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陶渊明赴京,这次赴京不是赶考,而是替桓玄送信。桓玄后来建立了桓楚,当上了皇帝(存在百日)这都是后话。陶渊明把信送达后,就返回,在桑落洲规林阻风。于是在此地写下了《庚子岁阻风规林》。话说这规林一带为什么会成为避风港呢?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形成喇叭口状,每年春夏之交,由于东南季风受庐山阻挡,在湖口汇聚,形成风口,木帆船时代,船只每每到此,都会乞求行驶平安,所以鄱阳湖附近有一个老爷庙。而桑落洲西面,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船只到此避风成了常态。东晋鲍照在此避风,写下了《登大雷岸与妹书》,宋代的杨冠卿在此避风,写了一首诗。阳枋在此阻风,也写下了一首诗,阻风桑落洲,悠然见庐山。桑落洲天然避风港为很多人保驾护航。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规林。
这规林的名字因何而来呢?这是源于当年周瑜在桑落洲练兵点将,按照奇门遁甲,八卦规矩种植了桃树,柳树,组成了桑落洲九洲八卦阵。这桃树林又称规林,也就是后世的桃花源,晋太元中,前秦灭亡,秦太子苻宏,携妻子邑人投奔东晋,被安置在了江州桑落洲,陶渊明以此为蓝本,创作出了《桃花源记》,这就是桃花源的由来。后来陶渊明在此归隐,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东篱实则为东离,离卦的一种,用来标记方位。宋代阳枋也曾在此阻风,写下了阻风桑落洲,悠然见庐山之句。如果阳枋不是和陶渊明站在同一个地方,怎么会有这般感叹。自陶渊明归隐林下后,这里又称为归林。
《宿松县志()》:西湖西接湖北省黄梅县,东临三叉港,原名归林湖。湖中有9处圩滩,年开荒,年始建,年成圩,圩堤长米,顶高程17米,圩内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
《宿松文史》(页):西接湖北省黄梅县,东临三叉港,原名归林湖。湖中有9处圩滩,年开荒,年始建,年成圩,堤高1至2米,年加高培厚才达现在标准,圩提长米,顶高程17米,顶宽4至8米。圩内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
宿松感湖与黄梅县的分界线历史上是南以大西桥,大西桥,清康熙期间建造,从大桥上岸有一条牛车路通南圩(归林)至段窑,清湖道光年间因为发大水淤塞。
可见当初归林湖范围很大,有南北两条线,是桑落洲上最大的湖泊。根据明代记载,当初还有桑落湖泊所这个机构。宿松县志记载,归林曹湖一带,清代康熙年间属于曹胡洼地。由此可以看出当初归林湖大体范围。至于陶渊明是从南线归林,还是北线归林回家,按照常规,应该是最短距离,走南线应该没错,争议不大。
请输入标题bcdef
高植(—),字梯云(一作梯月),号槐堂。湖州武康(今属浙江德清)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德兴知县、德化知县、扬州清军同知、江宁南捕通判等,为官廉正无私,人称“槐堂司马”。死后家无余财,堪称廉吏,备受世人赞誉。 乾隆十九年()夏,高植以“卓异”擢升松江(今天上海市松江)同知。因《德化县志》未竟,迁延一年,次年秋天才置装沿江东下。乾隆二十年()孟夏,《(乾隆)德化县志》修成,历时一年。董榕称这部志书“编纂最为严简,无他志假借之失,列传尤称详确,远不遗,近不滥,得史氏法,可与康德涵《武功志》、陆清献《灵寿志》并称善本矣”。虽不乏溢美之词,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年左右,高植到桑落洲查看灾情,自八里江抵牧鹅林,想起了当年五月的洪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八里江:在宿松汇口沿江一带,本是周瑜修建的九洲八卦阵的离洲附近的江,离洲排第八,所以又称八离,其附近的江就叫做八离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东篱即东离,即此。后世写作八里江。
牧鹅林:在古桑落洲沿江一带,当年卫夫人随夫安家江州,后其夫李矩死于江州任上,卫夫人孤儿寡母,无以为生,只得教习书法,牧鹅为生。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帮卫夫人牧鹅,从鹅的行云流水之中,顿悟出了书法真谛,从此书法大进。后人因此把王羲之牧鹅的地方成为牧鹅林。
自八里江抵牧鹅林
东去濒江桑落洲,野田喜见麦初耰。连阡却忆今年雨,五月高原地半浮。
西陌东阡绕屋田,辛勤劳作却熙然。还看江上归帆远,多少风波买客船。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江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