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胡林村等个村落名录,泉州市共9个村落入选,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桥内村、泗滨村,龙门滩镇碧坑村,上涌镇曾坂村5个村落入列。
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村落看看吧
三班镇三班村
三班村有海拔多米的纱帽峰、观音岐分别卧于三班村南北,大云溪、小云溪横贯中部,形成数块平坦的小腹地。这里依山面水、地灵人杰,哺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祖郑昭祖继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敕封翊顺候;郑轮、郑轸两同胞兄弟同为进士;还有被称为“天下六君子”的科顺天榜举人郑沛;近代有革命烈士郑德威及卢森堡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德力博士、留学西德的郑苏氏博士等。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包括窑址、寨堡、祠堂、宗教建筑、古驿道、关隘、桥梁、塔亭、石刻、古墓等,共计30余处。商周时期窑址1处,宋元窑址12处,明朝5处、清朝17处。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三班)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垄口窑洞岭窑、内坂窑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大兴古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寨堡遗址8处,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占地平方,内存间房间的大兴堡;有被列为泉州名祠的石杰祖厝光裕堂,具有闽南风格的古民居近10座;有始建于明、清时代,经修葺现仍完好的规模恢宏的岩寺3座和建造精巧的宫观7座;有古关隘2处和从虎豹关而过的古驿道;桥梁则有始建于宋代,年依原规制重建的廊桥(双桂桥)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年代久远的石塔2座、摩崖石刻一处、界碑一方、古碑记二方;也有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的唐代归德场长、诗人颜仁郁墓和清解元郑兼才墓等古墓葬多处。
三班镇桥内村
桥内村因绝大部分区域处于“双桂桥”内侧而得名,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班镇中南部,东与三班村毗邻,北与蔡径村,西与岭头村、儒坑村、龙阙村分别相连,东南与永春县接壤,距县城12千米,全村面积3.52平方千米,耕地.4公顷,有李厝洋、大垅、山斗、大观、尖山、田中洋、三落、石蛇、丁厝洋、中仑坂、后所坂、区尺子、佳春岭、仙人骑鹤等14个自然村落。
桥内南朝天马峰,西迎尖山,发源于天马山麓的大云溪经儒坑贯穿南北,桥下溪、九董溪、仙人骑鹤、龙阙坑仔等支流汇集于中部,形成数块小盆地。这里环境优美,贤人辈出,有清代举人解元郑兼才,近代有爱国华侨郑荆召、郑荆仑两兄弟,还有国家级桥梁设计专家郑玉銮,留美博士郑培忠,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博士郑俊华等。桥内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历史建筑风格各异,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大观寨和始建于宋代的双桂桥(原名连波桥,俗称观音妈桥)等。
三班镇泗滨村
泗滨村是德化县发展陶瓷业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方,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未置德化县,已有梅岭窑”的说法流传至今。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唐国子博士颜化綵,讳纹,生唐咸通五年(年),卒后唐应顺元年(年),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建其所传习工艺。”
唐代,泗滨多姓居住,并烧制陶瓷。颜芳第七子颜仁郁“东家西家地碓声”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加工瓷土的场面。
村落的建筑是传统闽南古厝土木结构建筑方式,这些古厝造型以硬山及卷棚屋顶、燕尾型屋脊、穿斗式木为主要结构,古厝内雕梁画栋,装饰有透雕、浮雕、线刻或圆雕而成的精美雕刻,雕刻材质有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雕饰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既沿袭中原河流文化部分,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堪称闽南文化活化石,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就是永茂堂。据统计,全村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厝达67座,在古厝成片相接之处,形成一道道极具观赏价值的闽南传统古厝群风景线。
上涌镇曾坂村
曾坂村位于福建的千年古县、中国瓷都——德化,地处莲花峰山东麓、涌溪峡谷地带,海拔米,全村土地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有曾坂、党洋、山茶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户人,有曾、赖、陈、苏四个姓氏。
曾坂旧称仙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在曾氏之前,曾有原住民;从曾氏先祖肇居曾坂以来,已有多年。据曾坂曾氏族谱记载,“曾衍四代孙曾居八(宗圣43派)于南宋隆兴元年(年)从尤溪县古迹口迁居德化仙苑(今上涌镇曾坂村),为曾坂房祖。”曾坂村现存“十八巷”古建筑群、古官道、古廊桥、古窑址、古水利设施、古堡、古寨和祠堂、庙宇、书院、地下交通站和名木古树等一大批历史遗迹。
“耕读孝友”,是曾氏文化世家家训的核心价值。几百年来,曾坂曾氏族人重视继承家风家训,深入践行勤耕、精读、行孝、友爱,书香继世,诗礼传家,历来文臣武将迭出,博雅儒士相承,绘制了一副“群英谱”。如曾坂村的曾灏为明永乐十八年(年)庚子科举人,出任授广东琼山县(今属海南省)正堂,为官勤政爱民,公正廉明,颇有政绩,尤以善审巧断民案最为著名。其“智判鸳鸯案”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
龙门滩镇碧坑村
龙门滩镇碧坑村位于具有千年古县、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三大古瓷都之称的德化县,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距离县城24公里,海拔米,土地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目前全村总人口人户,辖六个村民小组。据记载,碧坑旧称鳖坑,历史上曾居住过卓、李等姓氏,明正德十年(年)林姓肇居碧坑,而后张、王、谢、曾四个姓氏到来合居,村落逐步形成,至今已有年历史。
碧坑村落纵深米,面积2.5平方公里,具有“五多二无”特点。“五多”即,一是古民居多,占比高达93.1%,错落有致,古朴宁静;二是古遗迹多,保留了吊脚楼、“生命之根”石柱、古官道、古街、古渡口、古堡、客栈、庙宇、祠堂、学堂、廊桥、区公所等一大批历史遗迹;三是潭多,碧溪上建有9个分级拦河坝,形成9个碧水绿潭;四是桥多,碧溪上建有9座桥,小桥流水意境突出,步移景异,处处入画;五是树多,该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1.9%,拥有一批名木古树,村在林中,林在村中,胜似绿野仙踪。“二无”即无污染、无噪音,碧坑村以务农为主,水质、空气完全没有受到污染,处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鸡犬相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来源:德化网憨鼠社区泉州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