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盏谈建盏需要坚守,它让千年古镇焕

建盏被誉为瓷坛明珠,一种为茶而生的瓷器,贵为大宋皇家御用茶具,盛极一时,享誉海内外。朝代更迭,饮茶习惯改变,工艺造价过高,成品率的局限,终究逃脱不了断烧的命运,封存史册八百年后重见天日。建窑建盏的繁华和落寞,见证了历史的璀璨和无情。当代,建窑建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复兴,政府鼓励,市场认可,钱景大好。我们见证了建盏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百盏齐放百家争鸣。对建盏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更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建窑建盏百家盏谈项目,试图在民间村边深巷,城市角落中探寻一位位潜心建盏研制的工艺师,以更多元,更客观,更开放的视角,对建盏的烧制工艺心得、历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交流,呈现出他们的观点和实力之作。

本期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来自建阳水吉镇建盏老前辈——许家有

……建盏老前辈——许家有……

陈:许老师,在您的记忆中,以前的建窑遗址是怎样的?

许:小时候池中芦花坪这边还有一段一段的窑,六七十年代窑的遗址里面还有碗,一些没有烧熟的建盏。那时候没有保护意识,放牛的小孩,周围的小孩去玩,把那些东西砸了是很随意的事情。

陈:芦花坪遗址里的盏会被砸掉,但是窑体应该很难破坏吧?

许:窑是一段一段塌掉的,那时候有一段完整的,里面还有匣钵和建盏。后来植树造林,觉得那些东西没用,就都推倒了。现在是没有了。

……曾经的池中老瓷厂主楼……

陈:听说池中瓷厂的前身在建国初是您家兴办的?

许:我祖父那一辈,从政和搬到这边来做瓷。五六年有合作社运动,瓷厂就被公有化,我父母成了瓷厂的员工。

陈:那时候瓷厂主要生产的是什么瓷器?

许:生产的是白瓷,日用瓷。

陈:据您所知,那时候生产白瓷的原材料来自哪里?

许:本地的。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哪里有原材料,窑就建哪里。那时候这边很多窑,每个山头都有窑,比如南山那边有白土,窑就建在那里。

陈:恢复建盏烧制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许:79年的时候,国家派一些老师和专家来池中瓷厂(建阳瓷厂)研究恢复宋代建窑建盏兔毫釉工艺。

陈:这个恢复小组里具体都有哪些老师和专家?

许:中央工艺美院的梅健鹰教授,邹应林老师,孙建兴,郭富庭,刘唐慎。

……曾经的池中老瓷厂大烟囱……

陈:建盏烧制工艺断代后,他们使用什么办法恢复建盏烧制工艺的?

许:他们来池中碗厂搞实验。那时候我是烧火工,专门负责烧盏。叶礼忠在瓷厂专门拉坯,那些老师专门搞釉水。

陈:他们复烧时,取土在哪里?

许:就在芦花坪。宋代这边这么多窑口,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取土就是这周围的,矿石在芦花坪也有。他们复烧用的釉矿是从建阳拉过来的。

陈:您说我们池中芦花坪也有釉矿石?

许:有的,就是风化的岩石,紫色的,就是量少了。早年一些小鬼挖碗挖出来,发现下面有锄头簸箕在那里,还有老式拉坯机。其实这些小鬼没有眼光,只知道把碗拿去卖,把这些工具都砸破掉了,要不然就是文物可以摆到博物馆了。

……许家有老师带笔者参观老瓷厂周围环境……

陈:据您回忆,那时候复烧小组做实验的频率是怎样的?

许:他们每次实验出来的碗,都要拿到北京去化验鉴定。主要是原材料会一样,结果应该会一样。

陈:我就很好奇,建盏断烧八百年,烧制工艺也没有记载,这复烧小组是怎么做到恢复建盏烧制工艺的?

许:开头的一年都没有烧出来,慢慢地试才烧出来的。那时候科学也不发达,只能试,搞了三年的时间,81年研烧成功后,那些老师专家就撤走了。

陈:当时复烧小组烧制出的建盏釉面是什么样的?

许:就是兔毫釉面。偶尔会有个把油滴烧出来。

陈:那时候是在池中碗厂烧建盏,是烧柴吗?

许:是烧柴火,和我现在搭建的这条龙窑一模一样。那时候没有电窑。

……建盏老前辈许家有在龙窑里和其他建盏师傅交流……

陈:窑体结构也和现在这条一样吗?

许:一样的。古代龙窑的结构也是这样的。

陈:像复烧小组做实验的时候,您主要负责看火,那烧一次窑一般需要多久时间?

许:从装好窑点火到烧熟停火,要识别出五种颜色,用颜色来判断温度。

……许家有在龙窑现场亲自指导徒弟怎么加柴……

陈: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许:刚开始烧火的时候,是“粉红色”;烧到到度的时候,颜色就变成了鸡蛋里的“蛋黄色”;到度的过程,火的颜色会转白,我们把它叫“蛋白色”;度到度温度变了,火的颜色变得更白了,我们叫“盐白色”;度到度,这时候火的颜色叫“刺眼色”,那火色就像针一样刺眼。通过这五个颜色,来判定碗是不是熟了。

陈:我还以为窑里的火就是红色和黄色的?

许:如果是红色的,那温度就差的多了。这些东西都是学到老做到老。现在的小孩都是蛮烧蛮去的。

……建盏老前辈许家有烧制的超大口径黄兔毫柴烧建盏……

陈:大家可能比较依赖电温度表?

许:那个东西不准的,窑体那么大。想掌握这五种颜色,需要经常看经常学,还要有人教才可以。

陈:复烧的时候,废品率是不是挺高?

许:是的。烧白瓷好烧点,白瓷烧到一定温度,熟了就白了,差个三五度没关系。建盏差个半度,就大变样,上釉的厚薄也有影响。白瓷不管厚薄,熟了就是那样。建盏烧制难度太大了,才会断代这么多年。建盏要做好,要学到精有一点难度。

陈:复烧小组81年把兔毫成功烧制出来后就走了,那我们这边的瓷厂是否就开始生产黑瓷建盏了?

许:没有。到后来有生产一段时间,但是烧出来的黑盏没人要,就停了。

陈:这是哪一年的事情?

许:大概是八六,八七年池中瓷厂换了个厂长叫曾国贤,他想烧建盏。他找那些老师把釉水配方要过来,但是没有烧出什么好的产品。毕竟那时候改革开放了,厂也快解体了,没有烧窑工。好的烧窑工都调走到建阳其他部门去了。

到了年的时候,专家组的邹应林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开车。邹老师说你不能去开车,你要回来烧盏。我说我现在没办法,小孩在读书,温饱问题要解决。到了年的时候,大女儿大学毕业,我就把车卖了,开始做建盏。

……许家有龙窑一角堆积如山的各种型号匣钵……

陈:您一开始是在哪里做建盏?

许:在七里排那边,就是烧白瓷球的那个厂,以前也是烧龙窑。年,汶川大地震,结果我的窑房倒掉了,没办法,就搬到池中的磷肥厂。以前烧建盏,就和唐僧取经一样,很难搞。

陈:年您开始烧建盏的时候,那时候烧出来的建盏都是怎样的?

许:那时候没什么经验,靠自己摸索,茶叶末也有,黑盏也有,兔毫也有。后来窑房倒了,搬到磷肥厂用电炉,烧出来的结果很好,那时候就有烧出不少的兔毫盏了。我就拿到莆田邹应林老师那。邹老师说就是这样做,别人做不出来,但你一定行的。再后来,我就开始着手把龙窑盖起来。建盏现在发展这么快,也是相当不容易。

我从磷肥厂搬出来做,窑做好后,就烧得很不错了。那时候就已经有人把我的建盏拿去上海销售了。慢慢的有人就想和我学这门手艺,我说可以啊,政府也支持这个事情,建盏这个产业要做起来,没有人肯定是不行的,你想学我就教你。我就带着一些徒弟慢慢做,带了不少徒弟,后来更多人开始做了。

……建盏老前辈许家有烧制的黄兔毫柴烧建盏……

陈:您当时拿盏到莆田找邹应林老师看建盏,当时建盏是兔毫吗?

许:是的。

陈:那从什么时候开始,油滴开始多起来的?

许:从年开始变多起来的,因为开始用油柴拿去还原。

陈:早期烧兔毫,是不需要油柴还原吗?

许:对,早期烧兔毫不需要油柴。

陈:宋代建盏里有油滴出现,我想了解宋代烧建盏,在柴窑里会用油柴去还原吗?

许:不会。以前在窑里烧出油滴,是偶然间还原氛围烧出来的。像以前我跟复烧小组那些老师烧建盏的时候,在柴窑里也烧出过油滴一两次,一样的烧法,一样的釉水。

……许家有老师在练泥……

陈:您在七里排的时候使用的是柴烧龙窑,到了磷肥厂后是怎么想到用电窑的?

许:那时候柴窑烧出的东西没有人喜欢。我祖辈就是做瓷的,从小在窑里打滚,十几岁就开始帮忙烧窑了。但是电炉好控制一点,它体积小,准确率比较高。

陈:电窑也是您自己做的吗?

许:那时候什么窑都是自己做的。做窑的材料,像硅碳棒都是我开车到上海去买的。

陈:那这个成本很高啊!

许:那不管它,要做一件事,总要吃苦。

陈:那时候电窑一次可以烧多少只?

许:七八只。之后窑慢慢做大,一窑烧一两百只都可以。德化下面用的主要是电窑,后来德化就有人上来专门从事电窑的制作业务。

……池中村的许家有龙窑……

陈:他们上来做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许:大概是09年的时候,是我把德化师傅叫上来,帮我做用车子推的推板窑,就是轨道窑。我在磷肥厂的那个窑就是轨道窑,花了五万多,但是一下子就开始出东西了。我更喜欢古朴味道的建盏,后来我就搞了这条龙窑。

陈:这条龙窑是哪一年建的,有多长?

许:头尾有三年时间了,有45米长。

陈:这一窑如果装满建盏,一次可以烧制多少只常规口径的建盏?

许:十二口径的大约两万六千只左右。八九口径的可以装将近三万只左右。

……许家有龙窑柴烧作品:大茶叶罐……

陈:烧一次工程量很大。

许:这个窑烧一次成本大约四十万。柴火,泥坯,工人开支等将近四十万。

陈:大手笔。

许:这个没关系。贵不怕,只要有本事搞好。

陈:从窑头烧到窑尾,一般要多久时间?

许:一天两夜。但是春夏秋冬不一样,冬天烧的就快一点,夏天烧得慢一点。时间长度会相差两三个小时。

陈:这我就不理解了,按道理说夏天温度高,烧的时间更短才对?

许:这个和外面的温度没有关系。它主要和窑内部的地面水气有关系,夏天的时候水气是往上升的,冬天的时候,水气是往下降的。这个时间就有区别了。

陈:按您的经验,四季中哪个季节最适合烧建盏?

许:冬天的窑好烧一点。只要能把控得好,窑要经常烧,一年半载才烧一次,窑里的水气就重,温度不好把控。最好是一个月能烧两次,那个温度就好把控,基本上差不了多少。

……老式的捣泥料设备……

陈:您作为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前辈之一,您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建盏在这些年突然火热起来?

许:改革开放后,北京就有很多人在卖建盏。那边好销售,这边就会有人收购。有需求后,有经济收入就会有人去做。

……反复试烧的柴烧建盏之大茶仓……

陈:是不是因为政府开始扶持了?

许:06年那会,一开始是北京来了两个学者,自己来七里排瓷厂问我很多事情,他们说我做的东西了不起。他们回去后在《旅游时尚》把这件事报道出来,我在外地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这个事。建盏是外面先重视起来,我们市政府才开始重视起来。加上建盏作为国礼,市政府自然压力大,很重视这事。建盏年产值十几个亿,成了我们的主导产业。早些年很多人去上海做钢贸生意都亏掉了,水吉经济很不景气。后来大家做建盏,慢慢把钱都还掉了。建盏挽救了很多人。

做建盏,很有前途,需要坚守。但是现在建盏市场有点混乱,主要是德化的单色釉在冲击我们这个市场,外地消费者又不懂外地单色釉还是建盏釉,被误导了。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也和政府领导提过建议,未来在建阳建发建盏一条街做一个视频,向消费者介绍什么是单色釉,什么是建盏釉。再不弄,建盏以后的发展也很危险。

陈:像您茶几上这有紫金,茶叶末,乌金和兔毫等几种不同釉面的建盏,您之前说它们是同一种建盏釉烧制出来的?

许:是的,是同一种建盏釉。只是它们放在窑里烧制的时候,烧制温度和气氛有区别,釉面结果就不一样了。所以说,建盏差半度,它就变了。所以说,做建盏是真的有难度,电脑都没办法去控制,只能人工去操作。

……建盏油灯……

陈:现在为了和外地釉做区别,很多人提出了“原矿釉”概念。

许:这是不准确的说法。人家白瓷也是原矿釉,人家青瓷也是原矿釉。但是其他釉水用到建盏里来就是很糟糕的事情。

陈: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盏?

许:从宋代留存下来的建盏瓷片看,建盏以兔毫为主。建盏釉水烧制氛围的变化会导致斑纹形态的不同如油滴,鹧鸪斑;烧制温差会产生柿红,茶叶末等。

陈:我是否可以说只要是以建阳地区的釉矿加草木灰配的釉,就算正宗的建盏釉?

许:要用本地的矿石,主要配方不能跑掉。现在很多人是把外地釉加到本地釉,想烧宋代韵味的兔毫,根本烧不出来。建盏釉是很挑剔的。

……柴烧建盏茶叶末……

陈:我以前在建窑遗址发现,建盏瓷片颜色除了黑色的,兔毫的,还有一些是灰色的,白色的。我在想,那些白色的,灰色的,甚至有点绿颜色的建盏瓷片,是否是古人把外地釉拿来烧制而产生的?

许:不是外地釉拿来烧。这些颜色的建盏有一部分是因为它的匣钵在窑的底层,木炭没有烧化,堆积在底层匣钵周围,它温度不够,就会出这样的颜色。差半度,就会有变化。

现在有一些外地釉也会烧出这样的颜色,但是它的光泽度和视觉效果会有差异。像这个釉水的识别,一般消费者又不懂,这需要我们做一个宣传片,告诉消费者怎样识别,免得消费者买得不开心,用得不放心。这样慢慢地才能管理好建盏。中国人口多,什么都是需要有人管,需要引导。

……许家有老师烧制的黄兔毫建盏釉面细节……

陈:很多消费者对建盏不了解,看到建盏釉面各式各样,他们使用建盏会有担忧?

许:他们不了解建盏,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以说,单色釉,有毒没毒需要检测才清楚。

陈:您也培养了不少徒弟,您认为学做建盏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许:做建盏真的是难度大。首先心要定。人品是最关键的,做事第二步,做人第一步。做建盏需要心静下来才能做好。我那些徒弟还不错。

……正在阴干中的建盏泥坯……

陈:我听说八几年的时候,后井很多村民拿老的很盏来老瓷厂换白瓷碗?

许:那是86年,厦门考古队来这边做考察。我们瓷厂挑一担白瓷碗去后井换,挑一担白碗过去,换一挑黑盏回来。那时候我们烧的白瓷也是出口瓷,上面有贴花。换来的黑盏也很完整。

陈:那这批东西,现在是不是在博物馆里了?

许:以前在这个厂里,后来厂倒了,陈列室都没了。

……正在老屋中阴干的大口径建盏泥坯……

陈:我在建窑遗址有看到不少青瓷和白瓷残片,我听人说,我们这边宋代生产的青白瓷和龙泉有的比?

许:年限一样长。我们宋代也有烧青瓷。龙泉青瓷是哥窑弟窑两兄弟干的,我们建盏传说是两姐妹干的。

陈:我们这边有烧制青白瓷原材料,是不是去陈地村路上的那个白泥巴就可以用来烧白瓷?

许:可以做碗。白瓷的矿脉都是都是呈球状的,有大有小,其实是石英风化了。

……正在老屋中阴干的花瓶泥坯……

陈:其实,我们这边也有做白瓷的生产条件。

许:当然可以,但这不是我们这边的强项,我们没办法去和德化比白瓷,和龙泉比青瓷,和景德镇比青花。祖辈也是聪明的,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主要是做建盏,做建盏讲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做的建盏和其他地方做的黑瓷韵味就有很大的不同。建窑是以黑瓷闻名天下。

……许家有老师在和徒弟交流龙窑柴烧工艺……

陈:时代真的不一样,89年那时候瓷厂烧的建盏没有销路,但是时隔30年,没想到建盏现在这样被喜爱和认可。

许:主要是国家富强了,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地方的产业能发展起来,资金流动起来,这个地方的经济也就能好起来。只靠农民种稻子,年产千斤亩万斤亩也没用。建阳水吉这,如果没有建盏的发展,街道都是冷冷清清的。没有建盏,很多人都不知道建阳这个地名,建盏让水吉这个千年古镇焕发新生机。

陈:水吉人是很幸运的。

许:是的,建盏挽救了很多人。

本文采编:陈明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年7月17日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

建阳建窑建盏工艺师访谈项目,

旨在以更客观,更多元,更开放的角度

呈现建盏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为当下,为未来,

留下第一手的田野调查实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ms/7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