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世界瓷都德化东南隅的三班镇,历来就是陶瓷生产重镇,而且也培育出专供“瓷笼”、“瓷筛”等陶瓷包装运输器具的锦山竹编专业村和批量陶瓷储存供销贸易的大兴堡。这无疑与该镇有联通“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刺桐大港的“瓷帮古道”支线网络有关。“瓷帮古道”德化境內北连四大古瓷村和数百座古窑址,南过锦山村下永春南安泉州上刺桐大港,其中最紧要处的德化南大门为古道第一关——三班镇锦山村虎豹关。在此关隘周边曾一度出现“隘内成街、瓷帮成群、商贾云集、交易繁忙”的边贸盛况。由此关隘也引发走出了包括三班镇各瓷村古窑的数条古道支线,串联成一张挑起古时三班陶瓷外销重镇的网络线路。笔者经一番考究,发现有两条“瓷帮古道”分支线路特别值得一提。从虎豹关东下出发,就有一条经锦山新坵头后岭巷、儒坑村到桥内佳春岭窑和岭头东平窑等处的瓷帮支线路。此支线路还可以走到近期才考古发现将瓷史推前数千年的商周时代辽田尖古窑址,但当年有无外销瓷、有无“瓷帮古道”支撑运输无从考证。而桥内佳春岭窑和岭头东平窑正是由于有“瓷帮”与古道的支撑,方能与德化其他瓷村古窑一起打造出外销精美陶瓷、广受洋人青睐的世界瓷都。其中佳春岭窑竟然能产出由旅行家马氏大加赞赏并带回留存于意大利博物馆的青白釉小花插(据《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作者、古陶瓷研究专家艾惕思考察证实)。
诚然,三班镇更大量外销瓷器应是以出高白瓷土著名的观音岐山周边的泗滨村及其梅岭窑、蔡径村及其月记窑等处生产制造的。那么这里的“瓷帮人”自然就走出三班陶瓷古镇的另一条重要分支线路,笔者查询了历史资料和探访有关人士,并实地考察部分线路节点,窃以为这条主要支线应是途经锦山大路下、龙阙窑仔林窑、蔡径月记窑、湾桥、三班村大兴堡、泗滨尾林窑和梅岭窑、奎斗村旧窑新窑等处。
在这一条线路上,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蔡径月记窑、泗滨梅岭窑恰似两颗明珠,一直以质和量的优势在德化这一世界瓷都上闪烁发光。著名陶艺专家徐曼亚在《瓷史》中予以高度赞誉:“洞上之月记窑、南岭之碗窑,亦为德化负有盛名之瓷窑。”
位于“瓷帮古道”三班支线上的蔡径村洞上月记窑,在清代烧成的青花瓷堪称瓷都德化青花瓷之翘楚,代表了德化青花瓷的最高艺术水平,通过“瓷帮古道”肩挑运出不少这独特精美的瓷器销往海内外。年后的二十世纪初,吴金填等陶瓷艺术家和旅厦乡贤冯忠义等热心企业家先后来到月记窑,分别创办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和洞上陶艺村,深入研究着中国古法烧制柴窑,尽力保护了炼制历史四百年的古龙窑活化石,使之至今保存完好,窑火仍熊熊燃烧,又在“瓷帮古道”上续写瓷都德化辉煌的陶瓷历史!而被列为海丝申遗考察点的泗滨村梅岭窑,是从明代延续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化大量外销瓷窑遗址,早年瓷帮人就通过古道挑出大量以青花瓷为主的梅岭窑瓷器,为三班成为陶瓷重镇乃至德化成为世界瓷都立下不朽功勋。据考证,在年5月出水的清代道光年间“泰兴号”沉船和年8月出水的广东省阳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打捞出的青花瓷就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出自梅岭窑。由于有了大量瓷器的外销,也给当地的陶瓷生产带来了繁荣景象。曾与谢金銮合修《台湾县志》的硕杰解元郑兼才(-年),不由自主地吟写出描绘当时青花瓷大量外销盛况的《窑工》诗:“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
当然号称“不一般的”三班镇,已发现还有奎斗新窑、旧窑等近30个古窑,既烧制白瓷又烧制青花瓷,并由瓷帮人依靠“瓷帮古道”的网络联结而不断扩大外销,强力挑起了创造三班陶瓷文化古镇的重担。时至今日,三班又有众多互联网络电商等现代“瓷帮人”,依托中国茶具城等现代陶瓷行业平台,前赴后继式地撑起了三班陶瓷文化重镇的一片天地。
本文经过连江水等作家指点修改为《瓷帮古道上的陶瓷古镇》,收入德化县作家协会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瓷路》,详见下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