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瓷器,以“白”见长,素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驰名于世,亦有“象牙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陶瓷文化体系中享有独特的地位。热爱中国瓷器的法国人甚至专门为它造了一个词——“中国白”,誉之为“中国瓷器之上品”。它就是德化白瓷。
“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中国白”——德化白瓷发展史
我国著名的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
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德化窑青白釉双系小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德化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促进了德化瓷的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发掘的“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沉船中的古瓷大多出自德化窑,反映出当时德化瓷远销海外的盛况。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德化窑白釉四系罐
明代德化窑所制白瓷,如脂似玉、流光溢彩,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堪称我国陶瓷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白”以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对世界陶瓷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局部)
其制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达摩、观音等,此外还有炉、尊、壶、乐器等器型。明代万历年间的《泉州府志》有云“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清德化窑白釉葫芦式壶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
明清时期,德化瓷器凭借着有利的地理条件和自身高超的工艺水平,数百年间盛烧不衰而名扬海外。
德化白瓷,有“世界白瓷之母”美誉
德化白瓷最早是由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外传欧洲,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极大热忱。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如此写道:“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马可波罗香薰炉,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其17世纪末和18世纪大量销往欧洲,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其称为“马可波罗瓷”,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之白”,南洋菲律宾称为“奶油白”,日本称它为“白瓷中的白眉”(意为最杰出的产品)。
永远的中国白——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清德化窑白瓷展览海报
据陶瓷研究专家黄静在《永远的中国白——广东馆藏德化白瓷集赏》一文介绍,从15世纪起,欧洲各国也掀起了仿造德化白瓷的热潮。年意大利人从《马可·波罗游记》中学习德化白瓷的配方和制法,生产出“梅迪西瓷器”,实际上只是低温陶器。到了年,德国迈森成功烧制出硬质瓷器,这是欧洲瓷器的滥觞,也是欧洲仿造德化白瓷最早的成功者。此后在年相继建立的法国尚第里和门尼西瓷,以及后来建立的法国圣科得、查得密瓷厂和英国的切尔西瓷厂等,也都纷纷模仿德化白瓷进行生产,使欧洲的陶瓷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瓷器上品,宫廷御用之物
明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故宫博物院藏
自元时起,德化瓷即步入了皇宫贵族的殿堂,据《安平志》载:“白磁出德化,元时上供”。此后,德化白瓷成为供品,为历代宫廷所倚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深受历代帝王喜爱。
德化瓷烧制技艺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化窑址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德化窑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祥云观音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坐蒲团观音
德化窑作为中国的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德化瓷不仅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海外许多大型博物馆和著名藏家手里都有大量的德化白瓷。比如,大英博物馆从年建馆起就开始收藏德化白瓷,至今藏品已达多件。
白瓷佛像大英博物馆藏
年,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从故宫博物院藏多件德化窑瓷器文物藏品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件,以明清两代德化窑白瓷雕塑、陈设器、祭礼器、生活用器、文房器具等方面,为海内外德化窑研究者和爱好者全面展示德化窑瓷器的艺术魅力。
德化白瓷,藏界宠儿
“世界白瓷之母”、“中国瓷器上品”,高度概括了德化白瓷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德化白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成就,为我国陶瓷艺术和世界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德化无愧于“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瓷都”的美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