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指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德化瓷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德化瓷器有青瓷、青白瓷、白瓷等,其中以白瓷闻名于世。德化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早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德化瓷器就已出口海外,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县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中部,以出产白瓷为主。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瓷土矿藏密布,质地优良,是中国瓷器的著名产地,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明代(公元~年)在宋元白瓷的基础上,明代德化陶瓷工匠经过长期实践,大胆创新,烧制成功了独特风格的白瓷,其制作之精美,格调之高雅,达到了德化窑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清代(公元~年)德化瓷器的发展到清代,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而以青花瓷器为主流。清人烧制的瓷塑艺术品相继在上海、台湾、日本、英国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走向衰落。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的传统瓷器品种发展到余种,现代题材的产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瓷器:明代,德化瓷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瓷质致密、滑腻如脂,整体晶莹剔透的新瓷种,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被视为珍品而竞相购藏,外国人称之为“中国白”。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末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构成和完全拧制烧成制度,在烧成制度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或称象牙瓷。
猪油白:其釉质莹厚细腻,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
孩儿红:德化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稀。
明代德化窑还生产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陈设供器是大宗产品,此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的式样。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装饰不多,气氛庄重,以胎釉的质感取胜。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体积感,器形的轮廓线,以及堆贴上去的兽头、铺首、蟠螭、夔龙等凸出部分富有弹性的弧线,把体积感中最强烈部分安排在显著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装饰,烘托出浑然一体的古色古香气氛。以习见的香炉供器为例,属于仿古类型的有印花饕餮纹双耳四足方鼎式炉、印花双螭耳三兽蹄足炉、贴花梅花纹双耳三足圆鼎式炉;属于明代典型式样的有:印花云雷纹高筒形罄式三足炉、竹节筒形三足炉、印花回形纹双螭耳宣德炉等。
日用器皿品种又可分为日用饮食器、盛贮器和文具,产量不大,但也很讲究艺术效果。如盘洗器,往往模拟荷花的叶子形状,制作时将不规则的弧形叶边缘自然卷起,叶脉由中心向边缘延伸,叶囱下凹,形成瓜棱状的底足,有时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或从叶面盘起或从底部外伸,形体上追求自然简朴的曲线美,加上原材料的单纯质地感光,愈发显示出别致的风韵。
德化窑产白瓷胎质细腻坚韧,透光度好,釉面润泽光亮,釉色呈白色,对着光源观察釉层隐约泛出粉红或乳白色。到了清代,德化窑产白瓷釉色白中泛青,釉质较明代的更硬。瓷器器形有碗、瓶、壶、洗、炉、爵杯、梅花杯及瓷塑等,不过明代主要生产生活用器具和瓷塑,清代则主要生产碗、壶等日常器物。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民间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一代宗师何朝宗,德化后所村人,他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刻意求工,一丝不苟,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他雕塑如来观音,达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观音作品称著,冠绝一时。何朝宗瓷塑观音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乘,形神兼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健康、幸福的意境。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一尊何朝宗塑渡海观音,通高六十四厘米,面庞呈椭圆形,额缀一珠;头发盘髻,贯一如意,披巾罩首,衣裙裹体。胸前微露,一串珠饰,胸前衣褶作打结状;双手藏在袖里,作左拱势。底露一足,踏立莲花水波之上,另一足为水波淹没,作渡海状。神态如生,真是: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千年观音,虽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该器通高25.8厘米。分上下两段塑造。上部观音结跏跌坐于莲花之上,正身双手台掌作祈祷状,神情肃穆。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开,腕内各执火焰、灵芝、桃实等杂宝法器。下部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龙,张口吐舌,昂首对峙,龙背各立神像,执笏朝奉。虽然层次复杂,但各部分比例协调,上下两段又以柱状承托隔开空间,处理得体。观音上身虽然集中了莲冠、飘带、披巾、缨珞、玉镯等众多装饰,但以简练的手法增添了华丽的形象,无繁琐之感,达到了造型艺术的整体统一。如此层次复杂,又以上下隔开,在烧成上难度是很高的。
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艺,一直为后世风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