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千年瓷都文化,感悟海丝先行

年5月16日,德化县作家协会到世界陶瓷古镇——三班镇开展“走近三班瓷乡,感悟海丝文化”采风活动。在瓷片的阡陌里走进三班古瓷镇,就如同在历史文化交融的时光里行走,品味着浓郁而漫长的陶瓷之“古老”。明代“洞上月记窑”延续着炊烟袅袅的“古早味”;清代“大兴堡”铺满青石的冗长古街,两旁木楼窗棂门楣上雕刻的花草虫鸟,使古堡显得古典而有气度;光裕堂、永茂堂经过岁月洗礼的老厝,亦带着远古的韵味。三班镇更是世界古瓷窑的故乡,中国茶具城及其周边的辽田尖窑、尾林窑、内坂窑、梅岭窑、月记窑等古窑址,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官窑、民窑体系,早在新石器时代,三班的先民们就开始烧制瓷器,至宋代达到鼎盛,素有“世界瓷都,三班瓷窑”之说。三班窑制瓷技艺开创了世界古陶瓷的新境界,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年5月22日,三班镇获评“中国茶具之乡”荣誉称号。年,又被列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申遗项目。三班现存大小古窑址数十座,有新石器时期的、元代的、明代的,有清代的,亦有民国时期至今的。有人说,德化三班是一扇通往世界神秘的大门,推开它,泥与火交融的新奇世界从此打开。陶瓷生产有着众多繁杂的工序,三班泗滨颜氏先祖颜纹,字化彩“著陶业法,绘梅岭图”,成为德化历史上最早的陶瓷研究、规划与论著的专家。而颜纹所著的《陶业法》据说有七十二道工序,从最开始的选矿、碾压、和泥,历经拉坯、施釉、雕塑等步骤,直至最后的烘干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道道工序皆是关键,各个工序之间需要完美衔接,松散的陶泥经过无数双手的揉捏刻画,最终与火碰撞,形成瓶、瓮、罐、壶、盆、碗、枕、灯、香炉等各种精美陶瓷器具。三班镇自古产瓷,窑火千年不熄,千百年来,陶瓷工匠们一代代生息繁衍。三班镇亦是一个陶瓷贸易的集散中心,自古以来,挑瓷人从大兴堡这儿,把陶瓷一筐筐、一担担从瓷帮古道挑到泉州、福州港口,而后又一车车、一船船地运送世界各地。在德化窑的故乡三班古镇,虽不是人人都能拉坯塑瓷,但随便拉来一个,上下几千年的陶瓷史都能给讲个大约,和泥拉坯画瓷的技巧也能说上几句,除了历史因素,这也要得益于三班地面上密密麻麻的陶瓷烧制古窑和中国茶具城琳琅满目的陶瓷窗口,三班人纯熟的陶瓷专业知识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熏陶”出来的。来源:振翼山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7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