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游击队员重返德化感谢村民救命之恩一段

“你公公和哥哥之前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们的,内心非常感激!今天我还能在革命队伍里为人民服务有你们一份功劳,非常感谢……有机会我会去看你们的。”这段话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史爱珠写给她的救命恩人——德化县南斗村的村民叶宝。史爱珠年出生在泉州新门外大房村(今属鲤城江南),年1月加入共产党。年,史爱珠在德化参加游击斗争时被国民党围剿,危急时刻,叶宝和她的家人不顾自身安危掩护她脱险。新中国成立后,史爱珠被调到上海工作,但她仍念念不忘这段恩情。年3月,经过多方打听,史爱珠和叶宝通上信。年,史爱珠践行诺言回到德化,当面感谢救命之恩。(泉州晚报记者陈玲红潘登通讯员郑新峰\文陈世哲文/图)史爱珠和叶宝(右)的合影这是一段少为人知的党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如今都已不在人世。如果当年的摄影师陈世哲没有去旁观这场见面,没有拍下这些照片,可能这段故事就会随着当事人的离世,落入尘埃。意外发现40年前的黑白胶卷一段见证党史的记忆慢慢打开已过古稀的陈世哲是泉州著名的摄影家,从事摄影已经40多年,拍的照片数以万计。去年年底,他在整理自己早年拍的老照片时,意外发现一卷冲完但没有洗成照片的胶卷。打开胶卷,放在灯光上,清晰可见的画面将陈世哲的记忆慢慢打开。他有些激动,将胶卷一张张翻拍,转化成电子版放在电脑上,此时记忆已经拼凑得差不多了。年,史爱珠再到德化,寻访当年有救命之恩的姐妹叶宝,两人亲密挽手进村。“那时候我在德化县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和文学创作工作,应该是年的事情。当时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徐本章跟我说有这么一件事,史爱珠从上海来见叶宝,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一听就有了判断,这个事情是值得拍的,所以我去了。”陈世哲回忆,当时其实没有具体的任务,他听了徐本章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后脑子里就浮现了一些画面,那是现场必须拍的画面。到了现场,他又留意了许多实际情况和细节,拍了不少画面。巧的是,当时现场并没有报道人员随行采访、拍照,所以,他的照片成了独家资料。然而拍完回去后并没有人找他要照片,陈世哲将胶卷冲完后便一直收着,这卷记录着真实党史故事的胶卷就这样静静地躺了40年,像是在听从某种安排一般。直到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它重见天日了。12张照片记录见面全程激动之情清晰可感12张黑白老照片,清晰完整地记录了时隔35年史爱珠与叶宝再次见面时的激动场面:史爱珠与叶宝双手紧握,两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叶宝煮了几大碗米粉,每碗米粉上都有个煎蛋招待贵宾;再次踏入当年遇险之地,史爱珠低头沉思良久;离别时,叶宝站在村口深情眺望,喉头似乎有千言万语来不及说……站在当年躲避过的地窖前,史爱珠沉默良久。“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当时两人说过什么话,但是看照片能想起来。当时叶宝还煎了鸡蛋,这在当时的农村应该是很不错的食物了。”陈世哲介绍,当时史爱珠就是被掩护藏在叶宝家房子后面的一个小地窖里,这种地窖在当时是被用于储藏地瓜的,今年储藏的地瓜到明年拿出来还特别新鲜,保鲜功能比现在的冰箱冷藏柜还要好。“当时史爱珠走到这个土洞边,停留了好一会,我好奇她在做什么,走过去发现她在低头沉思,像是陷入回忆当中。我就拿起相机拍了下来。”陈世哲回忆,两人见面的时间不长,史爱珠上午到,吃过午饭不久就离开了。叶宝煮了一桌加鸡蛋的米粉招待史爱珠一行“看得出来,两人心里都是有情的,照片里她们只要站在一起,就是手挽着手或者手抓着手。”陈世哲说。下午,史爱珠一行人离开后,叶宝站在村口眺望的样子,像是在送别自己的亲人一般,脸上满满的不舍,微张的嘴像有千言万语,像是想把人喊回来,又像是要哭了……史爱珠要走了,两人的手紧紧拉着不舍得松开。史爱珠来去匆匆,叶宝站在村口久久目送。见证历史补充资料重温党群鱼水之情照片中,有一张翻拍自年3月史爱珠写给叶宝的两封信。信上说:“这次我去福建探亲,碰到毛票同志在福州,我和他谈起我们年6月在德化打游击的情况,我托他去打听你们家里的情况,他非常负责任一去就打听到你的情况。接到你来信,你回忆当年你公公和你和你哥哥一家对我们的掩护,(让)我们2个女同志脱险,我心里无时不刻都在想你们家里的(情况)……那天晚上,我们两人分两路走。我是你哥哥带我走你们那个村里……我沿着山这边走向永春去,我是晚上走白天躲在山里。你公公带那一个女同志向着仙游方向,这个女同志走到仙游一个地方,就被敌人抓去活活刑死。她一家革命(全)被敌人抓去(死)掉三个人,父母也是为了革命也给反动派抓(去)困死在牢里。”编者注:信纸有重叠部分,看不全,()字眼为编者加。一九七四年史爱珠写给叶宝的信,详细回忆了当年打游击在叶宝家避难脱险的经过。信中所提到的毛票是德化县水口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等职。根据《泉州党史》(第一卷)相关资料记载,年5月,泉州中心县委在攻打安海后,为牵制敌人兵力和转移目标,特组建一支30多人的游击队,转战安南永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5月20日,队伍到达南安县金淘乡深按的石笋与施能鹤、史爱珠、李淑英、王朝阳等会合,讨论建立游击根据地的计划。期间,史爱珠在码头和桂地一带动员群众参加游击队。年6月底,由三支游击队伍会合建立了爱国游击队戴云纵队直属支队,毛票任第三中队长。参加戴云山战斗时,毛票因熟悉地形在纵队机关转移突围中起了很大作用。7月14日,游击队到达德化县暗林口,又遭到数千国民党兵的截击,史爱珠隐蔽在山林里两天两夜,枪伤化脓,饥寒交加。她冒险走出山林,在群众的掩护下回到晋江。年史爱珠调往上海工作,她在信中说,因为早期斗争和工作多方面原因,“身上病较多”。就在两人见面后的第4年,年10月史爱珠病逝,享年70岁。翻拍的两封信成为这段历史的佐证和补充。如果不是这些照片重见天日,或许这段历史会随着当事人的离去而被尘封。所幸,时间巧妙地安排了一切,不早不晚,就在这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重温了共产党人与群众的这段鱼水之情。

来源: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憨鼠社区,知晓更多德化身边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ehuazx.com/dhxxw/13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