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門-泉州游學DAY3
游瓷都
锦瓶彩釉耀蝃蝀,玉碗剔透化白龙。固晓南国多珍奇,始知瓷都端不同!千窑横野,万坊齐工。变化繁复,层出不穷。朝着釉,暮成坯。金鳞游绿海,彩凤翔碧空。绿玉黯淡销颜色,金银失魄敛光芒。本是尘泥归地母,浴火重生惊四方。忆丝路,曾走几万里。看今朝,又入数十国!觉来实不易,偏成此大功。陶瓷真国粹,德化振雄风!文朱烨
序
(一)
岭南的秋天来得太温柔,街道旁的商店纷纷打出金秋特惠的广告,九日山上的红叶却羞答答地,藏在万绿丛中。天气依然闷热难耐,同学们无论身上,脸上,都是满头大汗。可是,路边泛黄的野草,退去的寒蝉,与夜晚的徐徐凉风,还是给人们一点暗示。这时,我想到台湾民歌《秋蝉》,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四季意识的民族。
(二)
为了振奋同学们的精神,导游根据于同学们的约定,发起了表演才艺的活动。许多同学都一改以前的害羞,展现出自信与风度,带来跨越东西方的各种歌曲,还有两个同学走上怀旧系,好像带大家回到三十多年前。
(三)
愚以为德化龙窑并不算精美之极,在宋以前甚至是相当粗糙的,它的特色在于其惠及大众与远销海外的特点。学历史时,我们看到中国的众多发明,殊不知其相当一部分部分都是普通民众难以享受到的。但德化龙窑,端的跨越时空,为大众带来视觉盛宴。透过这里一千多年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地人的打拼与创新精神。尤其是一座座企业于改革开放后拔地而起,在中央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背水一战。“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伴随脍炙人口的音乐,我们有了新的思考。
文李沛琪
下面是同学们不同角度的感受:
一地域文化,耳濡目染
来到这个古代皇帝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我们感到无比激动。与景德镇同为瓷都却默默无闻,群山之中藏着古老的故事。德化技校的老师们各个都是大师,半透明的中国白上绘着水墨中的大好河山大街小巷。在几百年前,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曾经漂洋过海,是来自海洋另一岸的明信片,而如今海外贸易更是为德化经济撑起半边天,在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中出口商品占了绝大部分。
文张潇文
我们先去了陶瓷博物馆,参观了多种多样的陶瓷艺术品,从陶瓷的原始状态,到最后变成的精致的工艺品,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陶艺,一点一滴,让人陶醉。然后去参观了学校,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自己画陶瓷盘的环节。以前画过国画,但是在盘子上作画还是第一次,浓墨重彩,亦或是清清淡淡,都让我体验到了别样的魅力。真期待烧完后的成品啊!
文王菲
深入德化瓷器生活的一天,我看到了两点:一是我们在所有平凡而伟大的坚韧的劳动者身上有的追求精神;二是我看到了德化人深入骨髓的瓷器意识与瓷器文化。关于瓷器,每一个德化人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许多瓷器精品;一提到瓷器的制作工艺,他们都能毫不犹豫的说出众多专业名词。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一个人耳濡目染的沉浸在一个历史长达上千年的文化当中,又怎么能不受它的影响。当这种地域特色成为个人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地域,这份文化就成功的打出了一张迷人的名片。
文高慧泽
二传统现代,并扬其名
德化的陶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民众基础。这里的人们继承了祖传的工艺,并不断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月记窑的村民们使用传统工艺,生产着传统的白瓷;而顺美集团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则以现代化的流水线方式生产,并通过大量出口不断将德化的陶瓷发扬光大。虽然受限于交通不便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劣势,德化的陶瓷并不似景德镇那样四海扬名,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德化人发展自己支柱产业的决心从未改变。陶瓷学校学生们的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我看到这项古老的工艺后继有人;顺美集团董事长亲自为我们讲解、答疑则让我看到了德化人对自己陶瓷文化的骄傲传播自己陶瓷文化的渴望。德化的陶瓷文化,将在德化人不懈的努力下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件闪亮的瑰宝。
文王逸文
下午我们参观了传统的龙窑(月记窑)。如龙脊般的窑洞伏在连绵的山上,承载着千年至今德化的手工传统制瓷技艺。参观顺美集团的工厂和展览馆,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用精致的白瓷表现当下流行元素,别有一番风味。
遇见德化,遇见瓷文化。纯净的白瓷就好像纯洁的品质,立足于世,看透彻的世界,悟清纯的人生。
文孙雨馨
下午我们参观了月记窑,见识了真正的民间瓷窑,并了解了制瓷的大致流程。在周围的小作坊中,一排排未完成的瓷坯被整齐的码放在架子与梁上,我们驻足观看一位工人为瓷坯上釉,行云流水般的蘸釉动作与平稳的抬放列列瓷坯让我们不由惊叹他们的熟练与专注。随后我们来到了顺美集团,参观了内部工作流水线与瓷器的展示,董事长为我们讲解了顺美诞生与发展的历程,从原料的直接利用到后来的二次加工,烧瓷的煤资源利用到后来的清洁用电,从单一的制瓷行业到多元化的发展,顺美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德化瓷业的商业导向,以及一个企业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让我们得知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各项综合的因素。
德化能够成为中华瓷都,绝不仅仅因其瓷器精美绝伦,这其中所蕴含的,还有工人们的绝妙技艺以及企业家们优异的宣传方式。传统工艺与现代化销售相结合,文化与商业相结合,这便是德化瓷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内涵吧。
文付博文
也许是交通相对不便的原因,在远离机器生产的村庄里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坚守一份自然淳朴。龙窑就是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烧制村庄,拉胚的老伯伯,上釉的阿姨,他们在小作坊里劳作着,屋顶上,小路上铺满“次品”的残骸。独自留在偏僻角落精雕细琢,心中守护的是怎样一种宁静,群山无言不知名的鸟儿落在“月记窑”的牌匾上。
文张潇文
三三亩龙窑,暗藏思想
画瓷
走进屋门,古朴的小桌上,几叠简单的颜料,两只毛笔,一张洁白的瓷叠,却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
记忆又回到刚进德化技术学校参观的时候,我马上被厅口摆放的瓷花篮吸引,精工细作、栩栩如生,既有真花的艳丽,又有不凋谢的长存。
然后,是什么?
是学校里各个的工作室。那里,我看到了完工的件件精品,看到了尚未完成的线稿,也看到了正在聚精会神勾线染色的工艺师。中国水墨画和瓷器结合一起,荟萃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彰显了民族的智慧,感染了我的内心。
最后,又是什么?
是楼顶的展览馆。这里有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书法作品,有巧夺天工、精致典雅的花鸟瓷瓶,有用墨如泼、挥毫山河的写意瓷器。
这许许多多的元素在我心中积累,我回想起当年作画的时候的要点,拿起笔。
点水、染墨,一笔一笔,细细描摹,循墨忆起了中国古典文化。勾线时,大胆下笔,挥毫写意。
点墨,绘两棵松树迎风,腕力、指力并绘那咬定青山的苍劲。
润笔,细线条皴出山的纹理。画面渐渐充实。
擦笔,细绘点景的人物和山中的亭台,
蘸墨点苔,画醒神聚。
泼墨晕染,远山若黛。
虽然没有名家的精致美丽,虽然可能有许多的不足和败笔,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思和艺术修养。中国古代文人荟萃艺术精华于一,审美品位之高,非等闲可取也。
题字,停笔,对古典文化的领悟,却永远不会止步。
文周婉婷
在我们参观陶瓷博物馆时,首先令同学们感慨万分的,是全部用陶瓷制成的接近一人高的花圈。从洁白的花篮到姹紫嫣红的“鲜花”,无不是用陶瓷制成的。这份凝结了一位工匠全部精华的作品被一个大玻璃罩住,“禁止触摸”四个字也让同学们敬而远之。而在最为原始的龙窑,数百个茶壶就被排列在高高的支架上,摇摇欲坠。
同为陶瓷,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想,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工匠精神。
被赋予工匠精神的陶瓷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反之,则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壶而已。这结果的反映并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人们对它的态度。工匠精神所带来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应该用人们的态度来衡量。
文李昊东
INADDITION
今晚之气氛格外欢腾,同学们为王逸文庆生。毛思扬,李昊霖等表演了B-box伴奏版的《光阴的故事》,黄苏宁也进行了热烈的致辞。郑老师更是遭到了突然袭击,弄得一脸尴尬。这次精心准备的突袭表达了同学们对郑老师早日长出头发的良好祝愿。
文李沛琪
寿星王逸文自白
11月14日是我的生日,在生日当天导游就准备了一首生日歌,但当我站到队伍前面时才发现是给高一同学准备的,顿时十分尴尬。但一路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为我送上祝福,让我感到十分开心、温馨。以焦淼为首的同学们还给我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令我很感动。之后老师和导游又精心为我准备了今天的一场生日会,同学们及老师都热情地捧场,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我的关爱。同学们涂抹在我脸上的奶油也十分甜蜜,这次与大家共同度过的生日是我最快乐的一次生日。
文/王逸文
摄像/和禹王润杰许哲浩
文编/李沛琪朱烨
图编/李沛琪胡瑞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