作的观音瓷雕作品,素有“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之称的美誉,在国际上享有“东方艺术”及瓷圣的赞誉,其所开创的独特技艺和艺术风格垂范后世,为德化窑传统瓷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晚期,德化陶瓷已经不是单一生产“中国白”的象牙白、猪油白瓷质,已生产美如婴儿的肌肤、白里透红的“孩儿红”瓷质,和釉上釉下彩的—青花瓷;及釉下彩绘经高温烧成反应后,呈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釉下五彩瓷,五彩瓷的制作生产以康熙、乾隆年间生产的五彩瓷最佳,色彩鲜艳、优美独特,最具高雅。 清代时期,德化瓷的制造业已发展至空前兴盛,窑场遍布全县各乡村,主要生产釉下青花瓷,产品以日用陶瓷和艺术瓷雕为主;日用瓷画工精细,呈色鲜艳,,釉下青花瓷的兴起、代替了大量白瓷的出口。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受到国力的衰退和战争的影响,德化瓷业每况愈下、时过境迁,大小窑场逐渐衰落关闭停产,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窑场和极少数瓷雕作坊在断断续续着生产,在艰难的岁月中瓷业长期处于不景气和不兴不灭的状态,制瓷业的各种工艺技术只有一些老艺人在从事着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在保护着德化窑烧制技艺这项独特的制瓷技艺得到延续和世代相传。 在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开始复苏,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德化瓷业再获得新生,德化窑场在国营和集体的重新组合,恢复日用细瓷和陈设艺术瓷的相继生产及建白瓷和高白瓷的研制,研制出瓷质如凝脂似玉、皓似猪油的猪油白和宛如象牙的建白瓷,及素有冰肌玉骨、洁白清雅,白度冠居全国第一的高白瓷。 在瓷雕行业,这时让瓷雕艺人们已经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到来,德化国营瓷厂开始组建陶瓷雕塑车间,特招聘苏勤明、温堆登等,和他们的徒弟们共同努力承办雕塑车间的生产和制作,为德化瓷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瓷雕新秀,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独特的“何派”瓷雕艺术风格,并不断创新发展,让世界誉为“东方艺术”的德化传统瓷雕独特艺术得以重现光彩。 在改革开放后,给德化瓷业带来像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大量生产西洋小工艺瓷以发展出口创汇,带动整个德化陶瓷产业和生产技艺的变化及窑炉的改进,电窑、液化气窑、柴油窑取代阶梯窑的烧成,全县先后成立了二百多家陶瓷研究所,大小陶瓷企业二千多家,最高年产值生产出口创汇上百亿,是德化陶瓷业前所末有的发展,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给德化瓷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德化瓷烧制技艺,于6年5月份,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化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德化陶瓷在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现代陶瓷多元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取得辉煌的成就。好文推荐
赞叹
形神皆美的德化瓷观音
蔡国海:瓷坛“塑马人”[视]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穿越古今与瓷对话
德化名瓷闪耀羊城精彩纷呈
古代德化窑名人录明·何朝宗
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出炉,德化5人获评
德化3家企业入选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德化又添一陶瓷体验馆,博盛陶瓷艺术生活体验馆开业
几张图告诉你德化瓷器是怎样炼成的
泉州龙头企业名单出炉,德化6家企业上榜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福建省推荐人选名单公示德化2人入选
为人民服务--纪念建党95周年
瓷艺大师苏献忠纪录片——《局外人》
世界陶瓷之都—中国德化(视)
动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