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ldquo南塘rdquo柯氏

说起自己家的郡望堂号,那是年轻时清明祭扫才有印象的。从东岳山坡的花岗粗刻白石,到宏福园的精磨细雕黑墓碑——“晋水流芳南塘衍派”八字,渐渐深植于心。

宏福园祖坟一角

但这种印象,为何不是在自家祖厝的门楣上呢?因为小时候,大厝门楣上的字早已斑驳不可辨。

上世纪三十年代建,原新门街号柯氏古厝大门一角(年已拆毁)

现在询问起老父亲,他说,应该是写着“南塘衍派”!

据堂亲家收藏先辈一份光绪年间的不正规“家谱”载:“吾家世系盖自北宋分支流芳入闽,我泉南关外廿五都南塘乡居住至渐达公,清○○年分支为相公四房后顶相公(仪挺公之子)志德公放分支,移居城内德胜铺崇正里居住……”

“家谱”现状

德胜铺:属泉州古城南隅十五铺三十五境之一。

泉州铺境图

胜得铺(五境)

1、昭惠境:北起五塔巷南端,南到新门后街的崎头庙巷口,东折至文胜宫的新门后街、塔仔下、秦衙埕西段。境庙昭惠庙,或称崎头庙,在崎头庙巷南段,东向,面对秦衙埕。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2、佑圣境:新门城口至老先生巷口的新门街两边、老先生巷。境庙佑圣宫,在老先生巷北端,面对该巷。祀杨大帝,同祀刘星主。始建年代不详。

3、文胜境:老先生巷口至铺仔巷口的新门街两边、铺仔巷、文胜宫至甲第巷南端的新门后街。境庙文胜宫,南向,面对文胜宫桥(铺仔巷桥)。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4、仕公境:铺仔巷口至叠芳桥巷的新门街两边、甲第巷南端至关刀埕的新门后街、叠芳桥巷。境庙仕公宫,在古通津桥口,南向,临街。祀杨五郎。始建年代不详。

5、松里境:在新门城兜街南一带,境庙未详。

崇正里:位于今新门街通津桥至崇正书院一带。

俯瞰芳草园崇正书院

据长辈介绍,原先新门街号的老宅西侧即为柯家祖宅基地,因年久失修坍塌,上世纪三十年代才由两位下南洋的堂亲出资新建了号的宅院。新、旧宅院,南起新门街、北至甲第巷几千平方。年,新门街旧城改造二期工程启动,这些老宅均被征迁拆除。我们家也住进了楼上楼下的新楼房。

元宵夜,通津桥附近安静的新门街,只有少量的车辆、行人,及几辆正在执行防疫任务的警车和警员。

寻访柯姓宗亲,是本次作业给自己设定的内容。老父亲说,新门街的柯家跟城区其他柯姓的分支流派基本都没有干系。也是,从晋江柯氏家庙的族谱里,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上面,目前找不到任何我家家谱上第一人“仪挺公”的任何记载。(他日还要再走一趟)

但市区也有不少“南塘衍派”的后人。例如,这户甲第巷54号。

据户主陈述,他家现宅是先父上世纪八十年底购得。之前祖宅在许厝埕至花巷的菜园头,现泉州工艺美术厂至鲤城区政府的大片土地都是他们柯家的,后被占用,他们都散居各地了。

菜园头“南塘柯”的柯绵先生告诉笔者,先辈都是种菜为生,家境窘迫,先祖何时来城区已无从考证,他的了解至少有两三百年,他父亲那一代系“第七代”,跟我家先祖迁入城区的时间确实不同。最早的先祖风水在清源山很偏僻的地方,他的父辈人去过,他们这一代已经找不到了。在同辈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柯贤道”。

柯贤道,年10月。他创办管理的“海皮”,在泉州响当当!同为“贤”字辈,虽然父亲小他一岁,父亲却经常喊柯贤道的夫人(与父亲同事)为“小婶子”。作为泉州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他曾兼任泉州手套有限公司总经理、泉州海滨服装皮件厂(原先在海滨街道办事处附近,原新门街邮局对面、莲灯巷等地)厂长,兼任福建省总商会常委、省营销协会副会长、省进出口企业协会副会长、泉州市区商会会长,泉州人民教育基金会副会长、省优秀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政协泉州市委会常委等职务。还有他对教育事业出钱出力,连续13年捐资万元,慰劳教师。任泉州市海滨服装皮件厂厂长35年,产品销售15个国家32年,为国家创收外汇。“海皮”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创汇先进企业,被国家教委授予尊师重道先进企业,产品被北京首届博览会授予银牌奖。父亲对柯贤道的印象是,虽然外形瘦瘦小小的,但他系泉州第一位资产破亿的企业家;而且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字,文章诗词都非常不错。

而相关资料记载,柯姓灯号——“瑞雀传芳”最早播迁泉州城区的地点在“水沟巷”。

现水沟巷2号的“泉州市舶司遗址宫庙”

此“水沟巷”是否与众多资料呈现的“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即柯厝巷或菜巷)”,为同一地名?目前不得而知。因元妙观旁的“水沟巷”、“柯厝巷”,均已不见。《柯蔡一家亲?泉州〈柯氏家庙〉沿革》则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年)在泉州何衙埕购地,将原在泉州水沟巷的“柯氏家庙”迁址于何衙埕重建;六十年代尚为完整。因历史的因素,前厅、中厅、后厅主建筑遭受拆毁,而双边护厝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海内外柯氏族人纷纷回乡访祖寻根,然而祖根之地“柯氏家庙”已失祭祀功能。

何衙埕“柯氏家庙”的现状则是古厝坍塌,房主已经搬离,大片宅地由泉州市版权局、泉州三中(五中)运动场占用。

红圈处之前尚有住人,据说现房主搬居西街昇文小学附近

晋江南塘柯氏家庙记载的“泉城东势菜巷衮绣铺何衙庭泉州何衙庭柯氏家庙祠堂图形”

在西街北侧的炉下埕,李以健老师推介的一家堂号“瑞雀传芳”,10号的柯家。房主早已不在此地居住,成了出租房。

据了解,在泉州市区附近的浮桥,城东埭头、霞尾、前头、东星,丰泽迎津、后亭、东涂、凤山、室山、灯星,东海后厝、云山、柯厝尾,江南火炬、古店、玉霞、龙岭,北峰群峰、京塘、后茂等地也都散居着柯姓族人。

柯氏作为闽南望族之一,说起它的源流,就要追溯到远古时期。柯氏出自姬姓,以祖先名为姓氏。

泉州柯氏奉周朝时吴国第二任君主仲雍(仲雍与兄太伯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太伯为勾吴之主。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为始祖。周成王和诸侯在柯山集会,姬相当时在周国当大夫,也参与了这次的集会,当时指山为姓。姬相四世孙柯卢为了纪念曾祖父姬相和诸侯在柯山集会的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为柯姓,尊柯相(西周初期吴国的君主之一,为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为得姓始祖,柯氏子孙广泛分布于中原及江浙一带。

晋江新塘街道南塘村

而据南塘柯氏宗谱记载:唐光启二年(年),有祖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桃源(今永春)和平里田内及石码聚居,后来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传至八世祖塘边叟公,在南宋高宗绍兴末叶至孝宗乾道问(—)徙居南塘。其繁衍支派众多,悉称“南塘衍派”,堂号“瑞鹊”,郡望“济阳”。

晋江南塘柯氏家庙埕口有两副旗杆夹,旗杆在古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立的,只有家族中出了进士才能竖旗杆,可以看出,南塘柯氏在仕途上出了很多人才。

作为“闽南开宗”的南塘的家庙当时是从泉州迁移到这里的,所传的子孙相当多。特别是闽南大部分是从这座家庙传出去的,所以才叫做“闽南开宗”,还有东南亚、广东、江西、港澳,传衍的后裔有数十万人。家族对文化教育也是很重视,崇文兴教,从宋朝到清朝,人才出了很多,单单进士就有近百名。

说起闽南柯氏堂号“瑞鹊传芳”,不得不提的就是柯述。柯述(——年),闽南柯氏开基祖柯庆文长子,他出仕五十载,绵延五朝,位居三品,被诰封“龙图阁学士”。在柯氏家庙,就有一幅雕刻讲述“瑞鹊传芳”的由来。

柯述像

柯述带下属游玩在福州乌山留下的摩崖石刻

柯述任职漳州救灾,他处理事务非常公道,分发赈灾物非常公平。他在赈灾的时候,有几只喜鹊在他住的地方筑窝,赈灾完了要离开漳州城的时候,百姓都不舍得他离开,有的流眼泪,有的跪拜,非常令人感动,连喜鹊都不舍得他离开。当时苏东坡为了纪念这件事,还写了一首诗《异鹊》表扬他歌颂他。皇帝(宋神宗)御笔亲书“瑞鹊传芳”,柯氏就以“瑞鹊传芳”作为堂号。

晋江南塘柯氏家庙“瑞雀传芳”故事影雕

柯述的清廉为官和高风亮节,备受柯氏子孙尊崇。不仅这样,柯氏家族向来非常重视学风的培养。柯述及父亲柯庆文,兄弟柯逑、柯迪、柯廷五人皆进士;柯述裔孙又有六人中进士。这就是柯氏“一朝五进士”,柯述祖孙“六世十登科”的由来。宋朝时,柯述的孙子柯万象开基南塘,开启了南塘柯氏的辉煌。

柯云从,(宋宝祐年间)进士出身,黄河泛滥成灾,一些灾民没得吃,他就自己出钱买粮赈济灾民。当时的南宋幼主在南逃的过程中,文天祥在路上保护他,到泉州的时候,柯云从公暗中保护他们出福建。柯云从公对文天祥很钦佩,并嘱咐一代一代都要尊崇文天祥,南塘村的洑田庙(自唐宋以来,晋江修有七首塘,以洑田塘会流最广。原为社祠,始于宋,因为是协调乡社水利灌输而建之祠庙,故亦称“湫田庙”。现存建筑为民国37年(年)重修。)也是以文天祥为挡境在奉祀。文天祥还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字给柯氏家庙,这四个字也作为柯氏族人子孙的祖训。

南塘村洑田庙

柯氏家庙“忠孝廉节”祖训

正是柯云从乐善好施的品德和忠义的精神,族人特地为他立塑像。近千年来,南塘柯氏分衍各地,逐渐形成“南塘衍派”。在新塘上郭、灵源林口、罗山缺塘、东石柯村、英林埭边等很多地方的柯氏祠堂里,对联、匾额甚至是字行有不少都是传承自南塘。

除名宦柯述外,晋江柯氏历代还出了不少名士才俊:柯宋英,字子飞,宋绍兴二十四年()年进士,知梅州,以德化民,任满时狱无死囚。柯知彰,字仲晦,宋绍兴三十年()进士,授海丰县令,建灵溪陂溉田三千顷,百姓感恩,后升任福州通判。塘边五世柯栋,字必茂,号怡颜。任元都总管,元末辞官归家。买田数百顷,筑别墅于南峰,为洑田塘水利设陂规,建逸老堂以祀土神。塘边七世柯公全,字德仁。父椿老七十方生公全,嫡母不慈,尝欲害之,公全事之惟谨,人称纯孝,事迹见载于晋江县志《孝友》。塘边九世柯季,字永叔,号鲁闇。泉郡庠生,明永乐十九年()进士,徐闻知县,首修南塘柯氏家乘。柯实卿,字公仲,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池州知府。执法不阿,忤上官被调郧阳,又抵制宦官索贿,因告归。时逢倭患,力请筑安海城以防倭,并亲董其役。塘边十六世柯赓昌,字贻赳,清顺治六年()进士,授潜江县令。汉水为患,亲率众修坝,民赖以安。擢礼部主事,康熙三十二年()典试河南,所取得人,人服其识。其子柯维登与孙柯思睿于康熙三十一年同榜举人。塘边十六世柯得昌,县学生员。当康熙间沿海迁界,侨寓南塘者艰辛万状,得昌留意安顿,资其饥寒,恤其征役,全活千余人,为德于乡,名载晋江县志《笃行》。塘边十八世柯伟生,号嵩亭,乾隆十年()进士,任光山知县,曾与弟可栋同修洑田塘。塘边十八世柯可栋,字平若,雍正十一年()连捷进士。授繁昌令,勤于政事,息事平讼,捐俸兴建公益,卒于官,民为建“甘棠遗爱坊”以思其德。

世代以来,柯氏子孙一直延续祖先崇德尚学的传统。南塘五世祖柯植于宋末元初迁居上郭,成为上郭开基祖。在数百年间,又分出了数个分支。所以在上郭,不仅有柯氏宗祠,还有各个分支的祖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上房祖厝,因为从这里走出了菲律宾国父、民族英雄扶西·黎刹。

康熙三年(年),扶西·黎刹(西班牙语JoseRizal)的高祖父柯仪南就跟着父亲柯长丰远赴菲律宾谋生,柯长丰是南塘十八世,到菲律宾后,传到二十三世就是扶西·黎刹。黎刹自幼聪慧,天资聪明,14岁就在菲律宾获得学士学位,到18岁时,他的诗作《年青菲律宾》就获全菲第一名。他懂得多国语言和文字,21岁时就留学欧洲,三年后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既是医生又是作家,更是一位革命家。

菲国货币上的“JoseRizal”

当时,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黎刹从小就痛恨西班牙的歧视和压迫,他先后创作《社会毒瘤》、《贪婪的统治》等书揭露西班牙的残酷统治,号召菲律宾人民开展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革命斗争。年,黎刹组织的“菲律宾同盟”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镇压,年12月30日,黎刹在马尼拉英勇就义,年仅35岁。因争取独立自由的事迹,扶西·黎刹被菲律宾人民尊为国父、民族英雄。

柯氏宗祠大厅里有一副对联“菲岛早扬先辈绩,龙图待续后昆名”,就是宣扬黎刹的事迹。在考证扶西·黎刹的祖根时,难度很大,因为时代久远。在菲律宾的图书馆查到,扶西·黎刹的根是在中国泉州象阁,以前我们上郭是叫象阁。另外一方面,很碰巧的是,当时文革的时候,所有的族谱准备拿去烧了,被一个老会计柯贤清看到,他非常不舍。后来,将这本族谱放在篮子底,上面再盖一张报纸藏起来,后来,在本族谱找到有记载着柯仪南(黎刹的高祖父)。考证小组就是根据这本族谱的记载和菲律宾图书馆的记载相对应、相符。

马尼拉滨海大道旁的黎刹广场

晋江新塘上郭的黎刹广场

年4月2日,菲律宾黎刹家族后裔回乡访问团来到上郭。这是黎刹高祖父柯仪南旅菲多年后,其后裔首次回乡拜祖,受到了近万名群众的欢迎。年,黎刹塑像在上郭黎刹广场落成。

扶西·黎刹的英勇事迹对南塘柯氏族人来说是一种荣耀。柯氏族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同样有柯氏族人的印记。

明清时期以来,南塘柯氏后裔也大批迁居台湾,现在在台湾,有柯氏后裔数万人。晋江灵源林口《华林柯氏族谱》就记载了清代大批族人迁台的历史,其中最早的是康熙年间的华林十二世柯玉侯(—)。乾隆38年(年),他派子孙还专程来到林口,将神主牌请往台湾奉祀,同时抄去字行,以备后裔沿用。曾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的柯桂荣(字远芬),祖家系南塘迁广东大埔,继迁梅县支派的二十二世孙。广东派侨居海外者甚众,其二十世波郎在泰国为枢密大臣、大理院法官,其子柯满他纳任过泰国外交部长。由此可见,柯氏后裔不管去到哪里,始终不忘摇篮血迹。

现代,南塘柯氏后裔的英林沪厝埯村柯氏出了一名戏剧界的名角——柯贤溪(-年),艺名“犭肖罗溪”,著名高甲戏女丑演员。柯贤溪与陈宗熟、林赐福、许仰川并称“闽南四大名丑”。

教学中的柯贤溪(右)

柯贤溪出生于清光绪34年农历五月廿七日,柯贤溪出生于现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英林镇沪厝埯村。柯贤溪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开始学戏并在两年后出科。柯贤溪学戏后先后加入“福泉新”班、“象山”班、“新溪乐”班、“福祥”班、“旧溪东”班、“后田”班、“溪后”班、“福庆成”班。

年10月,柯贤溪赴马尼拉演出并于第二年转到伊朗演出。年,柯贤溪回国并在“福庆成”班演出。年,柯贤溪受赴惠安塔堀(张坂镇)演对台戏。年,柯贤溪参加泉州大光明戏院主办的高甲戏表演赛,获得金牌1块、锦旗1面并被誉为“丑大王”。内战后散班,柯贤溪回到家乡卖蚝。

晋江英林沪厝埯村犭肖罗溪文化艺术公园(长廊)

年,柯贤溪组织了“晋江民间高甲戏剧团”并担任团长,这是晋江县第一个自负盈亏的高甲戏剧团。年底,柯贤溪参加厦门“高甲戏丑角会演”并被推为“丑王”。文革后,柯贤溪遭到批斗并被称为“晋江地区文艺黑线的总头目”。年,柯贤溪被驱逐出团,开除党籍并停发工资。之后,柯贤溪靠路边摆摊度日。年,柯贤溪在福建艺术学校泉州分校高甲班担任教师。年10月31日,柯贤溪去世。

晋江安海柯氏祖厝

在安海镇新街、下坂坑一带,有一座柯氏祖厝,这是安海一经堂柯氏族人的根之所在。南宋绍兴元年(年),柯述三子柯元曾因为羡慕安海经济文化繁华,就带着儿子柯国材(出生于泉州元妙观水沟巷,宋代理学名儒)(—年)从泉州徙居安海。

安海一经堂

安海“一经堂”柯氏祖厝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安海禁海迁界后,柯氏族人都离开安海了,到复界的时候,原址重建。始终都保持祖厝的风格,在封建社会,祖厝和祠堂有严格的区分,祖厝是比较简约的,不能雕龙画凤,弄燕尾脊。再几次的重修都是保持原有整体的结构没改变。再一个这座祖厝是在废墟当中重建的,利用一些碎砖碎石砌墙,所以这叫做出砖入石,也见证了安海迁界和复界的历史。

朱熹题写”一经堂”

柯元曾迁居安海时,其子柯国材十五岁,就读于安平“鳌头精舍”(今石井书院),翌年(年),朱松携幼子朱熹及家人到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今安海)监镇。柯氏族人与朱熹族人开始有了交谊,因此在柯氏祖厝也留下了很多朱熹的字迹。

理学名儒柯国材画像

安海柯氏祖厝大门的匾额写着堂号“一经堂”,下面还有一副对联,“弗荣于禄弗媚于时,望之可敬仰之可亲”,而且都标明是朱熹写的。柯国材到安海,围海垦田筑西埭,安海柯氏就遵循耕读传家的思想,柯国材取西汉扬雄“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经”之旨,取堂号为“一经堂”。祖厝里一副对联:“围海垦田筑西埭弘扬耕读,稳德结庐坐杏坛丕振理学”,说的就是一经堂的由来。南宋南渡不振,秦桧当权,柯国材无意仕途,才在绍兴二十年(年)避隐同安教书。到绍兴二十三年(年),朱熹来同安任主簿兼管学事,才发现柯国材有很好的教育才能,才聘请他为同安县学之“直学”,两人开始结为肺府以倾的进道之友,共同探究儒家经典。朱熹还先后撰文《一经堂记》、《祭柯国材文》来歌颂赞扬柯国材的理学造诣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朝廷的士大夫和所谓的“社会精英”为了回避朝廷“战和之争”,所以就都避于佛教和道教,但是柯国材没有这样做,虽然避隐同安,但是他没有沉醉于佛教和道教的时风当中,他仍旧弘扬儒家的经典。“望之可敬仰之可亲”就是朱熹觉得国材是一个可敬可亲的人。

朱熹画像

柯国材与朱熹两人惺惺相惜,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确有家风传承。柯国材的曾祖父柯庆文(-?柯述的父亲)是闽南柯氏的共祖,曾任北宋著作佐郎(官名,掌编撰国史),他与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蔡襄(-)交谊甚笃。柯蔡原系同宗,柯庆文与蔡襄的关系也显示了柯蔡族人的历史情谊。“柯蔡宗亲”,这一种独特的姓氏文化现象。始于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叫泰伯、仲雍和季历,泰伯、仲雍传衍吴氏和柯氏,季历传文王,文王传蔡叔度,蔡叔度封于上蔡。这就是柯蔡同宗的由来。安海柯氏祖厝的一副对联可以说明:“济阳家声远,瑞鹊世泽长。”济阳就是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在东周的时候,柯蔡的族群播迁到济阳郡,他们唇齿相依,共同发展成为望族,所以柯蔡才有共同的郡望济阳。目前,全国各地均设有柯蔡宗亲会,以此来联络感情,沟通事宜。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还在石狮设置了祭祖大厅,柯蔡宗亲每年都会进行春、冬两祭。年,柯氏祖厝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媒体报道,其中的福建省济阳柯蔡委员会安海片区分会还在奖学助学、扶贫济困、敬老尊贤、调解民事纠纷,还准备兴建养老院。可见,柯蔡同宗不只是一个名号,更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付出很多实际行动。柯蔡同宗加强了柯蔡宗亲之间的联谊,也增强了柯蔡宗亲之间的凝聚力。

千百年来,柯氏族人在泉州繁衍生息,并逐步扩散到海内外,但族人不忘摇篮血迹,不忘家族传承,把柯氏优秀的姓氏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8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