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仁郁介绍:
科场才俊——颜仁郁,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生于唐大和(~)间。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父颜芳(~),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
苏钦介绍:
苏钦(~)字伯承,行德廿二。宋礼部尚书苏奉礼七世孙。 宋崇宁元年(年)农历十二月初六日,苏钦生于德化县城关西桥头。他7岁启蒙,从师魏先生(德化人);次年从师游先生(福建永泰人);10岁从师苏子固先生(德化人)。12岁学《诗》,14岁学《周礼》,从游学长许志尚(福建同安人)。自幼聪颖好学,别有才思,为时人所称异。有次县令见到他,戏以“小书生”命对,他随口应以“新令尹”。又有客人试以“屋角兽能含日月”命对,他对以“竿头鱼久俟风雷”。县令问他“能否吟诗?”他说:“请出诗题”。县令以《卖茶》为题命吟,他略加思索,吟出: 楼上卖茶苏谚礼,当垆沽酒马相如; 富贵虽有前后分,彼丈夫兮我丈夫。 县令称奇。有人戏谑他为“衰鸡”,他得知后,吟诗回应: 莫道衰鸡衰未衰,羽毛簇簇锦成堆; 五更一唱天报晓,顿使千门万户开!
凌辉介绍:
凌辉(~)又名邦辉,字清峰。福建德化葛坑田地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少年曾就学于湖头香林寺香山学社。14岁进秀才;17岁,即永乐三年()乙酉科乡试中举人;24岁永乐十年壬辰科会试中进士。为明代德化名进士,国史《大明一统志》撰修者之一,有史可查第一部《德化县志》主纂者。
林鹏抟介绍:
林鹏抟(~)讳朝衮,字潜卿,号五纬。福建德化桂阳人。明末举人。德化名儒绅、明廪生、诰赠奉直大夫林泰心第五子。明万历三十年()农历三月十四日生,清康熙十年(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无疾而终,享年70岁。
林汪远介绍:
林汪远(~)乳名训,字熙士,号涵苍,又号宏庵。清初举人。德化县桂阳人。德化名儒绅、明廪生、诰赠奉直大夫林泰心孙,县庠生、敕赠文林郎林朝荐(~)儿子。 明崇祯九年()农历六月廿一日,林汪远生于德化县桂阳村一书香家族。他的7位伯叔6位是秀才,其第五伯父为明末举人。父早逝,依靠其母庄氏亥娘(~)抚育成长。少年聪慧,勤奋好学。清康熙五年()与其堂弟林模赴乡试双中丙午科举人(汪远第29名,林模第25名)。康熙廿七年()进京铨选,任浙江省云和县知县。他上任后,关心民瘼,根据当地时弊进行兴革,政简刑清,发展农桑,修桥筑路,获庶民拥戴;又重视教育,亲临学官视事,每与诸生课艺赋诗,生员文思学业猛进。康熙三十五年()母丧,归家服孝。服满补四川南部知县,为政慈惠明允,任满归隐。康熙四十七年()农历十月初八日病逝,终年73岁。
林模介绍:
林模(~)字靖若,号周木。德化桂阳人。清康熙十二年()进士。历任湖广兴宁(今湖南资兴)、广东普宁知县,敕封文林郎。 林模生于清顺治三年()农历十月十四日。出身于书香家族。祖父林泰心为德化名儒绅,明廪生;父林朝陞(~),字俞卿,为林泰心第八子,县庠生;他的诸位伯父亦皆庠生,其第五伯父林鹏抟为明末举人,曾任山东武定知州。 林模自幼秉赋聪颖慧敏,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深厚,勤奋向上,学业优异,考试屡冠同窗。康熙五年()与堂兄林汪远赴乡试,同中丙午科举人。时年未满20周岁。康熙十年()进京会试,登癸丑科第63人,殿试三甲第4人。
林昱介绍:
林昱(~)乳名广,字书文,号容村。德化桂阳人。清举人。乾隆版《德化县志》纂修者之一。
郭维翰介绍:
郭维翰(~)乳名宪,字屏叔,号钟西,又号笋霞。德化县城西世科人。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农历五月初七日。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乡试中第24名举人,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会试登副榜第三。历任江西临江府推官,广西庆远府、江苏扬州府同知,升四川岷府④左长史,朝列奉政大夫。
赖垓介绍:
赖垓(~)字元式,号宇肩,福建德化大铭琼溪人。生于明万历廿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日。秉赋聪颖过人,并受家学熏陶,好学不倦,9岁能文,淹贯经史。天启七年()秋,由恩贡应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举人,崇祯元年()春礼部会试中进士。一时“捷北闱,第南宫,以才名为天下重”。
萧宏梁介绍:
磅礴栽成五朵花,朝晖相对静流霞。 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华山万古华。 以上是清代古瓷都德化第一位解元萧宏梁咏《五华山》诗。 五华山,今又称吾华山。在福建省德化县盖德乡北部吾华村北,海拔米。据德化县旧志载:山五峰并峙,状如莲花,因名五华。山上有五华寺(今称吾华寺)。唐咸通(~)间,有僧人无晦于此筑室-,与虎同居,号“虎蹲岩”。无晦后来坐逝于此,当地人民建寺奉祀,香火鼎盛,为德化最早的名刹之一。寺旁有端午泉。昔端午节泉水能量需而溢,足供当日四乡八邻前来膜拜的香客餐饮食用。五华山风光旖旎,文化历史悠久。萧宏梁当年曾游于此,写下以上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章意境文彩超凡脱俗,别具一格,表现了一代才子、诗人非凡的诗风诗才,永为后人传诵。 萧宏梁(~)又名弘梁,字允瞻,号穆亭。福建德化县英山社霞卿(今盖德乡下坑村)人。清康熙廿六年()丁卯科解元,清初福建才子之一。
温正彦介绍:
温正彦(~)字缨硕。福建德化龙门滩霞碧人。德化高甲戏名艺人,民国时期德化高甲戏班班主之一,德化县高甲戏剧团导演、艺委主任。 温正彦于民国3年()农历9月初3日生于德化县龙门滩镇苏洋村一贫苦姓吴家庭,两三岁时被卖至霞碧村温姓人家。养父苏志诚,霞碧人,因家贫无法成家,与本村温家寡妇张氏正娘结婚,年久未曾生育,向苏洋村一姓吴农民买得正彦为嗣子,甚为疼爱。正彦到温家后不久,养父病逝,与养母张氏相依为命,孤苦伶仃。温正彦幼年丧父,家贫未能入学,学龄时期即为人牧童,生活艰辛。长至十六七岁,承人介绍到西山民军张雄南部学司号员,未几返回霞碧。后又承人介绍到某高甲戏班学习唱高甲戏。他具有戏曲艺术天赋,又勤奋好学,经戏曲师傅口授导演后,所演角色不管表情动作、道白、唱腔等皆通晓纯熟,演出获观众好评,甚得班主、导演所关爱。
王必昌介绍:
王必昌(~)乳名揆,字乔岳,号后山。福建德化城关西门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为德化名进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台湾县①志》、《德化县志》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与劳动,为中华民族、为台湾人民与德化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
苏育南介绍:
苏育南(~)乳名玉慈,号石甫。福建德化春美梁春村漈头人。毕业于德化县立师范讲习所。民国时期德化名儒、廉吏、书法家、诗人。他能文能武。民国初年曾任粤军中校营长兼晋北指挥官,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司令部政治顾问。后离开军旅,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撰述,厦门道南日报编辑,德化县教育局局长、《石笙报》编辑、民众教育馆馆长,福建省0专员,福建省参议会第一届参议员等。
郭瑞禄介绍:
郭瑞禄(~)乳名水路,字传雨。因嗣丁墘陈家,又名陈水路。又因熟谙水性,擅游泳,据传年青时曾从厦门岛西岸横渡鹭江到鼓浪屿,故以“水路”知名。德化城关世科人。民国时期驰名烹饪师,“杏花天”、“杏花村”小酒楼主勺、经营者。
郭鸣高介绍:
郭鸣高(~)乳名宪,字行祥,号怀莪,又号蔼士。德化县城西世科人。清代德化名进士,慷慨捐资助学者。他为官一生,薪俸所积,未为子孙多置家业,倾资助学,无私奉献,胸怀高洁,永为后人敬仰与垂念。
邓启元介绍:
邓启元(~)又名幼季,字公季,号蓝阳。福建德化城西蒲坂人。清雍正五年()进士,钦点榜眼及第,为科举时代德化擢第最高才士。 启元父邓炽,字夏明,号伏公。秉性沉毅,慧敏好学,幼年即能诵《诗》、《书》、《易》三经。10岁,授《左氏春秋》,进而习三礼。为文“陶铸经传,杼轴予怀”。后以科试游庠。但他无意功名,隐居由园以塾师为业终老;古稀之年,尚孜孜抚教儿孙,寒暑不懈。
陈祺英介绍:
陈祺英(~)又名章遗,字传卿,号俊如。福建德化国宝南斗溪口人。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一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四(兴化)师范学校,址仙游)。历任小学、中学教员,县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县教育局督学(),第三区(约,驻赤水,辖境为今赤水、国宝、上涌、桂阳、葛坑、汤头、杨梅等地区)区长,县乡村师范代校长(年春),私立培风初中教员(),县图书馆馆长(),年至年任县立初级中学教员。其间年至年兼任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年至年兼任县参议会议长。年代曾参与校订民国版《德化县志》。他爱好丹青、书法,是民国时期古瓷都德化著名书画家。为政期间,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两袖清风,为驰誉德化家喻户晓的清官。
李道泰介绍:
李道泰(~)又名启真,字子交,号藿思。德化县沙堤(今浔中苏坂里)人。他品性高尚,学识渊博,是清初古瓷都德化名进士,封建时代百姓的好官。 李道泰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农历九月廿五日。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才思敏捷,善古诗文,“下笔千言立就,每构思皆出人意表”。清顺治八年()辛卯科乡试中举人,十八年()辛丑科会试登进士第。
毛一夔介绍:
毛一夔(约~?)字曰舞。福建德化水口毛厝人。清代古瓷都德化耆绅,民间著名诗人,画家。 明崇祯(~)中,毛一夔出生于德化县境东部海拔余米、风景秀丽的格头岭与对面山两峰之间的西坡山腰毛厝村。毛厝村东隔山与永泰县境毗邻,西南隔石牛溪仰望风景优美的石牛山。这里村前村后茂林修竹,山山叠翠,耸入云天,原名紫霄村;景色如画,民风谆厚,农林为业,世代相承。诗人毛一夔就成长、生活在这绮丽的画图中。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父毛学鲁(~),讳天锐,字元颖,读经史,通文墨,能诗文,惜而立之年英华早逝。他父亲去世时,一夔与其弟一驹年皆幼小,由母叶氏(福建龙海石码人,县学秀才叶联芳长女)抚育成人。他幼失父怙,而天赋聪慧,从小勤奋好学,学业每冠同窗。长成后,通经史,工吟咏,耽山水;凡德化山川名胜几乎都有他的足迹,并留下诗篇。为清代古瓷都德化著名诗人。流传至今收辑于《瓷都德化古今诗萃》(年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有咏《石牛山》、《飞仙山》、《岱仙瀑布》、《驾云亭》、《凤翥山》、《西华室》、《心慈岭》、《谢公桥》、《缨溪》等20余首。
黄宪文介绍:
黄宪文(~)又名承琏,字元美,号简亭。清康熙十五年农历四月廿四日生。岁贡,考授司训。黄守仁,又名卜铨,字孚品,一字纯夫,号静山,监生,黄宪文长子。黄好仁,又名卜錀,字孚选,号知园,庠生,黄宪文第五子。他们的故乡水口,古为德化县东部重镇,有“水口关”,为通永泰县至省城福州通衢。其地处戴云山主峰之东,东南距石牛山风景区十数里,浐溪、石牛溪、涌溪流汇于此出永泰县,故名“水口”。四面群山环抱,诸溪汇合,水深而平,昔可通舟楫,河畔坡阜较缓有坂,登山鸟瞰,村犹似湖,因称“湖坂”。其间峰峦蜿蜒起伏,交错纵横,层林苍郁,滴翠凝青,山明水秀,风景优美。诗人黄宪文、黄守仁、黄好仁父子兄弟等,当年出生、生活在这幽雅如画的环境中,孕育了他们的敏悟灵性与文思才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苏如兰介绍:
苏如兰(~)别号梦香。福建德化双翰人。苏履吉妹。生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她出身于“世掌丝伦美,家传翰墨香”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熏陶,聪慧好学,才思过人。6岁与兄履吉一起上学,对所学文章诗词过目成诵。她的老师苏生斋先生奇其人谓“蕙质冰心”。9岁能“遍指诸书,豁然通晓”,并“颇能诗藻”。其贯通诗义,别其心裁,有矫矫不凡之致;作文有秉笔直书,流洒自然,幽妍雅秀之风。 由于封建礼教的偏见,如兰14岁便离开塾学,潜处深闺,恪守闺范,从事女红纺织,侍奉祖母、双亲。但她虽身处闺阁,手持针线,而心系诗书,每耽吟咏,继续自学钻研。其卧室满是研匣笔床书本与诗文稿件,并常与她的嫂嫂张淑芳赠章唱和,故诗赋水平得以不断提高,造诣甚深。
苏履吉介绍:
苏履吉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福建德化双翰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日。6岁与其从叔意堂入塾启蒙。自幼好学,及长工诗。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①补博士第子员,22岁补廪。嘉庆十八年()登拔萃科,翌年春廷试入选以县令用,签分甘肃,二十年()赴任。初莅庆阳,先后调崇信、正宁、灵台、洮州(今临潭),弭节皋兰,摄篆漳津,三知敦煌,委署贵德(今青海省辖)司马,升安西直隶州正堂,署哈嘧府(今新疆自治区辖)正堂。历职边塞20余年,足迹遍甘肃及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所到之处,恤民惠政,善析冤狱,乐育人才,“荒政所活者数万人,书院所成者数百士”,被称为“神君”、“生佛”,尤为陇西人民所竞颂。道光(~)中丁忧归梓服丧,期满调广东佛山海防厅。卒于任上,舆榇归葬。
陈拱介绍:
陈拱(~)又名建成、焕拱,字伯垂,生于清咸丰七年,德化县城关鹏都人,清末德化人民反盐税斗争农民义军首领。 陈拱祖辈世代务农。他自幼好武功,学骑射,为武童生,但因家贫未得深造。生性豪爽,为人耿直,好打不平,敢于犯上。后来,于云龙桥头南端塔雁街开米铺并兼营食杂,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深得信誉。光绪十七年(),他代表人民的利益,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盐税斗争。其斗争烈火烧遍德化全县,震荡永春、安溪等地,参加举义者先后上千人,有力打击了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泉州提督孙开华、永春知州刘朝缙、德化知县周廷献被革职查办,永春州刑幕朱林午被判处死刑、因逃脱被通缉追捕,把持德化盐局为非作歹的翁其珠被-死于狱中,翁其珠的幕后“狗头军师”翁栋被斩首示众。他的英勇举义最终虽然失败,但为德化农民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江启泰介绍:
江启泰(~)又名少康,讳信和。福建德化水口祥光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农历五月廿四日。民国时期留美硕士。中华民族爱国志士。 江启泰出生于偏僻山区。父江允坦,字元平,清末民初农村知识分子,信奉基督教,后为传教士;一生于德化城关、上涌等地传教。由于接触西方文化,重视教育,对子女竭尽全力培养。据《德化祥山江氏族谱》载,四子一女皆大学学历。长子江盛榔,毕业于中山大学医科,次子江启泰留学美国;三子江信义,毕业于厦门大学;四子江信福,毕业于复旦大学;女儿江爱梅,亦毕业于某医科大学。
林灿介绍:
林灿福建德化雷峰人。约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间。祖辈世居雷峰村林厝东洋,他徙居石城漈仔头;一生务农,兼设馆苏授武术。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堪称“近代武松”,为清代德化一代拳师。 林灿从小爱好武术。长大后又从师永春鳌峰名师郑礼,得其真传。据传在永春拜师学艺时,他同诸师兄弟等在郑礼的亲传口授下,早晚认真练功;功余,自己又背后细思琢磨,勤加练习。因此,他的拳术-在同学中高出一筹。同时他又遵从师父之嘱,白天将一只母牛和一只牛犊赶至山坡放牧时,练习用双臂捧抱起小牛从高处抱向低处,然后又从低处抱回高处。每天数趟,寒暑不辍。于是,林灿的臂力随小牛长大日增,由数十斤、百来斤而练出二三百斤猛劲;加上武术功底,臂力惊人。乡闾邻里都称誉其“林灿手”,与“王然脚”齐名,名驰遐迩。
潘孝德介绍:
潘孝德(~)字世道,号列卿。原籍福建永春达埔。清光绪七年()生于德化赤水街。近代名闻中外的白鹤拳师,赤手空拳打虎的英雄。 潘孝德出生于武术之家。父潘望,谙拳术,早年于德化赤水街开豆腐店,后建店定居。其伯父,是位白鹤拳师,拳艺名驰遐迩。潘孝德经其精心教导传授,对白鹤拳造诣殊深。 潘孝德成名较早,青年时期即受聘于江西某地为拳师,教授白鹤拳。3年后返回德化赤水,设馆授徒,精心传授拳艺,堪称德化白鹤拳一代名师。时漳平拳师雷正明到赤水街,欲与拼馆比武,孝德宽以待人,再三礼让,但雷正明恃强不舍,孝德奋勇应战,雷正明败逃。民国初年,德化赤水一带老虎出没伤人,百姓谈虎变色。时潘孝德常往返于德化县城与赤水之间,有次路过荒凉的厚德葛竹仔(一说为赤水街往格后尖山路上),浓雾茫茫,猛虎迫身,孝德正当盛年,毫不畏惧,赤手空拳与老虎扑斗,将老虎击坠深渊。
苏献杯介绍:
苏献杯(~)字瑞传。福建德化大铭联春睦联堂人。劳工勤俭致富的华侨实业家,现代知名爱国侨胞。 苏献杯生于清光绪十三年()。祖辈务农,家境贫寒。父苏茂,为望子成龙,克服困难送他读了几年私塾。光绪廿八年()献杯16岁,为避匪乱,远渡重洋,于马来亚谋生。初到时打杂工,后来到彭直凉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勤苦经营,不久遂成小康。后接其胞兄等一家人到马来亚,协力奋斗,甚有发展。民国元年(),苏献杯结婚成家,与兄分爨,各自经营,兄弟俩仍致力于橡胶、咖啡等种植业。献杯妻陈从娘,出身于劳工家庭,勤勉俭朴,夫妻俩同心同德刻苦经营,实业兴旺,不久家境已相当富裕。
王然介绍:
王然(~)字庄沛。福建德化雷峰肖坑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卒于道光十七年,享年59岁。为清朝中叶福建知名的一代拳师。他武术高超,一生到处设馆授徒,人人称他“王然司”。他娶妻徐氏,复配林氏,皆谙拳术;因经常看到丈夫练拳,其后私自练习,年久月深,亦甚有功底。后又于福建闽清再婚一女,亦晓武功。 王然自幼爱好武术。初学太祖,后来各家兼学。性极谦虚,凡武艺比自己高超者,均诚恳欲拜其为师。平时,他身上总常带有“红包仪”白银4元,遇有拳法高强或某一拳术特别精深者,随时取出所带红包,诚恳下跪供奉,尊其为师求教。所以,兼储各家之长,造谐殊深。
叶乃矧介绍:
叶乃矧(—)福建德化国宝人。德化县知名的爱国华侨。抗日战争时期驰名的战时难童保育学校——德化凤林慈儿院的倡议创办人、经费筹集者与主要捐资人。 清光绪八年()十月,叶乃矧出生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主峰群之一、三山耸秀海拔米的小戴云峰西南麓、风景如画的德化国宝村。祖辈皆是贫苦的农民。他的童年时期,正是晚清政治腐败,国运衰微,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清廷只能丧权辱国屡次割地赔款求和,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民生凋敝,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的凄惨年代。叶乃矧为生计所迫,以求得生活上一条出路,在刚满13岁时,即跟随亲戚飘洋过海、远渡重洋到马来亚谋生。开始打小杂工,16岁时,到一间制鞋店当学徒。他聪明好学,刻苦耐劳,双手勤快,三年学徒期满即能上岗独立操作,以后勤劳俭积,收入渐有盈余。他胸有远志,历经长期一再积累,遂萌生独自创办实业的构想。民国19年()开始自建橡胶加工厂,继而购置商店,经营橡胶与百货,自创“福美牌”橡胶,拓销远近市场,信誉远扬,创业lO年,积累盈丰,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富户之一。
苏十万介绍:
苏十万(约~)原名一侯,字万仁,号留义,排行伦千五。宋末元初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一带)石城人。宋礼部尚书苏奉礼后裔,宋太中大夫、翰林院太博学士、国师校书郎苏总龟三世孙。 十万自幼聪颖,长习骑射,熟诸武略。秉性高标拔俗,慷慨豪爽,平生忠肝义胆,诚以待人,常能温恤乡邻,人皆乐与交游。南宋成淳十年(),元军逼近临安(今杭州,南宋都城),朝廷危在旦夕,诏示天下忠臣义士勤王。十万闻讯邀集平日好友、乡亲,慷慨陈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况吾祖世累食宋禄,正宜精忠报国”。遂尽倾家资充作军饷,募集义兵,以境内的罗城寨、南埕的天平城等为据点,屯兵积粮;又以县南的肖田、蔡径和城西的唐寨、涂坂宫、相安院为大本营。德化等各地群起响应,踊跃参加义军,遂有“一呼十万”之说。十万集上万义兵,日夜加紧军事训练,进行忠君爱国思想教育,并身体力行,处处作出榜样,与义兵同甘共苦,上下一心,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勤王队伍。他率部赶至半途,惊闻临安失陷,张世杰、文天祥等扶幼主赵昰、赵昺退至温州。十万赶到温州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十万受封为殿前都指挥使。时元军气炽势锐,闽陷入粤,昰、昺二帝相继殉难后,十万不屈,突围返回德化,于七台山的彰武寨和天马山的岭头寨等处再聚义兵,利用山陡林密等复杂地形,层层设防,用“竹林弓、蓬丛箭”的伏击战术继续抗击元军,前后与元军相拒七载。元军持诏招降,十万严正拒绝:“吾身为宋将,愿决一雌雄,死而后已,安肯屈身求荣乎!”然终因大势已去,兵穷无援,元至元十七年()被围于七台山下水府,混战阵亡。清乾隆版《德化县志·人物·忠烈》载:十万“被刺不仆,血渍石上,朱殷不灭”。元朝建立后,为嘉其忠烈武勇,敕封十万为武烈苏王,谥师汤。德化人民为纪念十万忠义节烈,相继在水府、隆泰宏祠、双翰和屏山(今属大田)立庙塑像奉祀。明清时期,苏十万香火、偶像又先后传到台湾,为台湾同胞所敬仰、崇奉。后来曾降乩题云:“不负心,预天做去,大丈夫,一呼十万,何妨称兵,称贼、称霸、称王?”清名进士李道泰为之对曰:“肯回首,立地便成,好男子,百炼千回,自是可鬼、可人、可仙、可佛!”
陈蔚介绍:
陈蔚(约~)字洪,行六。福建德化清泰里龙山(今南埕连山村)人,约生于南宋淳祐十年()农历八月十九日。为宋末抗元的忠义肝胆英雄,曾授福建路都统使,敕封忠义统军都督,统领义军与元兵血战,写下了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陈蔚曾祖父陈觉民,为宋代忠君爱国者之一,赐进士出身,授右文殿修撰,福建路都统使,赠银青光禄大夫。祖父陈瑜,曾任河南开封府通判,赠直隶大夫,70岁退休荣归后,于南宋景定五年()带领儿子陈财归、孙陈蔚徙居德化龙山肇基繁衍。陈蔚自幼秉承家学,颇有才识,深明大义。时宋室将倾,遂弃文习武,研读兵书,练习骑射,慷慨激昂,决心扶宋。后与其堂弟陈显(又名十官)于龙山石鼓寨等为据点,招募义士,聚众练兵,与苏十万义军互相呼应,伺机报效。
郑宽永介绍:
郑宽永(约~)名子安,福建德化桂阳梓溪人。元末自立为“霸王”的反元农民义军首领。 元至顺(~)间,郑宽永出生于万山丛中的戴云山主峰东侧、海拔米的土云岐峰北麓桂阳梓溪霞村美一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生活困苦。他秉赋聪敏机智,读过多年塾学,颇通文墨。自幼喜好舞拳弄棒,长大后习练骑射武艺,阅读兵书韬略。性豪迈,重义气,善结交,有抱负,具胆略,敢作为,群伙中有鹤立鸡群之概。 元至正(~)间,中国各地连年灾荒四起,农业失收,人民生活困苦;而朝廷及地方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层层加重0盘剥,社会动荡。福建与全国各地一样,官迫民变,农民纷纷揭竿而起-酷政。年轻敢于作为的郑宽永,面对酷政盘剥痛苦的生活现实和各地官迫民变的-形势,乃与邻村古格农民、道士黄化显(习称许格“师公”),江西宜春慈化寺和尚彭莹玉等人及当时白莲教组织的农民义军“红巾军”秘密联系,以宗教为掩护,传出“贤王出世,老君降生,摧富益贫”等口号,组织农民举义反元。
来源:单仁资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