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先庙碑古今译
袁氏先庙碑韩愈撰袁思堂译版本出处[仁风堂]
袁氏先庙碑
袁滋先祖庙(元和十年)己然竣工完成。明年二月,(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二月,公元年),悬祭祖旌旗-以检效兵部尚书-荆南节度使身份回京师禀职,留驻六天,选得壬子(二月初十)春分日,率宗亲子属,用羊肉和猪肉奠放庙堂三室祭台中--进行祭奠。诸事己完退返驻地。
话说:感叹久远,世承祖宗德化教训,集大成方今事已济。现今祭祀,不重在钹锣磬声等音乐活动,讲究使用工歌诗载祖先的功业展示形象.以此诫化愚稚于长久之效,只有用羊猪作祭品来表达敬祖心意,庆幸置备了石块,镌祖先之名脉事迹。
因诗要附在文语下面,尽可能表达语意,虽然我不敢必定能专心做到忠实于古律来表达祠语之意,于是就命愈来写,愈辞谢非适宜人选,不获允许,则谨诺列条袁氏源出及其世系里居,袁氏起自周朝、历经汉、魏、晋、拓拨魏、北周、隋朝,至唐开国以来,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所以能勤劳强身庇荫后人,托福于滋公,滋公所以能宽遇将及当差的人,有志气,有福祥!而且要连接补写进诗中。
袁公说:”周朝树立舜帝后人做陈国候,陈国公子有封邑袁乡当大夫的,其子孙世袭,因此自创了袁氏。春秋时期,陈国经常被楚国压制,因而与中原各国交往稀疏,袁氏足迹仍然斑斑点点可见谱中。长久居住阳夏,阳夏至晋朝时隶属陈郡,所以叫陈郡袁氏。博士袁固,伸张儒家思想,遏制黄老之说,创导了儒家前人事业;司徒公袁安,立身修性好德行,袁氏因他们名声大振而彪显史册,连世都有名人,贯穿汉朝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人出仕为官。开始迁居华阴--在北魏朝里做鸿胪官的是袁恭,袁恭生北周梁州剌史、新县孝侯袁颖,袁颖生隋左卫大将军袁温,袁温去官后居住在华阴,享年八十多,武德九年即年去逝,开始葬在华州。袁温生南州刺史袁士政,袁士政生当阳令袁伦,袁伦就是滋公的曾祖,袁伦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袁知元,知元生赠工部尚书咸宁令袁晔,袁晔即滋公的父亲。
袁氏旧族:而以当阳令袁伦通经为儒--止步县令。石州司马袁知元用《春秋》持身治事,官终--州司马。咸宁令袁晔学习一贯专注,文武兼备攻于谋,内外都有建树,然在朝中未得爵位.前后比较,三世都应显达却被沮窒。获得成就的后人,数来当属袁公(滋)。唯独袁公(滋)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比对前人,此三世生存时俸禄较大夫低(仅得了不加俸的衔或追赠衔),逝后的祭祀只能在随子孙了,唯有用将相能备的祭祀之物献纳。历世愈久远,祭礼则更加不及古代了”。重在德行业绩,建功扬名,等待时来朝庭认可。事无小大-无不谨重对待;时无早晚-无不认真思考。进治家如外治社稷(齐家治国),以此立身于朝廷。自侍御史起,历任工部员外郎、祠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华州刺史、金吾大将军,由卑职到大官,无不为官称职,于是就做了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国事;又先后出任西川节度使、成义军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经略治理河山,秩祭出厚资立庙奉祀,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又垂石镌刻,教育后世不敢懈怠,可算是大孝行。
著诗说:”陈候分支邑袁乡,初创姓时尚艰难;度秦亡缔造汉朝,博士勇为发策论;司徒安公好德行,从不恶意束缚人;功成四世三公垂,又有四世五公重.晋离陈地侨华阴,鸿胪孝侯操行宜;南州刺史治政勤,最是认真不懈怠;当阳令迷儒经典,唯恐言行不合义。石州司马性刚正,学以致用尊《春秋》。德行美好咸宁令,不求名声不争功;赶赴危难谦成就,与时同浮共度泛;是他生个大孝子,辅佐天子进宰臣;出将拥符双旌节,多州经治成楷模;庙供排位遵辈数,祭器等级照俸禄;曾祖大父至皇考,庙堂同奠位置异,柏木板材松木柱,竹筵四方排列齐.袁氏祖庙孝孙修,顺应大势合时宜.龟象占卦诹吉日,祈祷平安避险恶,庙屋庄严护墙耸,孝顺子孙来祭祀,庙庭祭拜敬先祖,陟步庙堂转进窒,亲手置陈笾和铏,羊猪肩膀骨排肉,樽中斟满酒清纯,先世降临享用祀,祭祀庆典尔完成.曾祖和祖加皇考,庇护袁氏显灵应,孝顺儿孙有后人,唯祗报答祖宗恩.不才我能有今日,不合规矩勿施行;镌诗献牲奠系世,祀告天地人英灵”。
译者忠实原著逐条对照翻译,作者虽汉语语言文学中文系毕业,对极少数古字义,用现代汉语不能精准表达的,概只能采取意译。译不对或不妥之处,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