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国家级陶瓷大师担任赛事评委,评选青年陶瓷技能人才作品
世界瓷都、闽中屋脊、美丽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有着多年的陶瓷制作史,自然生态优越,山水风光独特,陶瓷文化深厚,拥有“窑神”林炳、“瓷圣”何朝宗等一大批陶瓷先辈。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视察德化,对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称赞有加,并高瞻远瞩地指出“德化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希望在于陶瓷,德化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大力实施扶优、扶大、扶强战略,不断向工艺县发展,德化要敢于带着梦想闯世界”。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陶瓷技能“薪火相传”的传统优势,立足陶瓷技能人才基础和队伍现状,着力打造舒心、舒适、舒畅的成长沃土,以人才为支点撬动德化陶瓷产业跨越发展。
全国技术能手兰全盛参加陶瓷作品展
在“暖”上用情,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舒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德化拥有8块“国”字号生态旅游品牌,是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高颜值”的“硬环境”足够吸引人才,但最终要留住人才,更需要“有内涵”的“软环境”加持。我们为陶瓷技能人才积极营造舒适的“软环境”,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
在政策上动态治理。强化需求导向,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动态化更新升级陶瓷技能人才政策。年以来,先后出台陶瓷技能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青年陶艺人才领航等政策文件,从项目申报、社会保障、荣誉评审、人才住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特别是聚焦年德化陶瓷产业产值突破亿元目标,整合1亿元陶瓷扶持资金和5.3亿元信贷资金,重新梳理出45条政策措施,统筹解决陶瓷技能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年龄老化、校企联动不够紧密等问题,壮大陶瓷企业家、大师、新秀、工匠、上下游人才“五支队伍”,为陶瓷产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全国技术能手兰全盛获得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特别奖
在制度上系统治理。强化问题导向,打通陶瓷技能人才识别、选拔、使用、评价中的制度“壁垒”,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催生“人才效应”。比如,树立“不拘一格”的选才导向,将陶瓷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放在与学历、资历等同等位置,形成“不唯学历、不讲出身”的科学选才制度;树立“放权松绑”的评才导向,依托陶瓷行业协(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开展人才评价,形成“行内评人才”“人才评人才”“市场评人才”社会职称评审机制,打破人才评价“四唯”约束。近5年,共认定各类陶瓷技能人才名。
在服务上长效治理。强化效果导向,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县领导挂钩联系优秀人才服务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按照“设置专业机构,服务专业人才”的原则,成立德化陶瓷发展委员会办公室、陶瓷同业公会、陶瓷艺术驻地中心,为陶瓷技能人才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在县域核心区建设社区人才服务站、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和陶瓷文创“人才之家”,对符合条件的陶瓷技能人才提供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健、金融支撑、政策咨询、供需对接等专属服务,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针对抄袭仿冒、恶意打压价格等不当行为,成立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打造陶瓷诚信品牌,目前联盟已吸纳会员人,并聘请11位国家级大师担任顾问。
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张丽娇在直播带货中通过陶瓷手绘吸引客户
在“育”上发力,营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舒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培养各类陶瓷技能人才,通过运用灵活的教学培养手段、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成长平台,推动陶瓷技能人才培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边向互动转变。目前,在全县陶瓷产业工人6万多人中,有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占陶瓷产业工人总数的24.87%。
阶梯式培养大师级人才。实施陶瓷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遴选20名省级陶瓷大师作为国家级大师重点培养对象,在个人进修、专业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培养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陶瓷大师。实施省级陶瓷大师培养“百人计划”、市级陶瓷大师倍增计划,联合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举办研修班、人才沙龙、现场操作指导等活动,提高技艺水平。目前,全县陶瓷产业人才队伍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高技能人才4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17名,省级以上大师名。
陶瓷技能人才参赛照
多元化培育本土人才。树立“本土人才最能直接为我所用”理念,持之以恒培育开发,把本土陶瓷技能人才总量撑大、质量提升。政府层面,实施“名师带徒”“双导师”“订单式选学”等人才培养机制,组织39名陶瓷大师与多名学徒“结对”授艺,有效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活动开展以来,有多件学徒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奖项,分别有名、名学徒取得初级、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37名学徒获评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学校层面,投入3亿多元创办2所工艺美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架起“校门”与“厂门”的立交桥,在校内外建立“大师+名师”等13个工作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意能力、创业素养的“三创型”现代新工匠3.2万人。
社会化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等陶瓷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多个,举办陶瓷雕塑、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专题培训班,每年培训企业陶瓷高技能人才多人次。动态研判未来陶瓷市场需求,从供给侧发力,鼓励和引导德化人力资本有限公司、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中科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人才服务机构与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着力培养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纳米陶瓷、军工陶瓷等高科技陶瓷技能人才,向工程陶瓷、家居陶瓷等新领域大步迈进,力促年新材料应用陶瓷产值突破30亿元。
陶瓷技能人才化瓷为花
在“用”上突破,营造“天高任鸟飞”的舒畅价值提升,是人才的不舍追求。德化陶瓷大师、新秀是瓷都的“门面”和“台柱”,是德化陶瓷的灵魂,每个人价值的多少,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高度、整体的价值,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直面压力,大胆营销运作,搭舞台、打品牌、走高端、拓市场,抢占话语权和主导权,提升世界瓷都的聚焦度、显示度和美誉度。
探途径,搭高能平台。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本土人才在“山沟沟”里也能与国际国内艺术家、专家面对面交流研讨和技艺切磋,开拓视野,提高技艺水平。建成10个外来艺术家驻地创作基地,先后有法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多名国内外艺术家来德驻地创作。借助中法文化论坛,举办中国白陶瓷艺术大奖赛、国博德化白瓷展、中国白入选金砖会晤国礼瓷和国宴瓷、中国茶具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四大陶瓷文化盛事”,鼓励和扶持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走出去办展参展,推动“大师效应”,打响“世界陶瓷之都”品牌。据统计,德化陶瓷艺术大师外出参赛、展出的陶瓷精品,已被国家博物馆等40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在年厦门金砖会晤中,16件国礼中德化瓷独占15件。
全国技术能手兰全盛进行陶瓷艺术作品创作
深合作,引价值提升。借势“后金砖”“后国博”“后论坛”效应,引入经纪人运作机制,放开手脚策划包装,组织业界口碑好、陶瓷技艺好、价格体系好的“三好”大师,通过高端展会、高端比赛、高端收藏、高端人才等渠道,联手炒热“大师经济”,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推行“大师+”众创模式,如“大师+企业”“大师+专家教授”“大师+创作团队”“大师+画家、书法家”等,把陶瓷文化贯穿到研发、生产、包装等各环节、各领域,充分挖掘提升人才价值。根据权威机构评估,德化陶瓷品牌价值高达亿元,在全国主要陶瓷产区中排名第一。
畅渠道,破营销瓶颈。德化拥有陶瓷电商企业7多家,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连续四年进入“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今年来,受疫情影响,陶瓷市场需求疲软,陶瓷技能人才收入锐减。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坚持“线上”“线下”并举:“线上”,与阿里、京东、腾讯合作推出“瓷+”计划,发挥电商物流园、瓷艺城作用,推动电商品类向日用瓷、工艺瓷、大师瓷延伸,今年陶瓷电商交易额将突破80亿元。“线下”,成立德化陶瓷鉴赏委员会,建设德化陶瓷品鉴体系,制定德化白瓷鉴赏标准,在晋江、石狮、泉州3个地区设立中国白陶瓷文化艺术中心,打造集收藏、展示、销售、品鉴、沙龙、拍卖、新品发布为一体的全景营销平台,每年组织各类陶瓷技能人才参加知名营销展会60场次以上,有效解决陶瓷技能人才营销渠道不畅、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
(作者为福建省德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福建省德化县委组织部
点击上方红色图片可直接查看订阅办法。责编:张圣华投稿邮箱:zgrc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