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精编

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7/5910007.html

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真题

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答:

12.D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A.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B.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D.色:神态

1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故选。

14.(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

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15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15.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6.请结合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4分)

[三](15分)

13.(5分)(1)这里表示原因(2)感到痛心、遗憾(3)希望(4)用私情(5)这样(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1)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汉室之隆立身成败(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①品行端正,有名声,有气节②对朝廷忠诚,以死来报效国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年福建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旨:_______(2)然后能自反也反:_______

(3)诚能如是是:_______(4)令心意不驰走走: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分)

9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16分)

6.(4分)(1)味美(2)反思,反省(3)这,这样(4)跑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7.(3分)B

8.(5分)

(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2分)(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9.(4分)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三)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8-11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来源:%中*教网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来源:中*教%#网~]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来源:中~^国

教育出版网#]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11.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分)

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8.(1)mò

(2)yǔ

(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méi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读音为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mò。[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音为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读音为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yǔ。[w^ww.#zzs%~te

p.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①,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③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④,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

不求闻达于诸候

隔篁竹,闻水声

B.明

明灭可见

以伤先帝之明

C.足

  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谋

陛下亦宜自谋

  肉食者谋之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7.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18.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

甘肃省兰州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8.阅读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层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木尝稍降辞色。俞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郑玄以山东无是问者,乃西入关,国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目夜寻调,未尝息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善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菜,学徒相随己数百千人。(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①积累迁移法我们由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之意;由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之意。

②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③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屠惧,投以骨

C.乃召见于楼上

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西入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1)①完成②质问③为人佣耕(2)B(3)①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②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4)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郑玄无师,有师却见不到;勤奋刻苦,抓住时机求教。(言之成理即可。)

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9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3)即更刮目相待

(4)有人从学者

(1)推辞(2)等到(3)重新(4)跟随,跟从

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要求掌握课内外重点字词解释。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

(2)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9.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要求读懂文章、归纳概括。

贵州省遵义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11.古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乙)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①.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选自《韩非子》)注:①戒:警戒的信号。(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后贼追至贼: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以:

③使人止之使:

④击鼓而民不赴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②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3)请分别概括华歆、王朗、楚厉王三人的品质特征。

(1)①强盗;②因为;③派遣;④表示转折,却。(2)①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②我喝醉了跟旁边的群臣嬉闹,错误地击了鼓。(3)华歆:守信用、讲道义;王朗:极端自私、背信弃义;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

年昆明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二)阅读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家书》)

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

(3)悲守穷庐穷庐:(4)此即日习于傲矣习:

10.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

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

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2.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A”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诚弟弟,提出做事宜“B”,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两文的作者都认为C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分)

13.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

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

9.(2分)(1)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2)励精:振奋精神

(3)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

(4)习:习惯,熟悉

10.(2分)C

11.(2分)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12.(3分)A.遂成枯落B.平心静气C.躁(险躁/焦躁)

13.(3分)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

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广西百色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②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深造③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④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⑤,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①书:指《尚书》,②杵(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一日暴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文画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文中“策”指马鞭。

D.文的“可以为师矣”与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译文: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乐趣。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B.第一个“焉”,在其中;第二个“焉”,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C.第一个“暴”,晒;第二个“暴”,突然。选项加点词意思不同。D.两个“矣”都是助词。选项加点词意思相同。故选:D。(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断句、词语解释和句式。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C.“子夏”是孔子的学生,都指孔子分析不正确。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BD.分析正确。C.乙文最后一则是关于治理国家的,“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分析不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罔,迷惑;殆,有害。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句中重点词:无他,没有什么别的;求,找回;放心,丢失。句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答案:(1)D(2)C(3)C(4)①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金溪民方钟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

8.本文作者是(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稍宾客其父

10.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1分)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颖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傭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J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疃: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少曾读书()(2)故尝歌()

1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项是()(3分)

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13.张远度来到“”(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颍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用自已的话回答)。(4分)

8.王安石

9.(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10.泯然众人痛惜

11.(1)年幼(2)所以

12.B

1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广东省年中考语文试卷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去国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器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6.(1)同“嘱”,嘱托;离开;一起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C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注意“属”是通假字,“去”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嗟夫:唉。尝:曾经。求:探求。或:或许,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湖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给人的感受,而不是表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故答案为:⑴同“嘱”,嘱托;离开;一起

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⑶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可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畅达。

⑶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写作手法,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之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7.(1)C

(2)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因为马援①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②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A.告辞;推辞。B.到;的。C.更加。D.投奔;由。

(2)这句话的大意是: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根据句意断句为: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马援的语言和及他做的事情分析马援的性格,马援经常对宾客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国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由此看出马援是一个志向坚定的人。马援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说明他是一个赈施钱财的人。因此他受到隗嚣的敬重。

故答案为:⑴C;

⑵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⑶因为马援①志向坚定(或常常对宾客说“穷当益坚”等);②赈施钱财(或分送财产给亲友故旧)。

⑴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因,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那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没有加工的木材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国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又叹息说:“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对奴罢了!”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得知隗嚣礼贤下士,就去投奔他。隗嚣十分敬重马援,让他参与筹划决策。

广西柳州市池河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9.(10分)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

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B.臣之妻私臣

(私下)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担心)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下雨)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文中的“门庭若市”,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2分,共14分)

9.(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例句中“之“的意思是代词,这件事。

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C.之:代词,这件事。

D.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有误,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方,正。曝,音pù,晒的意思。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啄,啄食。句子翻译为: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苏代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答案:

(1)C。

(2)B。

(3)A。

(4)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5)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广西玉林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1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易置:撤换。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11.下列关于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

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A

10.C

11.B

12.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

  队的一定是赵括。

湖南省邵阳市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三闾祠①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释: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骈死于糟枥之间()(2)是马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湘兰沅芷年年绿()

10.翻译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平江远山极目回。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问所从来,具答之。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

13.“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2分)

14.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1)“_______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2)“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2分)

9.(4分)

(1)(骈,两马并驾,一同)(2)(这样,指示代词)

(3)(通晓)(4)(意指成长)

10.(4分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11.(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远山/极目回。

12.(2分)B

13.(2分)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1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未有庸人不忌才”(请用课文原话回答)(2分)

湖南省湘西州年中考语文试卷

12.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示数目不确定)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

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穿过,透)

(2)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文段水的特点是:;文段水的特点是: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正确;C.有误,虽:即使。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是: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该句写出了船行之快。“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该句也写出了船行之快。所以这两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自,在、从。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重点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大,“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流急。文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答案:(1)C;(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水势大、水流急;清澈。

湖南省长沙市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阅读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

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辞不受令(辞:言辞)

1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15.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

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12.B13.A

14.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1分)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1分),不是你

的罪责。(1分)

15.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l分)。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

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2分)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

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近使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4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