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
在明清陶瓷著述中德化白瓷又被统称为"白建",现代陶瓷工艺界称为"建白",意为福建白瓷。白瓷,首先起源于北方地区,至唐代有南青北白之说,唐宋时代以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白釉泛黄。宋元景德镇则以白釉泛青称著。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甜白瓷器,在当时是很名贵的品种,所以,明清陶瓷著述往往把明代德化白瓷与上述瓷种媲美,或称"建之粉定",或谓"类永、宣之甜白"。其实,德化"中国白",加上使用杂质含量极低的优质原料和阶级窑烧成工艺,使得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成熟,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中独树一帜。不仅与北方定窑高AL2O3含量的白釉瓷不同,而且白度和润泽度也高于景德镇窑,这种风格独具、特色鲜明的德化瓷,使人一望而知。
传统的中国瓷器首先由外国人著录研究,充分显示了其外销瓷的特殊身份,而大量出现的欧式德化产瓷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德化瓷的历史归根结底是海洋文明冲击下发展起来的,是海洋的诱感让它被追传播和创新,从而声名远扬,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位置。
德化窑位于福建中部德化县,唐宋时开始烧制青白瓷,制瓷技术精湛。考古及传世资料表明,德化窑在宋代已研制、生产出白瓷,元代白瓷观音已很成熟并成为朝廷贡品,自前国内外尚有少量遗存。到了明代中叶,德化窑创烧出一种胎釉都晶莹温润的白器,其胎质细密,俗称糯米胎;其釉剔透光滑,白中微泛黄,温润如玉,具有极佳的透光性,俗称猪油白、鹅绒白、象牙白。明代德化白瓷多出产观赏把玩的器物,以瓷塑最为著名。《天工开物》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德化白瓷所塑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性格鲜明,具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更凸显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白瓷佛像是德化窑的代表之作,白瓷观音像有坐像、立像,洁白无瑕、温润如玉,充分展现了观音大士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慈悲气韵,具有强烈的宗教感召力,带给信众力量、信赖和希望。这些佛像在海内外市场都大受欢迎,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而欧洲的基督教信徒更将观音像视为圣母玛利亚,同样供奉在家,对着塑像祈祷。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赵汝珍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在色彩缤纷的世界里,放置一抹白,反因它的沉静寥落,而格外跳脱。中国的白,用最不刺激的方式,做着涤荡心灵的征服。它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用最朴素的样子,引诱世界。
宋元时期所烧制之青白瓷釉色偏白,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略带黄或乳白,故称为猪油白,釉面感觉较硬。德化瓷于明清之际闻名海外,主要有杯、炉壶、碗壶、碗及瓷塑,其中又以瓷塑最具观赏性及收藏性。德化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此处瓷土丰,水源足,交通便利,自宋代起至明清巅峰时期外销至欧洲,十分受到贵族的赏识,其中又以各式白瓷人物造像最吸引欧美藏家。明代中晚期,瓷塑名家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等人塑了一批美瓷,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寿星翁、关公等,使得来自中国沿海的德化瓷器在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德化窑的象牙白瓷及其工艺之美为世人公认,在中国陶瓷史及世界陶瓷工艺中皆占有一席之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