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厂复耕昔日污染村“脱胎”变花园
曾坂村,位于德化县上涌镇东北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和深层天然煤矿资源,曾是德化水泥生产的“明星村”和纳税大户。“最繁华时水泥厂的工人达多人,也吸引外来务工人口和商贩近千人,再加上本村1多人,各种商铺、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俨然成了德化西部的‘小香港’。”曾坂村支部书记曾华堡说。
水泥厂拆了,重拾美丽的曾坂村。
如今,水泥厂拆除复耕,还绿于民,成为一片绿油油的良田。漫步在曾坂村村道,古朴村居,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幅朴实、祥和、宁静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让人陶醉。
工业污染让村民苦不堪言
据介绍,德化水泥厂建于年,初办厂时,征用曾坂大队7亩土地,并拆毁一座近10亩古寨堡(俗称曾坂寨里)旧址建厂。“那时村民可是鼓掌欢迎水泥厂落地曾坂村。”69岁的原德化水泥厂员工曾苏楷说,年后,水泥厂多次征用良田。年,水泥厂年生产水泥达3.23万吨,产品质量达标号,连续8年被县评为“企业先进单位”,荣获“福建省建材企业管理先进单位”。随后水泥厂进行两次改制,先后组建“福建德化石龙水泥有限公司”“福建云燕水泥有限公司”。由于生产效益不佳,水泥厂逐渐滑坡,年宣布破产,年停产关闭,年拆除复耕。
停产后的水泥厂局部
“60年来,水泥厂从创建、下马、再上马、崛起、辉煌、衰落,是我县建材企业一部盛衰史。水泥厂的崛起,对我县经济发展、建材供应、当地农民就业做过一定贡献,但当地也深受危害。”曾苏楷叹口气说,由于防尘等设备差,机器噪音大、农作物受污染,满山树木和屋顶凝固一层厚厚灰尘,当地居民长期处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叫苦不迭。
昔日废渣满地
拆除前,水泥厂生产时浓烟滚滚。
“自从村里有了水泥厂,到处是粉尘,天空灰蒙蒙的,乌烟瘴气,眼睛都睁不开。”68岁的村民曾宪南说,他家就在水泥厂旁,左边是石灰石矿坑,右边是水泥厂,灰尘满天,差点住不下去了。
水泥厂拆除平整仅用了半年左右
水泥厂拆了村民笑了
幸运的是,得益于德化县委县政府有关旧村复垦的政策及村民的努力,年11月水泥厂开始爆破拆除。“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已拆掉大部分厂房,平整土地80多亩并种上了水稻。”曾宪南说,拆掉厂房的废料又回填到原来废弃的石灰石矿坑,对周边的土地和溪水做到零污染。昔日严重污染的曾坂村蜕变成了美丽乡村。
厂房拆了成良田,曾坂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水泥厂拆了,村民笑了!
走在田间的小道上,只见沟渠纵横,田里的水稻已经返青,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套养的鲤鱼已有巴掌大,在水里活蹦乱跳。除了拆水泥厂,村子基础设施也慢慢建起来,原先的村子角落露天废渣早已不见,换上了美丽的花草;随处可见的鸡棚鸭舍,村民们也自觉迁移或者改造。曾宪南说,看着儿时那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又回来了,村民都非常开心。
环境好年轻人归乡创业
“年轻人看到家乡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就回乡合伙种上50多亩百香果,八九月份这些百香果就会结果,到时一定会吸引不少客人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村民曾华堡指着村道边上一大片百香果苗说。他坦言,曾坂村的蜕变,源自近年来德化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一系列机遇,再加上厦沙高速通车,村里离上涌高速出口只有10多公里,致富之路延伸到了曾坂村。
水泥厂拆除后种上水稻,绿油油的一片。
据悉,在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曾坂村赫然在列。年,收到上级补助资金多万元,曾坂村进行老房子修缮、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并结合县里开展“一清二整三美化”活动,重点抓好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
曾华堡说,村里有清代廊桥、宋朝宗祠、千年古香樟、古官道、古廊桥、古窑址、百载老厝等,旅游资源丰富。而在这几年建设过程中,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一直在增强,许多村民主动配合村里的道路和绿化建设,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就多了。
美丽乡村引客来!
春天里,村里成片的紫云英绽放。
现在,曾坂村正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追求高质量发展。如今,漫步在曾坂村村道,古朴村居,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张祥和、宁静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让人陶醉。(记者陈小芬通讯员李宏图许华森曾宪校)
来源:福建日报、泉州网、德化网综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