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简讯第28期

本简讯旨在支持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为广大从业者及关心环保的人士提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最新资讯,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大数据及其作用。

点击获取简讯原文

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简讯第28期

1

合肥高新区依托大数据打造生态环保“超级大脑”

合肥高新区积极探索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环境管理能力,依托大数据、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生态环保“超级大脑”,开展高新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自年9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平台先后清理、整合了31个业务系统、项数据清单,万余数据量,集纳的数据覆盖全区平方公里土地,6个乡镇街道(社区中心、合作园区),3个湖泊,3条河流,余家排污企业。此外,平台还初步完成了高新区生态环境数据底图制作、生态环境质量系统、污染源管理中控系统、生态环境分析决策系统、环境应急系统的构建。高新区生态环境“一张图”雏形初现。 平台将水、气、声、土等环境各要素接入物联感知平台,形成天地一体化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体系。目前,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高新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接入全区1座国控站、5座社区小型站、87个空气微站数据,形成一张高密度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网。在水环境监测方面,接入高新区自建5座河湖水质自动监测站、个企业及市政雨水管网流量自动监测点、34个手工采样断面数据,形成合肥高新区水环境质量一张图。在土壤环境方面,将园区16家土壤重点管理企业自行监测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为土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新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对全区重点污染源企业的动静态档案进行梳理归档,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档案信息,建立了全区排污单位的“一源一档”。同时积极探索延伸环境监管“三个全覆盖”管理内容,对70余家企业、多个点位实时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能耗监控等,每天对数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全天候监管。同时,全国首创建设项目信息动态分析系统,对建设项目从选址到生产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分析监管。高新区运用大数据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建设了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政企互动空间”系统,将企业从环评到监管执法全生命周期数据定向推送到企业门户,企业可以登录客户端及时掌握自身的产排污等情况、查看各项法律法规及环保新闻、查看区生态环境分局分配的各项任务及完成情况,同时支持企业用户将各项环保数据生成自定义报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沟通平台,帮助企业对自身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梳理,方便企业及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互动。平台将环境关键指标用一张图在生态环境监管指挥中心系统中统一展示,基本反映高新区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和环境管理的现状,同时依据各项考核目标,利用大数据分析,做出决策建议。利用对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高新区可及时掌握区域污染源分布、污染排放、环境质量,发现情况变化、分析原因,并及时了解各项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实现可靠溯源、有效预测、精准治污,推动由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

2

泉州到年大数据应用贯穿监管全领域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近日,泉州市政府办印发了《泉州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年)》,重点实施五大类65个项目,包括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空气与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建设、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实验室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和应急能力提升等五大专项,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建设泉州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集成现有各业务信息系统,新增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放射源物联网监控等功能模块,提升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水平。优化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网。拓展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更换涂山街、津头埔、万安、清源山等4座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监测仪器设备,在重点监控区域新建8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进一步完善市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南安市东溪的港龙桥断面、永春县桃溪的永春断面、德化县浐溪的尾厝断面和湖洋溪的冷水坑断面各建一座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创新海洋环境监管手段,试点运用5G、高清探头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海岸带岸线保护、垃圾、排污口等监测监视,排查整治岸线“四乱”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监测实验基础条件,提升实验室监测分析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科研能力,重点支持用房紧张的丰泽、洛江、晋江、南安、惠安、永春、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地环境监测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改造。提升综合执法和应急能力。完善环境执法监督和网格化监管体系,增配新型快速精准取证执法装备,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全市三、四级(城乡、社区)网格员配齐必要的日常巡查装备。强化环境应急支撑保障,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建设泉州市放射源物联网监控系统。行动方案提出,到年,全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全面提高,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构建覆盖全市的水、空气等立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控系统,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物联网,大数据应用贯穿监管全领域,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现代化。

3

新华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在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创新发展上更加突出战略性、协同性和针对性,更鲜明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坚实支撑。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量子计算挺进科学前沿,到疫苗研发为人民健康安全织牢“保护网”,从基础研究到高新应用技术研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使命担当。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顶层设计是前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工作布局是关键。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力。要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力量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各类创新主体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夯实根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改革创新是动力。当前,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打破瓶颈制约,必须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中国的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封闭地搞,而是要在开放合作、交流互鉴中求创新。面向未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中国将与各国携手推进科技创新、共享创新成果,为全球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新贡献。

4

中国青年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青年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5日授予全球7位30岁以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活动家年“地球卫士青年奖”。从事农村水资源保护与净化工作的中国青年任晓媛荣获这一奖项。

29岁的任晓媛发起建立了MyH2O中国水质地图平台。这一数据平台检测并记录了中国个村庄的地下水质量。所有数据均被录入应用程序,居民可通过这一程序清楚获知哪里有干净水源。这一平台还面向村民开展教育和普及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污染源等知识,并让各村与饮用水公司建立联系。读研期间,任晓媛去了印度五六次,研究印度的水和卫生安全。她发现印度有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几乎涵盖每一口公共井的水质数据。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山东老家经常压的那口井。听老家的亲戚说那口井已经干涸。另外,工厂排水污染了老家灌溉渠的地表水,很多人不再种地了。

创建中国农村水信息库的想法由此产生。年,MyH2O水信息平台成立,身在美国的任晓媛和远在中国的合伙人黄淑玲作为机构最初的两名员工共同联手,希望通过招募各地团队赴农村地区进行实地水质调研,收集中国农村环境信息,搭建平台为农村对接饮水安全资源和方案,并让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zy/10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