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德化赤水镇苏岭

重访故地--德化县赤水镇苏岭村

作者:憨鼠网友“振翼山人”

在风景优美的德化县著名风景区的九仙山下、锦水溪畔,有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秀丽小村子叫苏岭村。因原开创这个小村子为姓苏人家,后来从大田杞溪领回陈姓外甥至此并逐渐被其族人繁衍的后代所取代的缘由,此村一度曾得名为"苏领",后改为"苏岭"村了。

现遗留于村子的名胜古迹:有距今数百年于清代道光年间始建的仁里木廊桥、雍正年间筑造的锦溪桥;

有清代建造的万安宫和近代建造的狮峰宫;

还有年轮树龄的古杉木和岁次树龄的红豆杉……

魅力无限的自然景观:有连绵不断、四季苍翠的松竹林海;

有开满姹紫嫣红的杜鹃、山茶、油菜花、紫云英等花卉的五里花溪;

还有喷珠飞雪、宛若白练,落差近百米的龙潭二级瀑布……

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有清代康熙四十年(年)传承至今,凭借一根小小弯弓和木模,靠着捣泥、制作、烧窑等几道工序而成的手工艺绝活——制作瓦片;

还有明代年间就有的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的苏岭地方戏——渔翁撒网戏蚌舞……

这里还因出了个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内外著名学者陈诗启,曾任省侨联副主席的林玉莲,还有远在台湾位居国民党军队要职的陈祖扶将军等近代知名人物而闻名遐迩。

苏岭村曾是我工作、生活十年的地方。

时隔三十余载,当我再次踏上这块热土的时候,这里的每一处地方、每一幢房屋、每一条道路、每一个人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热切深情地呼唤着我,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难忘的往事记忆!

村子异常安静,唯见在被雨水冲刷干净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的一大片油菜花,幸福的吸收着大地给予的礼物——雨水.这边树上有鸟,前边田里有牛,牛的旁边有放牧人,左边土地里有农家小屋,这些景象合起来,仿佛是一幅巨大的农村画卷.:

当年崎岖不平、蜿蜒曲折的石头小径已然不见,平整宽阔、如带似梭的水泥新路从西洋始入,南北贯通、绕穿村庄;原先不毛之地、难见青绿的"臭头山"如今松竹苍翠、林木繁盛;黑瓦黄墙、低矮窄小的旧学校早已停用,而场地宽阔、楼房高大的新学校也因孩子们跟随父母到县城就读,最终没有学生而停办,改为苏岭村部;虽然大多老房子还倔强地错落在山间村野,可不少村民都搬进了崭新漂亮的钢筋水泥楼房新居;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留守村子,年轻人都前往城市讨生活,平时偶尔能见到他们的时候,则是各种车辆载着孩子回家探望父母的时候。

春夏之交、和风拂面,漫步在最纯净的、混着泥土香味的小道上,思绪波涌、慢慢回忆当年往事,细细品位、感受着乡村独有的气息,怎不令人陶醉!

走进村口,我便遇到了老熟人——当年的"赤脚医生"陈能芽。也许我与他是一样的鬓发斑白,满脸皱纹的缘故,我们彼此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认出对方。

那时候,我与爱人都在苏岭教书,孩子刚出生不久,身体素质不好,经常头疼脑热的。学校离赤水镇很远,我们就都找陈能牙给孩子看病。陈医生总是随叫随到。

一个刮风下雨、极其寒冷的冬夜,我们的孩子感冒发烧,虽然白天吃了陈医生所开的药,可还不见好。我们正在着急时,只见茫茫的黑夜中,陈医生冒着滂沱大雨、浑身湿透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原来,他不放心孩子的病况。又举着雨伞、冒着风雨,深夜赶到学校。孩子在陈医生注射"青霉素"后得以安然入睡。陈医生谢绝了我们好意的挽留,没有喝一口热水,就匆匆返回,望着他渐渐消失在夜色中的身影,我们之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

"酒坂"那座原来住有几十号人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给我的印像至深。记得我被分配在苏岭学校任教的当晚,恰好这座老房子的主人——陈喜得"杀猪"。他邀请全校老师到他家做客,因为新来乍到,我有点不好意思。戴校长说,陈喜得的夫人特别热情好客,她反复交代,学校老师平时赶墟开会回来时,都要在她家吃饭。老师经过这里,不进去反而会被嗔怪。

其实,尊敬老师的又何止陈喜德和他的夫人俩!记得那时候,我们平日里入户家访,家长忙着端椅让座,嘘寒问暖。一杯热茶是少不了的,更有这家甜滋滋的糖蛋刚吃完,那户香喷喷的炒米粉就又端出来的极其温馨的场面。学校老师三餐就饭的蔬菜总会有人送。竹笋、芋头、地瓜、马铃薯等农作物经常堆满厨房。端午、冬至等农村传统节日,家家户户争着来学校请老师到他们家吃饭。请不到老师的,就让他们的孩子提个篮子,装着冬米粿或糍粑送到学校来。这些食物太多吃不完,我们就把它们用竹匾放到太阳下晒成粿干,放假回家带给亲友分享。

说到尊师重教,必须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他就是当年赤水公社的党委委员、村支部书记陈荣营。

陈荣营出身寒苦,自小失去双亲,是个孤儿,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为此,他特别重视村里的教育事业。

苏岭学校当时办初中,缺少人才。陈荣营得知国宝乡有个从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毕业、并在苏州一中教学多年,却因生活枝节问题被开除出教师队伍姓叶的人在家务农,没人敢用的讯息。他便要戴碧川校长和我陪他一起前往叶老师家请他前来苏岭学校任教。

下午一点多,在一幢破烂不堪的低矮老厝里,我们见到了还没吃午饭,扛着锄头,满身泥汗、身着裤衩、赤裸上身,刚从田里匆忙赶回的叶老师。听了我们的来意,叶老师诧异、意外,愣了好半天才含着泪水千恩万谢地答应了在他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天大好事。

同时受聘的还有一个远在南安县任教多年,因与该县教育局人员的瓜葛而被清除出民办教师队伍的一姓陈的老师。老书记为了打消他的顾虑,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在苏岭学校工作,干脆让他把户口直接迁到苏岭。

值得指出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若非陈荣营书记力排众议的勇气和不拘一格识人才的决心,两位老师是断然难以重返从教之路的。

他俩没有辜负老书记和苏岭人之众望,重新焕发热情,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教学成绩非常突出。

他们的问题后来都得到落实而转入教师正式人员。

那时候,教师入党特别难。我曾写过三次的入党申请书,可都由于家庭"小土地"出身、叔父为国民党员,社会关系复杂而难以解决入党问题。陈书记根据我的教学和工作表现,亲自当我的入党介绍人,在村支部大会和公社党委会,极陈"出身不能选择,但道路可以选择"的道理,力排众议,最终让我成为教师中为数甚少的中共党员。

可以说,若非陈荣营书记在政治上给予我的培养鼓励,我也是不可能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后来的小学校长、学区校长和教育局纪检监察室主任的。

陈荣营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关心教师,甚至于哪怕是柴米油盐的细节所在。为了解决老师的烧火问题,他让大队的拖拉机到曾坂煤矿免费给学校老师拉煤;为了改善老师的伙食,他除了从耕山队砸出的茶油里每年固定给学校送几十斤外,还经常在大队广播里要求群众给学校送时鲜蔬菜,还制订制度,让村民在屠杀家猪时,给老师送两斤平价猪肉(当时一斤猪肉市价2元,平价0.73元)。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无法一一枚举。

因为一村之长的带头尊师重教,那几年是苏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辉煌的时候:学校被评为省市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还被冠以"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的称号,教师多人被提拔到临校、学区当校长;那几年,也是苏岭村出人才最多的时候,不仅有现在任福建省农林大学林木分院的党委书记、德化县组织部副部长等十来位那时候从苏岭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子,更有一大批从这里走出的在各行各业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默默奉献的骨干精英、实用人才。

带着满满的感慨,在我临别第二故乡之际,新任苏岭村村长,也是我的学生陈庆民对我说,苏岭村不仅有廊桥古宫等名胜古迹,还有林木飞瀑等自然景观,更有充满智慧的勤劳村民。改造拓宽的省道将从这里经过,规划上报给有关部门的农业科技、旅游项目有望得以批准。那时候,村子将变得更美更有活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苏岭村充满希望的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来源:美篇振翼山人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诚信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s/5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