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连载主题是:巴黎吉美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GuimetMuseum)又被称为“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品主要涉及亚洲艺术,是亚洲以外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
巴黎吉美博物馆。吉美博物馆最初由法国工业家、旅游家和鉴赏家埃米尔.吉美(EmileEtienneGuimet,—年)在他家乡法国里昂创立,后移交法国政府并搬迁至巴黎。吉美博物馆坐落在一个安静的街区,建筑外观与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那种宫殿建筑相比显得朴素精致。吉美的藏品专精而细致,主要涉及亚洲艺术品,包括佛教造像,中国古代玉器、瓷器,日本瓷器,印度艺术以及藏传佛教艺术等多个主题。
馆内佛教美术尤其是南亚的佛教造像堪称精品,另拥有为数不算少的中国玉器、青铜器和瓷器,其中高古时期的人物和动物造型的玉器很难得。
中国清代德化窑瓷器。德化指今福建德化,是中国沿海外销瓷器重要德产地,现已发现从宋代到清代窑址一百八十多处。德化窑主要烧纸青白瓷,瓷釉细腻,瓷色雅致。白瓷观音、达摩等题材从明代开始十分盛行,至清代不衰。其造型或温婉或祥和,瓷色滋润宛如膏脂。图中两尊德化瓷可称精品,其中一尊有工匠落款“何朝宗”。
吉美博物馆德中国商代玉器。玉器是中国特有德古代艺术品,中国人从史前时代就开始制作玉器,直到唐代以前大多制作抽象德形制,有强烈德符号象征意义。具象德人物和动物是少见的题材,现有的实物资料不算多。实际上它们也并非真正的写实和具象,无论人物和动物仍然是经过抽象提炼的表现。吉美的这几件商代玉器是当时这类形制的典型器。
大概是由于卢浮宫的光环太过耀眼,我几乎忘了巴黎还有个吉美博物馆。是在巴黎读书的学妹突然提起,她来巴黎两年还从未去过,这次跟我一起正好是个机会。
馆内允许拍照,但不能使用闪光灯。比卢浮宫做得更人性化的是语音耳机(2欧元租金),可选择不同的语言包括中文,另外做得周到的是几乎所有中国展品标签都有中文对照,而且标注准确,没有语病。可能是国内有语病的英语看习惯了,生怕人家糟蹋自己的母语。这大概是专门的主题博物馆的优势,他们的展示做得很专精。想起在卢浮宫那种大型的综合博物馆,我一个标签都不认识,只能挨个把我感兴趣的藏品标签拍下来(幸好他们让我拍照),回去再挨个把法语单词用英语字母输入电脑(幸好它们的字母都长得差不多),然后谷歌翻译(翻译结果没那么搞笑),再在维基百科阅读专门的词条。读完真想给法国人提个意见,说你们的标签做得不如英国人的全面细致。还是算了,反正我也不认识法文。
在校时曾经历了三年的佛教摩崖造像的初始——印度的犍陀罗和马图拉风格的造像。
印度佛像造像。印度是佛教发源地,也是最先开始制作佛像的地方。公元1世纪前后,第一批造像的出现在印度北部的犍陀罗(Gandhara)地区,这一地区自公元前4世纪压力山大东征中亚,开始了所谓希腊化时期,犍陀罗造像混合了明显的希腊雕塑风格,如波发、高鼻、希腊雕像式的衣褶等(图右)。犍陀罗造像风格对周边的佛教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越过帕米尔高原传至中国新疆。马图拉(Mathra)造像是印度本土风格,多使用黄斑红砂岩,早期作品彪悍粗旷,逐渐形成健硕肉感或博衣透体的造型风格(图左)。
对于佛教美术,其美术形态的渊源几乎都可追溯到印度。吉美有很多藏品均来自印度,但是这里也有不同的印度,是莫卧儿王朝(MughalDynasty,—年)的伊斯兰的印度。莫卧儿王朝建造了号称世界建筑器奇观的泰姬陵,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集中表现了伊斯兰艺术的特点。于繁复精致而图案密集的建筑装饰媲美的还有痕都斯坦玉器和珠宝,在清代曾传入中国宫廷,被称为“痕工”,在清宫廷制作的这类玉器称为“西蕃作”。痕都斯坦玉器的特点是一器一色,薄胎如蝉翼;或宝石和贵金属镶嵌于玉质胎体,一器多色,艳若星辰。珠宝是莫卧儿王朝的另一项精细手工,与数千年来得益于周边宝石半宝石富矿之利的传统印度一样,莫卧儿王朝的伊斯兰工匠充分利用各种选择,使用了几乎所有的宝石精细工艺,制作的莫卧儿王朝风格的珠宝和装饰艺术至今都是珠宝设计制作的灵感来源。
吉美博物馆最好的部分在我看来是它拥有一间独特的图书馆,这间图书馆成立百年,收集了各种文字的东亚和远东艺术、宗教、考古等书籍十余万册,另存有大量珍贵文献和手稿。图书馆的摄影档案馆收藏了大量亚洲考古和人类学调查的老照片。年又成立了有声档案馆,馆内收藏的唱片、转唱片和人类学调查的数百卷磁带保存了那些脆弱的正在消失的人类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予以指正,说的不全之处,各位高朋可至平台论坛跟帖补全。谢谢各位诸友!
获取更多资讯方式
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一起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白癜风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