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德化八中陈万森心语

心语

凡一民

的上半年,我先后三次向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呈送辞职报告。时年八月,县委宣传部则任命我为德化八中教研员。

鉴于退居二线的校长,我本想轻松地度完最后几年教育生涯。可是,在年春季的第一次校长办公会上,许兴丹校长根据教育局林局长的授意,把我作为四位校级领导成员之一,安排分管办公室工作。尽管我再三拒绝,还是推脱不了。

既然得到信任,我就应该融入八中教师群体。要“分管”办公室,我该做些什么?怎么做?于是乎,我给自己立正个规矩:“摆正位置,找准坐标。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说;不该问的事,一句不问,不该管的事务,一项不管,实实在在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因而,我几年如一日,根据校长的办学思路,主动写好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写好校长参加各级会议的发言稿,写好学校向上级的工作汇报……撰写学校《工作计划》,力求实事求是,既吻合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又明确本校改革创新的办学举措;写校长发言稿,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既能体现校长较高的理论素质和独特的创新思维,又能显示本校脚踏实地,放眼未来和努力进取的治校方略;写工作汇报则不虚美,不隐恶,如实反映学校实际。

办好校刊《教与学》是我的日常工作。何以有此?那是因为在年春季第一次校长办公会上,许校长要求我要把宣传工作抓起来。我听了,心想,学校的宣传工作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了,我再涉足插手其中,可能会被看成“多余人”。于是,我当即在会上提出是否可以为学校办一个校刊。许校长听了我的提议,正中下怀,忙说:“很好,我支持,这学期就着手创办!”可是,创办校刊,谈何容易?机构、经费、稿源、质量……都是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由于学校的重视,诸多问题无不迎刃而解,校刊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刊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内涵的质量。作为编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编辑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严把质量关。对教师的来稿(主要是论文),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补充,乃至要求作者重写,基本合乎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立论、推论和阐述具有科学性;二是论点、论据和论述逻辑性严密;三是数据和文字的表述有机统一;四是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详略得当,语言分量轻重分明。付样排版,着眼于合理、科学、美观,但因出版费每期固定三千元,采用的教师稿件不宜随意取舍,故对版面容量和插图,同样要跟踪到底。排版后,务必先印出样本拿回,从字、词、标点等方面,逐篇逐句认真校对。这些工作,独当一面完成,累与苦,唯编者是知,但我乐此不疲。因为我以前从事的是语文教学,而这六年中,面对《教与学》,鉴赏的是各学科的论文,感悟的是作者的真知灼见,得到的必然是知识面的拓宽,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提高。

功夫不负苦心人。年6月,我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选取本刊两期各一本寄送中央教科所和教育杂志社参评,《教与学》居然获得“全国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报刊”二等奖,本人则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报刊”最佳编辑。这个荣誉,是本校教师在论文写作中耗费心血的结晶,也是对学校在经费十分紧缺的处境下不吝投以巨资办好《教与学》的回报。没有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教师的踊跃投稿,没有后勤工作人员的热情支持,本刊及其编者,何以获此殊荣?!

在郑庆胜校长任内,我增加了一项任务——挂钩高中语文教学。郑校长对我关爱有加,他交办的事,我义不容辞。遵照要求,我配合教务处郑信穆主任,针对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深入课堂,每周听课3-5节。听课前,先熟悉教材,再领会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听课后,参与研讨,并非单纯地作些肤浅的评价,而是从教材适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把教与学有机融合等方面,有的放矢。听课、评课、研讨,对我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虽然我以前在南埕中学有过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历,但是那时教的是传统教材,实施的是传统教法。新时期,教材和教法都变了,不事先领会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凭着什么走进课堂听课和参与研讨呢?在八中,不乏资深的语文教师,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向他们学习。

创建“三级达标”之年,我的任务是撰写申报评估和申报验收两份《自评报告》,共十一万字左右。还有达标不可或缺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特色规划。我承担这项工作,犹如一位建筑工人独自承建一座高楼大厦,集设计、施工於一身,只有建成付与验收合格才算完工。两份材料,尤是申报验收的《自评报告》,不同于学校其他文字载体,能否写好,事关学校大局。《自评报告》的内容有六个指标,三十九个子目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撰写过程中,我使出浑身解数,搜肠刮肚,夜不能寐,有时躺到床上,想到一个恰当的字词或一个句子,就马上起身,在文稿中写了下去,改了过来。为慎重起见,验收《自评报告》写完以后,我们专程送达市局相关领导审阅,得到认可,才轻了一口气。

……

我在八中的工作,较之正副校长乃至一线教师的付出,微不足道。但,因我已退居二线,则有人对我在八中的所作作为有些闲言碎语。我想,德化八中是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第七、八、九届文明学校,德化县高考先进学校,……我既是八中的一员,就应该做个象样的八中人,决不能站着茅坑不拉屎,以失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来玷污八中的形象。再者,我长期在农村中学任教,不论哪一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既然上级信任,我就应尽职尽责地在八中通过工作实践,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第三,八中校风良好,上下一心,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举,我显身八中,岂能袖手旁观?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力所能及的工作?遗憾的是,我才不配位,力不称职,尽管在主观上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徘徊在低水平的层面上,本能为学校的发展向全校教职员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爱八中,眷恋八中。转眼已退休十三年了,倘若上天能再次赋予青春年华,我将竭尽全力弥补我在八中的缺陷,继而为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激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时值八中四十五周年校庆,我衷心祝愿德化八中如日东升!

陈万森,男,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南埕中学副校长、水口中学校长,调入德化八中,任教研员,校刊《教与学》主编,年9月退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9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