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林氏源流
德化林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17%,居全县第二,按户籍人口统计有4万人,按族谱统计近5万人,遍布17个乡镇。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盖德、美湖、
龙浔、桂阳、
水口、杨梅、浔中、上涌、大铭、国宝、葛坑、雷峰12个乡镇。百人以上有汤头、龙门滩、南埕3个乡镇。百人以下有赤水和春美2个乡镇。
德化林氏大部份出自莆田“九牧林”中的长房林苇,二房林藻,六房林蕴和七房林蒙之后,以林藻后裔“五口林”居多。
一、传衍
闽林始祖禄公第十世孙茂公,字汝盛,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公举家徙莆田北螺村定居,夫人纳刺多氏生一子,名孝宝。其世系如下:
披公 字茂彦,号闽山,万宠公之次子。唐天宝十一年(年)明经及第,授将乐令,后任潭州刺史、沣州司马、康州刺史。夫人郑氏、陈氏、朱氏。郑氏生苇、藻、著、荐、晔;陈氏生蕴、蒙、迈;朱氏生兢。兄弟9人先后登科任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九牧”长房苇之孙勋字安仁,南宗建炎二年(年)徙居惠安三十里。元初有伦生宥先,宥先生文政,文政生明,明生德懋。为避乱,德懋公徙迁至德化,泰定甲子年(年)择居乌杵(今雷峰镇朱紫村)。
国卿系德懋之子,娶郑氏为妻,始建基业。国卿长子道起纬震郎,任广东嘉善县令,后升广州府同知。适太守离任,公奉朝命署理府事,勤政清廉。道起公将乌杵更名为朱紫,该村地名沿用至今。现有人口多人。
明万历乙未年(年)芳春开基水口樟镜村,至今已蕃衍多人。
“九牧”二房藻公夫人魏氏无生育,以兄苇第三子惠为嗣子。惠公任晋江县尉、江陵府参军、寿州司房、武陵县令。夫人陈氏生六子。长子俯,又名变,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年)迁居永福袱口埕(今永泰县袱口乡),传五世生五子:岳、注、霸、蔡、携。宋初,为避兵灾,五个兄弟各逃一方,互嘱以肇基地加“口”为号,世称“五口林”。
自林藻至“五口林”,历时9世,是本宗蕃衍最快,开地域最广的时期。其世系:
“五口林”长房岳公宋元丰六年(年)由永福袱口迁德化北斗口(今国宝乡南斗村格口)建“大东堂”。后裔分布在南斗村、内坂村,浔中镇土坂村,水口镇樟镜村和雷峰镇李溪村。迁居马来西亚的有林为执、为眼、宗彬、为黄,为赞、宝聪、宝衰、为审、为碑、昆忠、为主、以华、已悌。
“五口林”二房注公后周显德三年授青光禄大夫之职,后脱化成佛于尤溪廿九都古迹口,邑人建庙祀奉,号“林公爷”。
“五口林”三房霸公南唐李煜朝授监察御史上国柱。南唐亡后,徙居德化仓口(今水口镇村场)建“仓口堂”。明洪武十四年(年)林文政迁雷峰镇焦溪村定居。
“五口林”四房蔡公宋初由漱口遁居双溪口(今水口镇久住村)。绍圣四年(年)在久住村建“钱山堂”。现有户人。移居外地的有:永十迁广东高叶;志探、通正、荣德迁居南平;珑正迁居云南省开远县;成绳、成肝、成玎、列屏迁新加坡定居;符坤、顺意迁马来西亚定居。
“五口林”五房携公宋太平兴国期间由袱口迁居德化宴林口(今盖德乡林地村),建“世紫堂”。尔后长子法旺开基大田县梓溪;次子法肇开基德化县杨梅大蛇;三子法兴随父居宴林口。
徙居梓溪的法旺支派人丁兴旺,后裔主.要分布在大田,安溪、永春等地。回迁德化的!聚居在美湖乡小湖村和龙门滩镇石室。
携公次子法肇(闽林26世)于宋淳化年间徙居德化县杨梅,建“大龙堂”,其后裔人丁兴旺,分布在本县杨梅、上涌、美湖、大铭等乡镇。
法肇公五世孙成甫(闽林31世)首迁上涌莹格墩定居。宋、元年间其他宗亲先后迁入。上涌成为林氏聚居地之一。现全镇有林姓人口2多人,其中上涌村多人,为数最多,其他分布在下涌、西溪、刘元、云路等村。播迁外地有:
明朝初,盂四迁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清代,文炫、林文和林燮移居尤溪,林敞、林甲九移居福州。
民国时期,传墙、瑞祥(字国祯)、瑞文(字国华)迁居台湾台北市。瑞文等曾回乡探亲,捐款修缮金山堂祖宇。
成甫次子少五(名泌)自幼出家,得道成佛,坐化龙湖山,后人尊称三代祖师,海内外信徒近百万,在台湾建庙侍奉有6处,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区亦有宫庙。海外各地信徒经常组团到龙湖寺**,捐款多万元重建寺宇。
肇公八世孙甲八,于宋理宗年间(-年)迁居尊美(今德化美湖乡美湖村),子孙蕃衍上泺、岩头、虎寿等自然村,人口达0多人。其兄甲六迁居锦竹坑(今美湖乡金竹坑),人口多人。播迁于外地的:宏操、宏握、宏亮、列祖、洛九迁居连江县,佳迪、仗廉、荣飘、荣布、秉浴迁居顺昌县,河三迁居泉州。
民国末,梯撰、孝铭迁居永安城口。琮九、宏担、宏紫、汶一、汶二迁居台湾。
肇公后裔维忠,于元泰定二年(年)迁桂阳(今德化县桂阳乡)定居,后裔分布在桂阳、溪洋、彭元、梓溪、涌溪、安章等村。播迁于外地有:维忠次子定居永春盖福;维忠14世孙林桀迁居江西省沿山县徐家墩;林伯迁居沙县大碑柯乡。林宴于清康熙时迁居台湾台北县淡水镇,今己蕃衍多户。
肇公第八世孙甲大,于南宋年间迁居大铭西元土湾仔(今德化县大铭乡大铭村);裔孙元亨又迁人大铭万美自然村,尚一迁居大铭宅白虎边,明洪武年间,始建上宅堂。尔后,人丁激增,家业日盛,成为当地望族。大铭村林氏现有户多人。播迁于外地有:
清康熙年间,文奏迁居江西上饶;同治年间,光蔡迁居顺昌县文富;光绪十一年(年),良焕迁居顺昌县浦上村;光绪十六年(年),良玺徙居马来亚彭亨镇直凉。
携公三子法兴随父留居宴林口,传10世分两支。长房德秀建“魁苑堂”,其子孙分布在盖德乡上地村、大乾村、山坪村、三福村、福阳村和美湖乡洋田村浔中镇西墩村。二房应敌建“湖中堂”,其子孙分布在盖德乡林地村、仙岭村、吾华村。播迁于外地有:
清初,存甫徙居金门县后普;纂鼎迁居广东省;世核、世安、英日、英壤迁居尤溪县西华下斗村。
清道光、咸丰年间,元栽、光淡、振美、日宽等10多户先后徙居尤溪县;思秦、朝函、光俭、元丘等10多户,徒居沙县;应颖、志博迁往江西;日德、日化、日归、日久和日旦迁广西浔州。
民国初,月排、月水、月才、月屋徙居马来亚巴双。民国中,华端,联亲、正兴徒居马来亚。
“九牧”六房蕴公字敏复,任邵州刺史,其后裔徙迁德化境内定居者分布较广。
“九牧”七房蒙公先后任孟陵主簿,金吾卫长史、扬州刺史、循州刺史。明永乐年间(-年)其后裔徙居德化县葛坑乡大岭村龟洋,现有人口人。
二、分布
三、文物
林长娘墓:位于德化三班镇后房山。竖三方墓碑,分别是长娘和其弟林宗源夫妇。长娘生于明景泰七年(年),父母早逝,终身不嫁抚养年幼胞弟宗源,顷心助弟读书、经商。致富后一生奉献工艺事业。明弘治三年(年),捐银两重建连接德化城关南北的化龙桥,历时三年,姐弟亲董桥事,完工后民众欢庆。泉州知府张濂感慨赋诗:“动天届远见文明,可是遐方乐太平。万树协诏云表卷,四山酿水地中行。蛟龙待雨飞腾渐,鸟鹊怜星驾落成。谁是殷勤题柱笔,不妨驷马使人惊。”
明弘治十三年(1年),永春颜尚朝倡建东关桥,长娘姐弟捐资助建。正德年间(-年),长娘倡修林厝圳,全长2里许,千亩农田受益。嘉靖十五年(年)长娘去世。嘉靖皇帝钦赐御葬御祭。历代乡民共祭扫。
凤岐堂祖祠:位于德化浔中村诗墩。清代日铼建,占地0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木质结构,正厅馏金褛刻20多幅人物故事图。4幅开屏、6个门、16个窗刻有麒麟、蝙蝠、鹿、马等吉祥物及花卉,屋后4棵柏树已多年。是德化城关最有特色的宗祠。
宗祠联文:
凤鸟鸣高岗雅韵和声谐管论,岐山锺瑞气琼枝玉树耸云屑。
凤诏铭文盛赞长林族忠孝,岐山彩鸳呕歌世紫派芬华。
缨溪宫:在德化浔中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宫中有明崇祯十一年(年)铸造大钟一口,清乾隆五十八年(年)镌刻的签诗牌。年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宫对联:
缨陂无求心驰物外,溪山有致意在人间。
云间瑞气萦瑶市,济世佛光耀龙浔。
碧云堂大夫第:位于雷峰镇朱紫村,明万历年间林德成建,皇宫式古建筑,2年编人《泉州名祠》。
钱山堂祖祠:在水口镇久住村,为“五口林”四房祖祠,建于宋绍兴四年(年)。祠后一颗古樟树,覆盖面积多平方米。年,德化县人民政府列为“福建名木古樟树”。立石碑予以保护。
五华寺:位于盖德乡吾华村,始建于唐懿宗年间,是德化四大古刹之一。该寺有高僧陆无晦坐化前所掘水井,称端午泉。陆无晦坐化台巨石处刻其坐像。五华寺周围风景秀丽,“五峰并持,状如莲华”,距县城23公里,水泥路直通寺中。7年,企业家林福椿,林联泉及各界热心人士,捐款多万,在古寺区周围新建“大雄宝殿”、“坐化亭”、“芳名亭”和“山门”等古式建筑和现代宾馆,开辟放生池,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批准五华寺及迎仙宫、宴林口古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寺:位于美湖乡上泺村。始建于宋庆元四年(年),供奉三代祖师。三代祖师俗名林泌,法号自超,“五口林”后裔。宋隆兴二年(年)出生于上涌莹格墩,十二岁出家,拜南京少平寺天菘和尚为师,执经三载,遵师嘱历游四方,后在龙湖山设庵讲经。宋嘉泰二年(年)自超火化成佛,被尊为三代祖师。后人就在龙湖山建寺宇,规模宏大,香火遍布省内外多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均有建宫奉祀,年,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革命期间,寺庙拆除,佛像被毁。
年经市宗教局批准,重建龙湖寺,十年来筹集资金1千余万元(其中香港、台湾、印尼等地捐款多万元)新建祖师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卧佛殿、山门亭和宾馆。开辟7.2公里水泥路。重修放生池、浮彬池、坐化台等景点。已成为宗教游的景区。印尼、新加坡和台湾嘉义、屏东、台北、台南等地经常组团到龙湖寺**。该寺名人题诗词和对联很多,现摘选列下:
龙湖天近星辰大,碧水山高世界清。
光悬金碧千秋色,瑞结旃檀百世香。
——明知县李云龙龙岗发祖层峦寺耸钟金碧,湖水分支届曲荣洄注玉潭。
——台湾嘉义举人林文涛东山岩:位于美湖乡东埔云济山,宋皇佑年间(-年),陈真应高僧坐化成佛后被尊为灵应祖师,当地乡民集资兴建岩宇,称“东山岩”。年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古窑址:位于美湖乡洋田村上田墓林安。年,出土唐代壶、罐、碗、盏等瓷器和窑砖。经考古人员探测、发掘、确认为唐至五代时期窑址。3年,德化文物管理部门竖立保护石碑。香林寺:在葛坑乡湖头境内。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年),供奉观音佛祖诸佛。明嘉靖元年,在此创办“香山学社”,明监察御史凌辉曾在此就读。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人物
(一)宋元明清时期
林杨休 杨梅乡杨梅村人,北宋重和元年(年)戊戌科进士,官参议大夫。
林杨忠 杨梅乡杨梅村人,宋开禧乙丑(5年)科进士,官拜兵部尚书,后成佛,追赠“正义侯”。被小湖宫、美湖宫供奉为第一境主。
林 逸 杨梅乡杨梅村人,宋靖康二年(年)丁未科进士。
林 洽 杨梅乡杨梅村人,南宋淳熙十四年(年)丁未科进士,任闽侯知县,江苏镇江府道判。
林 瀛 杨梅乡杨梅村人,南宋庆元二年(年)丙辰科进士,历任广东莞州知县、国子监、福建汀州知府。
林 蛤 杨梅乡杨梅村人,宋嘉熙二年(年)戊戌科进士。
林汝作国宝乡南斗村人,宋淳佑七年(年)丁未科进士。
林 格 宋绍兴十二年(年)壬戌年特奏进士。
林 棐 杨梅乡杨梅村人,宋嘉熙一年(年)丁酉科进士,任湖阳县尉。
林鸾宋嘉定元年(8年)戊辰年特奏进士。
林朝荐 桂阳乡人,明万历三十九年(年)生,文学渊博,辑文墨三十余卷,教子林模成进士,著有《“四书”“诗经”蒙述编》、“易”兼通“内典”及“星历诸书”,朝廷赠他为文林郎。
林 鸾 桂阳乡人,清康熙十二年(年)癸丑科进士,广东普宁知县。
林道起 (-年)雷锋镇朱紫人,进士,任广州同知、广东嘉善县令。
林元丽 字标著,盖德乡上地村人,明弘治(年)壬子科举人,诰封修职郎。
林际春 (-年)雷锋镇朱紫村人,明万历十九年(年)辛酉科举人,诰授奉直大夫,广州知州、江西、乐昌刺史。
林润上涌村人,明成化十六年庚子科举人,任桂林府永福县知县。
林鹏抟 桂阳乡人,明崇祯十五年(年)壬午科举人,任山东武定知州。
林汪远 桂阳乡人,清康熙五年(年)丙午科举人,任浙江省云和县、四川省南部县知县。
林 昱 桂阳乡人,清雍正七年(年)己酉科举人,山东省新城县知县,漳州府教授兼南靖、龙溪训导。乾隆十二年(年)参与编纂《德化县志》。
林鼎梅 盖德乡大成人,清朝举人,南平府儒学正堂。
林泉 明贡生,州判。
林芳耀 尊美(今美湖乡美湖村)人,泉州府七县案首。
林 珀 美湖乡人,明隆庆年间贡生,罗定州学正。
林 栋 葛坑镇人,明朝贡生,广东乐会知县。
林枢夏 葛坑人,明朝贡生,安徽南陵知县。
林鼎夏 葛坑人,明朝贡生,湖南省东安知县。
林秀时 字庆扬,大铭乡人,清道光十九年(年)贡生,光绪年间任泉州学正兼任晋、南、惠、同安等五县儒学正堂。
林采花 光绪元年(年)生,大铭乡人,任同安县知县。
林 程 (-年)杨梅乡杨梅村人,大龙六世祖,捐资50万,买田百亩,开挖新河道,引水于县治前汇成“丁溪”。又于丁溪笔石处筑坝开圳至下董坂处,全长三里,受益良田千亩。其子扬休贵,赠朝请郎。
林兴宗 杨梅乡杨梅村人,浙江钱塘县令。
林吴茂 坊隅彭坑(桂阳彭坑)人,明正统年间任广东儋州、广西吉州知州。
林 洪 葛坑人,明朝年间,任河南新城知县。
林 标 宋钦宗靖康元年()勒封为“护国元帅”。
林孔觉 盖德林地人,都督将军,授三品。
林崇昭 忠勇义烈大夫,
林尔纯 号宾吾,盖德乡林地村人,明团练,授六品。
林朝壁 盖德乡大乾村人,云南知县。林携盖德乡人,宋乾德元年(年)进士,官长吏。
林 肇 杨梅乡人,明经及第,任韶州通判。
林 斋 杨梅乡人,明经及第,任韶州通判。
林振恩 杨梅乡人,明经及第,任大理寺评事。
林崇正 铭爱村宰牛坪人,恩贡,授永明县令。
林世英 上涌人,明经及第,授广西区柳城邑侯。
林延瑞 上涌人,广东省新会县丞。
林 荣 上涌人,德化县丞。
林泰心 桂阳乡人,明嘉靖四十年(年)5月生,勤奋好学,抚育八子成才,一家八秀才,三举人,一进士,诰赠奉直大夫。
林东浔 盖德乡林地村人,明朝期间,任沈江县知县。
林日洵 (-年) 丁乾村人,诰封宣武都尉。
林月溱 (-年)丁乾村人,诰封宣武都尉。
林月秧 (-年)丁乾村人,贡生,官奉政大夫。
林宣卿 明朝年间,卫经历。
林 忠 南程镇人,清陕西总兵,授荣禄大夫,正一品。
林昕跃 桂阳乡人。清晋州通判。
林大竞 雷峰人,清州司马,赠文林郎。
林松峰 明弘治十五年(2年)出生,雷峰人,诰封奉直大夫。
林星榍 龙浔镇丁乾村人,监生,授守备。
林星部 (-年)诰封奉政大夫。
林星傲 (-年)龙浔镇丁乾村人,翰林侍诏。
(二)民国时期
林 诒 桂阳乡人,大田县县长。
林声扬 盖德乡上地村人,授闽粤军第二军上校团长,安徽省镇府秘书长。
林斯美 美湖乡美湖村人,年任德化县县长。
林青龙 美湖乡美湖村人,民国时期任省参议员、国民革命军49师第团团长,年任德化县县长。
林炳光 水口人,年任德化县县长。
林泰和 美湖乡人,年任德化县县长。
林捷然 号其陛盖德乡林地人,永春县代县长。
林秉公 雷峰人,德化县县长。
林九歌 (林韶成)水口镇久住村人。民国二年(年)北平大学法学士,任德化县民团团长。
林其升 民国14年(年)任德化县县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处级以上干部
林学珠 (-)水口镇久住村人。历任盖德公社党委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
林学局 年生,由南安溪美迁居德化县城,任德化县革委会副主任。
林宝石 年生,国宝乡南斗村人,国家林业部合营企业处处长。
林合体 年生,盖德乡山坪村人,大专毕业,郑州市石油公司副经理。
林宝浙 年生,国宝乡南斗村人,历任连江县人武部部长,德化县县长,福建省纪委常委,中共福建省委巡视组组长(正厅级)。
林昌宝 年生,水口镇人,南平林校毕业。历任德化县纪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泉州市人大常委等职。
林发太 年生,大铭乡大铭村人。历任德化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林美芽 年生,大铭乡大铭村人,毕业于铁道兵T程学院,任铁道部十六工程局总工程师。
林壁符 年生,盖德乡山坪村人,福建电大毕业。历任福州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城市建设研究会会长。
林建德 年生,龙浔镇德新社区人,大专学历。年参军,曾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处主任。年转地方工作,历任江西省工商局副处长、处长,江西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副主任、直属党委书记。
林恭煜 年生,桂阳乡梓溪村人,福州大学毕业。任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区人大主任。在全国刊物发表过《NSK市制方法》等十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林开仁 年生,桂阳村人,年参军,曾任县人武部、政委兼党委副书记、部长,上校军衔。年后任县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职。
林玉城 年生,水口镇樟镜村人,大专毕业。历任县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鲤城区检察长、党组书记,中共泉州市纪委派驻市中级法院纪检组长。
林华武 年生,大铭乡大铭村人,大专毕业。年参军,历任福建省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员、县人武部政委、党委书记,上校军衔。年后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林传衍 年生,杨梅乡人,大专毕业。历任三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中共三明市委副秘书长、将乐县县长、县委书记、三明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林兆虎1年生,桂阳乡彭坑村人,武汉测绘学院毕业,高级丁程师。任福建省委办公厅文印中心主任助理(副处级)。林圣造1年生,水口镇久住村人,福州师范大学毕业,现任泉州师院后勤处副处长。
林振奇 年生,龙浔镇德新社区人,任省交警总队副支队长。
林富儒 年生,大铭乡大铭村人,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历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年挂职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年后任泉州市龙门滩管理处党委书记。
林星民 年生,美湖乡洋田村人,大专学历。历任上涌镇、龙浔镇党委书记,中共德化县委委员,现任泉州晚报社副社长。
林合龙 年5月生,桂阳乡涌溪村人,党校政法专业毕业,历任龙门滩管理处副书记、书记,德化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中共德化县委常委。
林月恩 年生,杨梅乡云溪村人,南京大学毕业,硕士学位。任福建省交通办公室副主任、党总支书记。
林英业 龙浔镇人,任大田县政协副主席。
林亮生 年9月生,年6月参加T作,县建委干部,享受副处级待遇。
林其柱 年10月生,年7月参加T作,享受副处级待遇。
(四)教授、副教授
林淑端 (女)龙浔镇大乾村人,年出生,华东师大毕业。现任黑龙教育学院教授。
林兴宅 美湖乡美湖村人,年出生。毕业于厦门大学,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厦大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林振盛 赤水街人,年出生,毕业于福建师大,任福建师大地理系教授。
林金科 上涌村人,年生,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林钟高 桂阳村人,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任中国管理科学学院院士、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安徽工业大学校长助理。
林建农 赤水街人,年出生,福州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林建峰 赤水街人,1年出生,硕士学历,福建医药研究所药理所主任。
林壁属 盖德山坪村人,1年出生,厦门大学教授。
林姓简历
中文名:林姓外文名:Lin
得姓始祖:林坚(林氏始祖)
林坚,出生于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石室之中,为比干之子。周武王赐姓林,命为三监,封公爵,食邑博陵二千户。此幅画像取自清代修《福建惠安西河林氏族谱》。坚公被周武王赐姓林,是林姓受姓始祖,据《元和姓纂》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
郡望:济南郡、南安郡、西河郡等
堂号:济南堂、南安堂、九龙堂等
代表人物:林禄、林则徐、林彪、林森等
林禄(公元—年),字世荫,东晋将领。五胡乱华之际,林禄奉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为林姓开闽始祖。其匡扶晋室,历经多次战争,战功卓著,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给事中以及黄门侍郎。因先后辅佐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五位皇帝,是忠心耿耿的“五朝元老”,死后被追封为晋安郡王,葬于温陵九龙之岗(即今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九龙岗)。
林姓图腾:原华夏出版社编审、画家王大
有绘制
图腾释义:二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
人口分布: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万,浙江省约万,台湾地区林氏约万,韩国万,其他地区约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