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被誉为瓷坛明珠,一种为茶而生的瓷器,贵为大宋皇家御用茶具,盛极一时,享誉海内外。朝代更迭,饮茶习惯改变,工艺造价过高,成品率的局限,终究逃脱不了断烧的命运,封存史册八百年后重见天日。建窑建盏的繁华和落寞,见证了历史的璀璨和无情。当代,建窑建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复兴,政府鼓励,市场认可,钱景大好。我们见证了建盏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百盏齐放百家争鸣。
品百家茶,听百家言,谈百家艺,赏百家盏。建窑建盏百家盏谈项目,试图在民间村边深巷,城市角落中探寻一位位潜心建盏研究的学者和工艺师,以更多元,更客观,更开放的视角,对建盏的烧制工艺心得、历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交流,呈现出他们的观点和实力之作。
本期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建盏工艺师——杨赞芳
……建盏工艺师:杨赞芳……
(杨:杨赞芳;陈:陈明强)
陈:杨姐,您是哪一年搬到建阳建发这条街?
杨:我们是年7月底签下合同,八月初开始装修,9月1日建发建盏街统一开业的。
陈:当时相关部门对入驻商户有什么要求?
杨:这条街以文创为主,建盏是首要条件,茶叶,根雕,书法相关的商户也可以,主要是担心全是建盏,类型会太单一。
陈:您决定入驻这边是怎样考虑的呢?
杨:当时本来有规划去外地发展,但是接到消息说政府在扶持这块的建设,毕竟建发这边还比较冷清,周围住宅区入住的人还很少。建阳领导对黑瓷文化的重视比较早,关键是很多老百姓对建盏并不了解,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条街的发展。我觉得发展机会挺好,7月底政府开会选店面,事实上离开业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装修。我是比较早下决心入驻到这条街的商户,应该是第二家。
陈:您是什么时候就开始接触建盏的?
杨: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经常看到这样的黑碗,尤其是泉水坑周围,经常摆着这样的碗给大家喝水用,现在想想,有的兔毫盏还很漂亮。那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上供给皇家的器物。以前在山上田间经常会挖出一些残缺的黑碗,我们女孩子小时候会把盏底单独敲下来,用做“跳房子”游戏的道具。不少村里人盖房子,还会把老窑厂的建盏残料拿来填地面。此外,我还有印象,我母亲曾经拿着一块黑碗跟商贩换三四个白碗的事情。
……建盏工艺师杨赞芳建盏作品……
陈:您老家是在哪里?
杨:在建瓯,听我父亲说以前我们家周围就是一个很大的窑场,烧制的主要是日用瓷。
陈:那个窑厂有名称吗?
杨:窑址在建瓯东游那边。我们之前特地去村里和镇里了解这个窑厂的情况,但是没有什么文献记录。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的一个朋友,他盖房子挖地基,挖到了一个窑头。打开窑后,里面有二十几米深。因为这个窑上面已经盖了其他邻居的房子,所以我们就暂时将它封存起来。可以说,整个老窑厂都被老百姓的房子覆盖了。
……杨赞芳收藏的宋代建盏“杨”字底款……
陈:等于说,窑体已经找到,但是上面已经盖了房子,这个窑址是文物遗址吗?
杨:我们当时有向镇里相关部门报备过。建瓯这边确实有几条窑的年代还比较久,现在都还在用来烧缸烧盏。
我们通过历史了解,水吉,大庙和小松以前都属于建州瓯宁府,这一路过去都有生产黑瓷。在建瓯的小松这边有不少黑碗出土。
……建盏工艺师:杨赞芳……
陈:据您所知,这些柴窑烧制的大缸和建盏之间,在胎釉方面有多大的区别?
杨:泥料方面配比不同,釉水也不同。我们建盏最核心的就是烧制技艺,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年我们在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位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授说,建盏每一窑都是实验品。不像其他瓷器,比如白瓷,青瓷,紫砂……烧完后,它的釉面颜色变化不会差异太大。建盏烧制的温度,可能差一度,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杨赞芳建盏作品:彩蝶飞舞……
陈:您很早就在建发建盏一条街这边入驻,请问早年的建盏销售价格大概是怎样的?
杨:那时候大家是慕名而来。当时,一个普通建盏售价是一千多,还没有现在的漂亮。不过那时候烧出来的建盏也是寥寥无几,大家都烧不出来,没有存量,求大于供,价格就比较高。
陈:您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盏行业有明显改变?
杨:年我们建盏行业有了质的飞跃,年轻人思想很活跃,爱交流,敢突破创新。我们早期连建盏都很难烧出来,这一窑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怎么可能会去想着改变烧法,去开窑门之类的事情,不敢这样想,更不敢这样干。
建盏入门的门槛不高,但研发成本很高。刚开始的时候拜师要二三十万,但到后面可能就一两万块也可以学习了。随着大家的烧制技艺交流和共享,做建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据政府部门统计,我们建盏年大概一百到两百家左右,年的时候有三百多家,年的时候突破一千家,年的金砖会议把建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年的时候就达到了三千家了。
……杨赞芳建盏作品:红鹧鸪……
陈:那时候您烧制建盏用什么样的窑炉,费用高吗?
杨:之前一个立窑,七八千一个,也是放十几只建盏。到后来做的的窑炉就一万多一个。
陈:建盏用的原材料呢?
杨:早期,泥料都是我们自己去挖,去调配。经常会遇到配好的泥料不适合烧某些釉面,于是很多泥料就堆积在那里,造成很大资源浪费。有时候这批新配的泥料特别适合烧制,但是用完了,下次又遇不到合适的泥料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建盏行业各方面分工细化后,品质也会有很大提升,现在泥料都有专门的销售单位。比如一款泥料觉得适合烧,那我们一买就是好几吨。毕竟,不同批次的泥料,就算用同样的烧法,烧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建盏是很微妙的。我们不同的花色会用不同的泥料,我们合作的泥料厂都有十家左右。
……工作中的杨赞芳……
陈:为什么泥料厂配的坯料会相对稳定,而自己单独配的泥料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烧制结果会有风险?
杨:我们要烧制一款新的釉水了,一般就会到泥料厂把他们的各种坯料拿点样品来试烧,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泥料更适合烧这款釉水,这样就节省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成本。
而且一旦确定了哪款泥料,我们就会要求厂家提供同一批次的泥料,一买就是几吨。泥料买回来后,还要经过几个月的陈腐。
……杨赞芳建盏作品……
陈:对于建盏泥料的陈腐问题,您怎么看?
杨:打个比方,我个人感觉存放一段时间的茶叶更好喝,退完火的茶叶口感更好。陈腐的过程,泥料中的某些物质会产生变化。建盏越用越润,在我看来,就是它的锐气,火气在慢慢退去,跟它的主人越来越有联系。
……杨赞芳建盏作品……
陈:您觉得我们建盏是否可以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杨:我们现在建盏烧制主要是经验主义,原材料的不稳定性,让我们目前没办法做到大量的生产。像德化景德镇的大公司可以批量化生产,运用轨道窑,产量就很大。
但是建盏发展到以后,我觉得我们这边应该有更专业的检测机构,为我们提供成分配比更科学严谨的原材料。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很担心建盏矿土资源以后会像紫砂泥料一样。去年台湾张桂维老师来我这边喝茶,就谈到建盏泥料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没有合理管控,就怕建盏以后真的发展成天目。天目不是使用我们这边的土,而是使用其他地方的土通过检测,配比而成。这和我们的建盏原矿釉土是不一样的,建盏泥料是有限资源,我们都在吃老祖宗保留下来的东西。建盏本来就是很高端的东西,这个原材料目前这样浪费,把这些土拿来生产低价位的建盏产品很可惜。
……杨赞芳建盏工作室一角……
陈:对于市面上建盏产品价位参差不齐的现象您怎么看?
杨:每个人的建盏产品定位不同。像烧高端的建盏作品,我只用立窑,一窑只烧十几个,不好的窑位就不放。
有一位外地的经销商说我们这边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成本,不计算自己的人工成本,不计算窑炉损耗,不计算场地的费用,不计算运营成本,不计算建盏破损残次的成本……而是只去算一个坯多少钱,一炉电费多少钱。
建盏降低成本是可以做得到,但是要做到价格个位数,是不现实的,没有发展空间,这个是自己把自己往绝路里推,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比如现在低价把建盏销售出去,但是随着设备的老化,当要更新设备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资金来维持。
……杨赞芳建盏作品:黑底银斑……
陈:现在建盏花色这么多,您觉得什么样的建盏更有魅力?
杨:原矿釉的花色是不抢眼的,它不花俏,越用越温润。传统的东西会让人喝茶的时候静下心来。
陈:现在建盏烧制生产单位这么多,您觉得如果想做出自己的特色,保持竞争力,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杨:我比较注重器型和釉面,还有品牌和个人影响力的提升。任何一个产业,它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它有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的人就买收藏级的,有的人就买地摊盏,这很正常。可能使用功能都差不多,但是定位,身份,品牌影响力不同,追求的精神目标是不一样的。
说实话,我个人不排斥地摊盏,地摊上有的盏烧的也不差。现在经济这样不景气,生存很不容易,更不用说烧建盏。建盏真的是一窑生一窑死,烧出来还要考虑销售,要不然电费,场租,人工费各方面支出都非常大的。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底层人民,都是靠自己。
像我的公司是多方位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做定制款,利润低但是可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品牌,量不大,但是品质上会有很高要求,让客户觉得这个产品很值。我们把自己的建盏作品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想把建盏培养到什么样的品牌高度,那我就把建盏市场定位培养到什么样的高度。
想烧好的建盏太难了,建盏是茶器里面的奢侈品。
……杨赞芳建盏工作室一角……
陈:我觉得您介入这个行业相对比较早,已经有自己的运营模式和经销商资源,但是对很多刚从事,或者没有营销经验的烧盏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找不到销售资源,所以只能廉价销售。
杨:其实是可以资源互补,对接合作的。大家觉得三千多家建盏生产单位很多,我觉得不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国的顾客,全世界的顾客。如果可以的话,销售让销售去做,我们厂家做好厂家的事情,这样建盏整个行业会上一个新台阶。
我认为建盏现在的发展还是婴幼儿期,还没有真正的起步,大家都还在摸索,在慢慢的成长。我是往陶瓷艺人这个方向发展,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到底是什么。年我去德化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觉得建盏就是一些泥巴,没有必要花钱花时间去学习。我报名学习的点茶培训,是我们这边首届学员,当时报名有二三十人,最后只有七人坚持下来。
我们的建盏应该是建立在它的文化底蕴之上的,虽然说现代社会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商品,但对我来说建盏就是作品,做作品和做商品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见得能做得多好,能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但是我在尽力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情怀融入到建盏里,它在随着我一起成长。
俗话说,想法可以有,但是现实很残酷的。烧建盏每天都有期待,但是经常很失望,有时候就因为很小很小的毛病,一只盏就成了瑕疵品。
……杨赞芳亲手设计制作的建盏银饰品……
陈:对于有瑕疵的建盏,您怎么处理?
杨:大家经常说建盏没有十全十美的,真的是这样,有时候就因为一点点的问题,一只非常漂亮的建盏就废了。把瑕疵盏砸掉填埋,或给人做建筑墙面装饰用是常见的方法。
作为我们烧盏人,砸了很心疼,不砸了又怕影响品牌发展。建盏可以发展的方向很多,我之前特意去江苏学了银饰镶嵌装饰技艺,就是希望能修缮建盏的瑕疵,弥补一些遗憾。建盏最经常见到的瑕疵,就是跳釉。将建盏的瑕疵用银饰品去掩盖,提升它的美感,也是我的一种贡献。
我做建盏银饰只是钻孔固定,不用粘胶。建盏用来喝茶水,如果用胶的话,一定会释放出某些成分,我们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另外,我会根据不同器型来考虑用什么银饰合适,这是一种设计。建盏可以玩的东西很多,比如这种漂亮的釉珠也不多,因为这一颗釉珠下来,代表有一只建盏作品可能就废了;比如我去老窑址,有时候看到好看的老瓷片捡回来,就会想着能不能用银饰去包裹它做一个吊坠。之前我申请注册的14类,21类,35类“盏饰馆”商标,也已经注册成功了。
……杨赞芳向我们展示银缮工艺作品和细节……
陈:您刚开始介入建盏生产的时候,是不是很难?
杨:太难了,店里所有的收入,都不够养一个厂,建盏太难烧了。
我们烧出来一款作品后,遇到问题就会去请教前辈。以前早上都不开店门,夫妻俩经常骑着电动车去请教几位师父。咨询问题的时候,我会拿个本子记,晚上我就和爱人讨论,综合一下几位师傅的建议。实在不行,是按不同师父的说法各试一天。有时候会偷懒没有做记录,或者记录的没有那么详细,等烧完了再回过头来想细节,就忘了。这个做记录的本子现在都很多本。
……杨赞芳在记录建盏烧制的相关数据……
陈:我觉得那时候请教人家烧盏方面的问题是很难的?
杨:不是说很难,是压根就没门,这毕竟是人家吃饭的本领。如果是人家正在热销的作品,我们是不会去咨询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尊重和道德修养。但是我们自己烧的作品,如果碰到问题去请教前辈和老师们,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经验告诉我们可能是哪个细节出了情况。大家都是在慢慢的摸索,那时候没几个人愿意交流。
年之前,建盏的烧制技艺这块是非常保守的,很少交流也是正常的。年后年轻人之间交流建盏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加上现在网络学习的渠道也很多。
建盏有它的特性,在史册上关于建盏的烧制记录是比较少,所以我们多向外学习,毕竟不同陶瓷类型之间都会有一些共性。在烧制的过程中,我们有不断尝试控制窑内的氛围,改变烧制时长,开窑门之类的。建盏要勇于尝试,不尝试不创新不突破,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盏要做出自己特色是很难的,远远看上去都一样,近看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它的不同。
……建盏工艺师杨赞芳在讲解建盏的特点……
陈:建盏和其他茶器比起来,对口感的改变真的很明显吗,为什么?
杨:它也分茶叶类型,对有的茶叶改变会比较明显,我们当地喝岩茶和白茶较多,白茶和水仙还可以。因建盏含铁量较高,所以它有柔水、活水的功效。像肉桂比较霸气,喝嘴里会比较霸口,这个茶水倒到建盏里,它的霸气会被建盏柔化、综合掉一部分,改变了它的口感。
我们是建盏是粗胎体,它具有透气性,老人家说建盏放菜饭隔夜不馊是有道理的。釉面玻化强的建盏,它的釉面气孔致密度更高,透气性能会比釉面晶体感强而玻化弱的建盏会小一些。
建盏因茶而生,茶因建盏而兴。它们是最佳茶伴侣,它们是相互相成的。宋代斗茶,按现在的说法,也是一种赌,它会让社会形成惰性,所以后来被禁止也是有原因的。
……建盏工艺师杨赞芳……
陈:建阳建发建盏街四年前和今天对比,有什么变化?
杨:它已经是建盏网红街。大家一说到建盏,就会想到来建发建盏街。这条街如何成为建盏名片街,怎样更有效的管理,怎样提升建盏的整体形象,是大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摆地摊把建盏从地面摆到桌面上,整个感觉可能就变了。每个摊位都挂出自己厂名或师傅名字,这样摊位展示的建盏就代表着各自的形象。这样建盏也会更得到尊重,而不会都归结到“地摊货”上!当然这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这是面向全世界的窗口,经常有世界各地的客商来这边,而且还带着翻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年,我接待了日本的一家人,当时我店里有蔡炳盛老师的建盏专柜,我把作品拿出来给日本客人看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是非常虔诚的先拜三下,然后再双手捧起建盏。可以说,建盏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是有很多玩家玩着玩着就不玩了。
……杨赞芳建盏毕业作品:芳华……
陈:为什么呢?是因为建盏品质不如从前吗?
杨:如果从品质上看,现在烧的建盏比以前好看多了。年那会,建盏烧出来真的是不好看,可绝对是很传统的东西,就是釉矿石加了草木灰。现在社会是很浮躁的,大家喜好转变也很快,之前这样的建盏釉面的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喜欢的人不多。
为什么很多人喜好去山上寺庙静心,因为大家生活压力都太大了。像这个黑底银斑就是最传统的釉面,不炫耀,但是很耐看。
陈:您认为建盏行业如何才能更良性的发展?
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高度,大家各显神通,把建盏做大。
咱们的建盏需要更多的文创团队引入,建盏是咱们建阳真正的土特产,它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的影响,带动其他产业带来的经济价值,比建盏本身的还高。它让建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采编:陈明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年8月20日南平市建阳区建发建盏街
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