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古瓷新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良话瓷器鉴藏”活动在福州上下杭的瀚若轩艺文空间举行。期间,陈明良大师分享陶瓷鉴赏收藏知识,并与社会各界人士、收藏界资深藏友一同探讨陶瓷鉴赏之道。
德化电视台专题报道
当天有多人前来“打卡”陶瓷文化新地标,现场还能观赏德化陶瓷手工艺制作者现场演示手拉坯,听大师讲解陶瓷的制作工艺,并通过开放陶瓷非遗技艺图片展,让观众了解德化陶瓷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探索非遗国粹的奥秘。
陈明良分享德化瓷的烧制技艺和收藏价值
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有“中国白”之美誉。德化瓷以民窑产出日用器型居多,但人物雕像艺术成就也不俗,陈明良是个中佼佼者。
早在年,陈明良就以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在香港轰动一时。这尊观音像高1.55米,双足仅0.22米,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被行家誉为“瓷雕奇观、古今独创”。
陈明良来自陶瓷世家,他和父亲陈天棋都自成一家,都承担过创作国礼的重任。他本人已被评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
陈明良大师现场演示瓷塑创作和手拉坯
陈明良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坦言,他决意走“艺术瓷”之路,是年少时看到明代白瓷大师何朝宗的作品,“前所未有地震撼”。“何朝宗的观音像,完全可以和蒙娜丽莎、维纳斯等名作媲美。”
陈明良选的是一条孤独的路。数据显示,目前德化陶瓷企业逾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陶瓷产值亿元人民币。其中,或往西欧国家出口小工艺品,出口量正稳步上升;或以茶具主攻国内市场,销量颇可观;唯独传统艺术品,仅有几百家陶瓷厂在坚守。
陈明良看得很开,“艺术瓷的销量不会大,也不需大量生产,主要是要做精,做得精,就是传承创新”。
他曾花5年的光阴,构思烧制百尊观音,神态慈悲,姿态各异,生动异常,再成又一代表作。
他也曾耗数十年,从北齐、北魏时期作品寻找脉络和灵感。一些传统造型,在他手下被慢慢唤醒,观音、弥勒、罗汉、关公、文昌帝、仕女、书生等等。返本开新,他居然再现了“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明代以降几乎断流的传统釉色。
陈明良大师与收藏爱好者进行现场交流
陈明良觉得还不够,理由很有意思,“外国人看不懂”。
他解释说,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口商品,乃至助推了泉州港的兴盛;而今,德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天生有‘海丝’基因,‘一带一路’走出去,‘中国白’正是非常合适的‘语言’。”
陈明良为此做了两件事:尝试用西方雕塑艺术语言表达东方题材;他还收藏研究大量古瓷。
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传统陶瓷尤其是宗教题材作品,但仍折服于‘中国白’的精美和技艺。”陈明良说,从传统汲取养分,才能发出当代的声音。
明玉瓷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