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岭脚风雨西城桥

德化县汤头乡岭脚村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如一飞虹横跨岭脚溪,在偏远的小山村尤显雄伟壮观。桥名为“西城”,相关史料表明,明代之前为木条桥,明天启元年(年)建为木质结构桥亭;清顺治四年(年)兵乱焚毁,十六年(年)重建。康熙四十四年(年)被洪水冲垮,至乾隆十一年(年)再建单孔石拱桥。

据清乾隆版《德化县志》“山川志”载:此桥重建于乾隆十一年十一月,庠生苏廷望、里人王仕卿、周天作、黄国辅募捐,时任知县为鲁鼎梅。

西城桥全貌

经现场测量,西城桥离水面高8.3米,桥面宽3.7米,溪水面宽15米,石拱桥面长(含引桥)53.76米,拱桥坦弧大理石每层按7块与8块“工”字形错开干砌,共层,约块,拱桥坦弧长26.06米。虽年代久远,石缝仍十分紧凑,没有半点分离倾斜之迹象;石缝间生着几棵阔叶林木,但丝毫不影响石拱桥坚固程度。

之所以屡毁屡建,并且规格日益壮观宏大,与岭脚旧时重要的地理地位不无关系。宋时剑州路驿道经汤头岭脚北上,据《名胜志》记载:“(泉州)宋自西北取剑州,路出城西义成门,至南安汰口驿、永春桃源驿、德化龙浔驿、上壅驿(上涌),抵尤溪县,迤逦经西芹至延平,避福州大义江之险。”就是说从泉州这个发达的港口城市前往剑州(南平)这个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是要避福州大义江之险的,而选择经南安、永春、德化、尤溪至剑州。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就设上壅驿(上涌),从上壅驿往岭脚有一条溪石铺通的古道,西城桥就是这古道上一座极为重要的桥梁。

西城桥下

此外,西城桥是德化西线的瓷帮古道重要节点。据相关史料介绍,德化境内有南、东、西三条主要“瓷帮古道”线路。其中,西线经龙浔驿、石山铺、邱店铺、赤水铺、上壅驿、半林铺、汤头铺、汤尾铺、中腰铺等,再由人工挑至尤溪廿九都古迹口码头,经闽江抵达福州台江区“硋埕(瓷市)”,分销全国各地,有的还从福州港出海。

这条瓷路到尤溪的古迹口仅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降低了陶瓷交通运输成本,故在宋元时期,特别是在清中晚期颇为繁华。这一点,我们可从德化西半片上涌、葛坑、杨梅等地明清古窑址众多,及德化窑工在尤溪县建“山头窑”从事陶瓷生产得到佐证。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城桥头有一厚实墙基的建筑遗存,疑为“汤尾铺”遗址。

一座乡村水尾桥名称“西城桥”,顾名思义,早时德化县岭脚极有可能就是叫“西城”。取名的由来,或因岭脚地理位置是德化县西部边陲,又因乡村繁荣如小城,故叫“西城”。时到现在,我们仍可从中寻得昔日此地繁华的印记。

旧街路仔一角

据老人传说,岭脚村很早就有古街道,位于现旧街路仔一带,街道由溪卵石铺成。街道长约米,宽3米多,两边有店面近20家,盐店、布店、糖店、酒坊、药铺、客栈、染坊、餐饮店、打铁铺及日用品店,有戏班子常驻于此,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瓷窑垅的瓷片

在岭脚村水尾山坡上有个叫“瓷窑垅”的地方,山上有成片的白瓷、青花瓷片及匣钵等烧瓷器具。有些青花瓷碎片,画工娴熟,颜色青翠欲滴。二三十年前,村民轻易就能到山上捡一两个完整的匣钵当“狗槽”。村人还称,当时的水碓在离此地不足百米的岭脚溪边。一个以瓷窑为名的地方,曾因瓷而生、因瓷而富应是不争的事实。(连江水张传捷文/图)

观看德化电视台高清播出

频道编号:

德化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福建日报

编辑

赖露晶

审核

赖剑非黄捷生

觉得不错点个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14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