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历史谜案孝庄太后不

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纷纷云云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则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死人殉葬。有证据显示,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如今,皇太极死了,论威望、论战功、论能力,这个皇位本来已经非自己莫属,偏偏皇太极的儿子又横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出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六岁的毛孩子来坐那把龙椅。对于多尔衮来说,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情吗?

  

  在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多尔衮可以说是成功的。他首先继承了乃父乃兄的政策,对漠南蒙古友好相待。科尔沁.阿霸垓、扎鲁特、鄂尔多斯、郭尔罗斯、土默特、苏尼特、翁牛特喀喇沁敖汉、奈汉诸部曾人关协助清军作战,多尔衮对他们优劳有加,封赏甚丰,后来双方的封贡往还长期不断。此外,双方首脑人物也时有来往,如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郴王满朱习礼等贵戚前来,多尔衮等亲自迎送宴请。多尔衮因事出塞,也常与各部落王公贵族相会,从而不断加深双方的感情。顺治二年四月,皇太极第八女下嫁科尔沁部巴雅思护朗。同年十月和四年十二月,皇太极之二女及十一女先后下嫁阿布飛和噶尔玛索讷木。四年八月,多尔衮自己也纳阿霸垓部落笃思噶尔济农之女为妃。这些都是传的联姻政策的体现。多尔衮正是通过这种手段,维持了北方的稳定。正如后来魏源所感叹的:“世祖当草创初,冲龄践阼,中外帖然,系蒙古外戚扈戴之力。”

  

  西方传教士自明末以来就进入中国,但多尔衮并未以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待他们,这从他优待和信任汤若望的行动中可以明显看出。但对葡萄牙人入广东贸易的要求仍加以拒绝,这表现出多尔衮对少数为自己服务的外国人十分优宠,政策开明,而对有可能威胁清朝安全的较大规模双边交往则持保守态度。

  

  顺治八年(年)二月,清顺治皇帝却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让人产生了疑问?是什么让顺治帝这么大的转变呢?

  

  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清朝成宗义皇帝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传奇人生

  

  清朝入关前形势图

  

  多尔衮自幼便受到自己父亲努尔哈赤的喜爱,在皇太极时期又不断的得到封赏和升迁,到了顺治皇帝登基之后,多尔衮权倾朝野,摄政专权,成为清朝实际的治者。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也就是说,鼎盛时期的鳌拜,虽然和多尔衮一样,并没有明显的“谋位篡政”行为,但其诸多罪行已经对康熙皇权形成巨大威胁的同时,还肆意践踏和挑衅了皇权权威。鳌拜对康熙皇帝做出的“攘臂上前,强奏累日”行为,犹如当时多尔衮手下强行“挟持”顺治皇帝前往多尔衮府中“视疾”一样。但多尔衮毕竟是“皇父摄政王”,抛去君臣之礼不言,还有着“长幼有序”的理由;而鳌拜作为一介臣子,对康熙皇帝的“大不敬”行为,就另当别论,就是对皇权的直接威胁了!

  

  不可否认,经过了多尔衮摄政的教训以后,顺治皇帝对于“托孤”方式的选择,还是比较理性和正确的!

  

  就这样,乾隆皇帝为多尔衮成功“翻案”,并且下令为他修复坟茔,“追谥曰忠,补入玉牒”,恢复其“睿亲王”封号,由其后代袭承,还给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对于多尔衮功过是非的评价也就此盖棺定论。

  

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众说纷纭

  

  

  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对于皇太极和后金臣民的影响极大。他们全部真诚地相信后金汗国确实得到了上天的护佑,而皇太极也就接受了大家的拥戴,在“服膺天命”的崇高名义下,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多尔衮的爱恨情仇:多尔衮如何成大清的真正领袖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就当时双方力量对比而言,多尔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由于他双管齐下,本来不多的兵力却分兵作战,兵分则势弱,容易被分别吃掉;况且此举很容易引起汉民族的同仇敌忾,使他们暂释前嫌,有可能携手作战。就在这年十月,大顺农民军二万余人进攻河南怀庆,获得大胜。败报传来,给多尔衮猛然敲了警钟。他立即令多铎暂停南下,由山东人河南,与北面的阿济格军对陕西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历史的偶然性再一次救了多尔衮,使他得以在战略上改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针,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很快,多铎于十二月底破潼关,李自成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至顺治二年()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面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日本一直对清抱敌视态度,当时的德川幕府似乎有意支持南明。但在顺治元年(年)发生的漂倭事件中,多尔衮却对那些日本人十分优待,又多次召见他们,“恳切地问话”,并在第二年送他们回国,向日本表示了友善的态度。

  

  就这样,曾经有过“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当时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

  

  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阿巴亥被四大贝勒逼着殉葬。皇太极如何抢皇位多尔衮母亲被假传遗诏殉葬。

  

  皇太极大喜,对多尔衮的举动很高兴,于是再转过年的新年朝拜的时候,多尔衮排在了群臣之首,带领诸贝勒向皇太极参拜。四月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多尔衮以巨大的功劳受封为和硕睿亲王,其中的睿字就是由他之前的称号墨尔根戴青而来,这一年他才二十四岁。

  

  天聪五年(年),皇太极初设六部,命多尔衮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战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事后,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多尔衮说:“墨尔根戴青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以严刑,断不宽容!”进攻锦州城,他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祖大寿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洪承畴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到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多尔衮却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啊。”

  

  顺治七年(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不久死于喀喇城。十二月初九(公元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在多尔衮死后的第十七天,清顺治皇帝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尊为成宗义皇帝,葬礼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规格办理。

  

  多尔衮第二次角逐满清政权最高治者,发生在崇德八年(公元年)。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3、《清实录·清圣祖实录》有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铁帽子王(四)——睿亲王多尔衮

  

  消息传到清廷,朝野震动。当权的多尔衮决定立即入关,争夺政权。这时,本已投降农民起义军的镇守山海关的明总兵吴三桂因不满起义军对其家属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四月十三日与刘宗敏率兵前往征讨。吴三桂自料不敌农民起义军,遂请求多尔衮出兵援助。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恰恰与女真人的习俗和努尔哈赤本人的安排有关。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多尔衮,那是一个恨啊。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以后还可以徐徐图之。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清朝成宗义皇帝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传奇人生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而就当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时候,代善家族的实力再一次成为左右政局的关键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hj/14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