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崇拜以海为田helliphe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021/5779684.html

上期介绍了闽南地区与海洋有关的习俗特色和生活方式之后,本期立足于此,将进一步探索海洋赋予闽南的人文胸怀和精神。

1

海神崇拜

人类对大海的认识,直到现在,还是十分有限的。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傍海而居的闽南人除了依靠一些世代相传的航海经验外,还形成了完整、独具特色的海洋信仰。

人们会崇拜海洋动物,赋予其灵性和力量。

宋元时期,妈祖成为闽南地区最主要的信仰。妈祖,据传原名林默,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年,“世传通天神女也。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妈祖因多次显灵,护航济生,在民间广泛流传,朝廷屡有加封,直至被封为“天后”、“天妃”。

但凡港口繁盛之处妈祖庙亦兴,如泉州城南著名的天后宫。明清时期,闽南人民大批移居沿海岛屿和海外,把妈祖信仰也带到移居地。如今,天妃宫已遍布世界华人所在地。

泉州天后宫

吉隆坡的天后宫

“行船讨海三分命”,大海生活极端危险,航海者除了信奉海神妈祖外,还供奉其他神灵,主神与多神并行不悖。其中有玉皇大帝、海龙王、王爷公、水仙王、关公,灶君、床母、城隆等。闽南海洋习俗中的多神祟拜乃是属于佛教、道教体系,这样使海洋信仰构成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开放性的体系。

2

崇商重利

传统的儒家观念强调重义轻利,抑制农业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业活动,维护正统的等级秩序。但因为闽南地区土地贫瘠、地少人多,最晚在宋元时期,闽南沿海一带就“以海为田”,视男儿经商打拼,而非绝对的读书入仕为正途。

因此,闽南地区推崇商业,义利并重的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商人地位具末位。而闽南的社会价值观中,“商能致富”“只博黄金不博诗”,表现出明显的对商人的宽容,商人与“农工”皆可平起平坐。

闽南人对中国商业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其对海外贸易的最早接触与拓展。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各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宋代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代由于更加开放的外贸政策,泉州港进一步繁荣;明代后期以来的海外移民活动更为闽南文化注入异域文化的活力。

清末明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商业达到鼎盛的时期—以漳州香港路为代表,分布着各种药店、茶行、海产干果店、银庄、典当行、纸铺,熙熙攘攘的人群皆沉浸在商品经济带来的丰富便利中。

闽商是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擅长海外贸易是他们与其它商帮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冒险犯禁,又勇于进取百折不挠。海禁政策结束之前,他们坚持出海经商;鸦片战争结束后,厦门称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外贸易越发繁荣。

如今台儿庄的天后宫是当年闽商外出经商休闲娱乐的会馆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后,闽商依然是勇开风气之先的先行者。他们开设“地下工厂”,做“投机倒把”生意;从事走私贸易,并率先与台湾贸易,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在国内,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福建本地,闽商已成为当地经济的生力军。闽籍企业家创办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一个个产业群。如晋江鞋业、南安建材、安溪茶叶、德化瓷器等。

3

团结爱国

前几天,“福建帮”事件—福建人在香港反击港独暴力示威,被顶上了热搜第一位。一时间,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纷纷为此次事件主角的勇敢与血性点赞。

令人振奋的“福建帮”事件,背后实则反映的是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骨子里的爱国和团结精神。

闽南是中国开拓大海,睁眼看世界的前沿,闽南的“闽”字被当地人解释为“门里虫”,只有出门闯荡才是一条好汉。

据统计,全球个国家和地区,多万名华侨中,福建人九占了万。

年的春晚,澳洲华人首富—来自福建石狮的许荣茂成为了焦点。他出资1.33亿元,追回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同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他表示,自己仅仅尽了“绵薄之力”。他在年被评为“中国首善”,半生捐出13亿,帮助艾滋病儿童治疗上海,世博会建设。

海外的福建同乡会一直活动积极,时常伸出援手跨越重洋。他们曾向福安二中的三十个贫困家庭的同学慷慨解囊,三年以来共捐赠数十万计的人民币,用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资助他们完成高中。

也许正是因为异乡漂泊和在外打拼的不易,闽南人孕育了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国家责任心。沸腾的中国心永远支持着五星红旗的矗立。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ms/87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