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品茗历来是文人不可或缺之事。明代万历年间的名士徐唯在《茗谭》有:“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清福者能有几人?”香和茶二者结合,共同构成清雅的生活美学。
乌金釉蓝毫盏明代
H7cm;D13.2cm
盏敞口,斜弧壁下收,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釉面接近圈足,釉面较厚,垂釉明显。当时盛行点茶、斗茶,福建地区所产建盏釉色黑润,可与茶沫的牙白色交相映衬。是以蔡襄在《茶录》中写:“茶色白,宜黑盏。”又因其胎骨厚重坚硬,可保茶汤温热而不烫手,备受时人喜爱。徽宗在《大观茶论》盏项中对建窑兔毫盏极为推崇,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建窑黑釉盏中,乌金、兔毫、鹧鸪、油滴、曜变等均为名品。本器初看为乌金釉,细看可见盏内壁有些微兔毫斑纹,强光照射时,呈现盈盈幽蓝色,为蓝兔毫。观其形、查其色,犹如暗夜之灿烂星河,斑斓不可方物,实为世所罕见。
参考1::建窑敞口兔毫盏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参考2:建窑兔毫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参考3:蓝兔毫「天目」茶盏,年北京保利.5万人民币
本器另有仕敷包裹。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均有类似器型的建盏保藏。在公开拍卖市场上,年北京保利曾上拍过一例蓝兔毫茶盏,其器内壁盈盈蓝光与本品相似,可作参考。
红釉碗清乾隆
H6.2cm;D11.6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文物公司旧藏
拍品敞口、深腹、圈足,修胎规整,底釉泛青。外壁施霁红釉,釉色深沉安定,口沿留有一线“灯草口”。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釉面莹润,胎体细腻坚致,形制端庄周正,可值珍赏。
德化窑葱根白釉簋式炉明代
H9.5cm;D13.3cm
款识:“子孙永宝”四字二行篆书款
参考1:明代德化窑白瓷凸花高足簋式炉苏州博物馆藏
参考2:明代天启二年款德化窑饕餮纹六角三足炉古天一秋拍25.3万元
簋式炉造型。敞口,平口沿,短束颈,扁鼓腹,腹壁对饰变形龙耳,颈部凸雕各样纹理比邻,有团菊、兽面、银钱等,依序置列一周,胫部折收,外撇圈足,平底。足端露胎,胎质润白如玉。内外施白釉,釉质肥厚滋润发淡青色,近似葱根。颈部饰凸花一周,颈腹部饰双瑞兽耳,圈足外侧饰回纹二周。明洪武二年(公元年),朱元璋诏令“凡祭器皆用瓷”,从而仿青铜造型的瓷制簋、斝、爵、觚、香炉等陈设供器也被当作贡品,在宗庙社坛,敕封寺观以及陵墓中出现。
此炉造型美观,做工精细,胎缜密坚致,胎釉结合紧密,烧结程度较好,釉丰满莹润,柔和温泽,在以象牙白釉为主流的德化窑中,这种葱根白釉极为少见而珍贵。
龙泉黄釉三足炉明代
H5cm;D6.3cm
影青釉刻花渣斗明代
H7.6cm;D19cm
1.颂德堂珍藏
2.香港佳士得
该器广口,斜平沿,口沿微上折,斗面针刻一圈花卉纹饰,束颈鼓腹,浅卧足。通体施青白釉,内部满釉,釉色白中泛青,仅底部露胎,胎质洁白细腻。渣斗功用历来一直都存在争议,渣斗作为存储茶叶剩水的茶具是目前一种主流的观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收藏有一组白釉的茶具模型,其中就有渣斗的出现。这组器物为我们还原了当时主流茶具的面貌,里面的碾钵、水注、风炉等等都是典型的茶具器型。早期的渣斗往往正中间的孔洞较小,而到了后代,造型有较大变化,孔洞开始变大,接近于尊的造型。
本件器物就是典型的渣斗类型。较之同类器物要大很多。它的胎体轻薄,在轻薄的斗面上还有针刻牡丹的纹饰。此器釉色莹润淡雅,器型线条简约大方,极具美学特征,值得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