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习惯把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部分,所以又称“小年”。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循道教陈规又是一元复始之“上元”(俗称为“天官”诞辰),因此备受重视。关于元宵节日由来,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霸占了朝廷权位,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不敢言。吕后病死,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将军吕禄家中密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到刘氏宗亲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联系,设计铲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这天自己出宫与民共庆,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张灯,德化方言以“灯”为“丁”,以添设一灯为“添丁”,因此许多习俗与灯有关。张灯《德化县志·风俗》(清·乾隆版)记载:“上元作灯市,三五家共结华表于通衢。十三日放灯,十六日收灯,谓之灯节。”旧时,有些地方每三五家在大路路边搭起一座牌楼悬挂彩灯,十三日放灯,十六日收灯。县城民间还组织舞狮、奏乐、设供筵,迎“城隍”巡城;农村同样迎神闹元宵,有的村庄,生男孩的人家,于元宵备彩灯一盏在祖宇或庵堂悬挂,有的族姓还规定要杀一只公鸡、备一篮白粿供奉祖先报喜,叫“报丁”。进入21世纪,德化城关地区元宵节时自发在瓷都广场等空旷场地放飞一个个孔明灯(俗称“天灯”)。 元宵节还有迎神、祭神、祀先等习俗。在葛坑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举行元宵节迎灯活动,是日夜晚,由两面凹池锣开道、三通鼓压阵,中间是彩旗、乐器与提灯人组成的游行队伍,从东山宫出发,绕全村一周,至开支祖宇三山堂结束;彩灯巡游所经祖祠设香案备五牲、斋菜、供果迎接。在春美乡双翰村世德堂,庆元宵祭祖,上元头要负责备办祭祀的陈设物品、绕村游行的彩灯、彩旗,并负责主持祭祀。 年至年,德化县城每年都举行规模不等的元宵踩街活动,由各机关单位装设彩车,各个乡镇的群众都会自发赶到县城献演舞狮、舞龙、三通鼓队等踩街活动,长达数百米的踩街队伍汇成流动的人海,伴随着笙箫鼓乐,大队人群环城游行,鞭炮震耳,魔术弹冲天,焰火悦耳,热闹的锣鼓,灿烂的烟花在浐溪两岸的夜空中绽放。德化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新年、庆元宵,他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随着年县城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大规模活动也就停止举行,但每逢正月十五晚,龙浔镇宝美村便舞起龙灯游乡,人们集中在三角街至工会门前两侧公路及交通路口两侧喜迎龙灯。县、乡文化馆(站)则举行猜灯谜庆元宵活动。 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丸”始于宋代。元宵丸和春节的冬米粿、端午的粽子、立冬的糯米糍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其制作方法独特,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以烧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密冬瓜、金橘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元宵节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元宵丸也作家人元宵节餐用,晚上庆元宵回家,一人煮一碗元宵丸当宵夜。元宵节前后也常以元宵待客。元宵节吃元宵丸,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象征家庭像圆月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丸在德化也称“汤圆”“圆子”“水圆”。元宵丸煮、煎、蒸、炸皆可。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将谜语悬于灯,供人猜射。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每逢元宵节,城关及各乡镇、村都打出灯谜,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灯谜制作,制作者开动脑筋,大力创新。由于谜语能启发智慧又饶有兴味,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摘自:《德化民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