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彩绘人像,明,高54cm,宽30cm。
此像为一老者,头戴高冠,面目慈祥,双目炯炯有神,大耳下垂,两颊和唇部留有梳理整齐的胡须。身穿右衽广袖长衫,上绣纹饰,腰系绳索结节于胸前,两手抚右膝坐在凳子上。衣衫下垂盖住双脚的脚面,只露出脚尖。
泥塑彩绘关羽像,明,高cm,宽82cm。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并皆有”。明清时期,供奉关羽的庙宇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海外。关羽多为骑枣红马、身穿铠甲、手持青龙偃月刀之形象,也有倚坐读书者。有的还有关平、周仓左右陪护。此关羽像形体高大,气宇轩昂,是关羽像中塑造较为成功者。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明,高46.5cm,宽14cm。
此像为福建德化窑制品。胎质厚重,坚细洁白,釉面莹亮温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观世音头顶发髻高盘,饰花箍,容貌温婉闲雅,双目下视,鼻直小口,微露笑意,神态庄重慈祥。身穿高腰长裙,外罩连帽披风,风帽遮头,衣褶流畅,随风飘动。胸前配戴珠饰,双手交于腹前,跣足而立,足下是海水飞溅浪花翻卷的滚滚波涛。观世音神情自若,飘然于海上。像背后有方形篆书“何朝宗印”四字戳记。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宋时已开始生产白瓷。明代德化窑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由于胎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较底,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釉色光润明亮,貌白如凝脂,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而其中的白瓷佛像更是久负盛名。宋应星《天工开物》称:德化窑善烧造瓷仙精巧之人物玩器。据传德化窑白瓷以嘉靖万历年间的瓷工何朝宗所制瓷像最佳,尤善塑观音菩萨像,称若“通静慈祥、神态端庄”,深受人们的喜爱。
璃琉龙吻建筑构件,明,高64cm,长76cm。
龙吻也称大吻,是置放在宫殿屋顶正脊之上、封固正脊前后两坡及山面一坡交汇点的建筑构件,既有稳定结构、防止漏水的实用功能,又有兼具美观好看的装饰作用。此琉璃构件以蓝、黄、绿三色为主,龙头前伸。似在张望,龙尾翘起,身躯婉曲,四足踩踏在波涛之上。龙角与龙须残缺。
竹根雕骑象尊者,清,高25cm,宽12.5cm。
此骑象尊者,头向左倾,浓眉毛,双睛微合,颧骨突出,唇及两鬓长满胡须。袒胸,露出嶙峋瘦骨,双手相交于左膝上,左腿抬起,右腿下垂,足穿芒鞋,骑坐在大象身上。大象回首,四腿直立,四足下为盘曲缠绕之竹根。该像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颇能反映出清代竹雕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取向。
盛唐以后,禅宗逐渐在皇家、僧侣、士大夫、普通信众中传播。受禅宗人人皆可修行成佛主张的影响,尊者(也称罗汉、应真等)像大量出现。这些尊者或者以五百,或者以十八、十六组合出现,从五代至明朝蔚为大观。清朝沿袭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乾隆皇帝曾仿照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形制,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与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等处建罗汉堂,内塑五百罗汉。紫禁城与皇家苑囿内供奉的各种质地的十八、十六或者单尊尊者多有留存。文人士大夫也将此置之案头,以为供奉、欣赏之对象。
陶蓝绿釉男俑,明,高31cm,宽13.5cm。
男俑头戴高冠,身穿右衽大衣,衣袖宽大,腰部以下为垂条状图案,下着靴。此类陶俑在明代出土物中屡见不鲜,其形象是否有特定的含义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